全國政協委員趙劍英:以“中國式敘事”推動傳統文化“走出去”
趙劍英
《黑神話·悟空》《哪吒之魔童鬧海》等作品相繼火爆出圈,成為現象級爆款,不僅推動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的現代轉化,還為文化全球化提供了全新的范式。這一“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極大地提振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趙劍英等一批文化產業工作者的信心,也給他帶來一系列新思考。
趙劍英認為,《黑神話·悟空》重構了西游宇宙,進一步演繹了孫悟空反抗命運的現代精神;《哪吒之魔童鬧海》將“逆天改命”的敘事與親情、善良、成長等主題結合。這種創造性改編并非否定“傳統”,而是通過現代視角闡揚中華優秀文化基因,使其更貼近當代審美與情感需求,這是其獲得成功的密碼。
這一感悟,離不開他在日常工作中對中國學術、中華文化“走出去” 的深切關注以及矢志不渝的創新動力。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深耕10余年,趙劍英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具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帶領社科社從容應對出版行業的諸多挑戰,全力做好學術出版的思想表達與傳播,有效抵御了出版市場的不確定性。近10余年來,社科社大力實施專業化、精品化、數字化、國際化和大眾化發展戰略,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學術“走出去”的主力軍。該社以10147種海外入藏圖書長年位列全國出版社首位,出版多語種外文圖書360余種,形成了系列品牌。
為探尋數字化、智能化時代背景下中國學術國際傳播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與新舉措,并切實履行好全國政協委員的職責,在全國兩會前夕,趙劍英圍繞“新形勢下中國學術國際傳播創新”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全面的調研。他先后走訪了國家有關管理部門、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等,圍繞中國學術、中華文化的國際精準傳播、主題圖書對外宣介活動、多語種出版物海外發行、數字產品開發以及海外分支機構設立與運營等方面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同時還召開了有出版、學術界和國際傳播領域專家學者參加的座談會,廣泛聽取學界和業界的相關意見。
通過此次調研,趙劍英深刻認識到,挖掘優質內容,激活優秀傳統文化IP的現代生命力,推動中華文明與現代化建設深度融合,對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實現中國學術、中華文化“走出去”意義重大且刻不容緩。對此,他希望社科社能與有關部門和對外傳播機構加強溝通,優勢互補,在主題圖書推送、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成果展示以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等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的緊密合作,創新出版“走出去”產品形態和方式方法,進一步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擴大中國學術和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
解碼文化基因釋放傳承新能
事實上,不只是《黑神話·悟空》《哪吒之魔童鬧海》,近年來國內涌現了一大批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文化IP,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成為優質IP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少傳統文化IP得益于利好政策扶持以及新媒體技術創新的雙向賦能,在傳統文化活態傳承之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圍繞如何激活優秀傳統文化IP的現代生命力,趙劍英指出,“過去,我們圍繞《西游記》《封神演義》等傳統小說改編的文藝影視作品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似乎從未獲得如此‘成功’。這些帶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IP的產品火爆‘出圈’,固然與‘孫悟空’‘哪吒’等IP本身的高知名度有關,但更應注意的是,作品本身的現代闡釋與技術賦能。技術突破是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的關鍵,支撐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不僅依賴內容創新,還需依托工業化制作體系和技術革新。利用數字技術提升表現力,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等技術,讓傳統文化優秀IP‘活起來’。為此,要進一步加強跨界融合,從而釋放更大的文化產業新動能。”
挖掘優質內容是實現創新出版“走出去”路徑的首要前提。在趙劍英看來,出版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還有很大空間。他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智慧,比如“天人合一”“執兩用中、守中致和”“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民為邦本”的國家治理思想,“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的基層治理思想,“和而不同”的社群關系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等等,這些方面都值得出版業繼續深入挖掘。此外,要利用已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出版物,集合文獻數據資源,推進技術融合,實現出版社從“紙質載體”到“數智服務”,AI賦能內容生產與傳播。例如,利用生成式AI輔助古文獻整理、知識圖譜構建,提高內容生產的效率;開發AI虛擬講師,為用戶提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個性化導讀服務。“以技術為翼、以內容為根、以全球為場,讓傳統文化從故紙堆中‘躍出’,成為可觸摸、可互動、可共情的時代符號。出版人更需肩負‘文化解碼者’使命,在守正與出新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為文化自信注入持久生命力。”
激活傳統價值的現代轉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如何推動中華文明與現代化建設的深度融合,讓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下發揮新的價值,趙劍英提出了三個關鍵點。
首先要激活傳統價值的現代轉化。必須以“兩個結合”為核心方法論,重點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馬克思主義真理激活傳統文化基因,將知識體系、哲學思想等轉化為現代治理智慧。堅持古為今用原則,對傳統進行鑒別揚棄,使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等理念與當代價值觀相融通。
其次,構建現代化發展的人文支撐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家國情懷和優秀的道德品質,立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將文化創新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通過圖書、影視、節慶等載體,用時代語言活化文化基因,打造兼具傳統底蘊與現代審美的文化產品。同時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將天下大同、修齊治平等傳統智慧轉化為指導現代化建設的知識資源,為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提供文化支撐。
最后,創新文化國際傳播范式。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生態文明等主題建立可視化敘事邏輯。運用人工智能開發數字人講解、短視頻課程等新型傳播形態,通過數據庫建設與融媒體產品開發,實現傳統典籍的生活化闡釋。重點打造現象級文化IP,以情感共鳴突破文化隔閡,在講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中國民營企業家艱苦創業等當代故事中彰顯傳統智慧的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