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舞臺無邊界,演藝直播破壁新生
傳統花鼓戲劇團搭起了“母舞臺+子舞臺”的直播間,有演出有互動;京劇世家傳人將《武家坡》唱進直播間,與213名國家一級演員一起在云端開嗓。直播技術打破戲曲傳播邊界,使地域藝術輻射全國。隨著優質內容供給持續增加,演藝直播2025年持續升溫。
據中研普華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演藝行業直播打賞、虛擬演出等新模式崛起,2024年市場規模達75億元,頭部視頻平臺占據70%份額。演藝市場主體中,除了話劇院、歌舞團等國有院團,以及開心麻花、德云社等民營機構之外,騰訊、阿里也通過投資線上演出平臺和IP孵化進入市場。
從田間到云端花鼓戲直播間搭起全國舞臺
2020年一個尋常午后,長沙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的95后演員陳雨晴,在自家陽臺練習《采茶調》時,隨手拍攝了一段59秒短視頻。視頻中,扎著馬尾的她手指翻飛,四個陶瓷酒杯在指尖清脆碰撞,這段展現花鼓戲“打杯子”絕技的內容在短視頻平臺累計獲贊超百萬,讓“花鼓戲一東”賬號一夜漲粉數萬。這個瞬間不僅讓陳雨晴從普通演員蛻變為擁有56萬粉絲的戲曲博主,更成為傳統院團轉型的轉折點——兩年后的2022年9月,長沙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也啟動了線上直播,首播便吸引350萬人次觀看,相當于劇團全年160場下鄉演出觀眾總量的70倍。
曾經困于田間戲臺的長沙花鼓戲,如今在云端劇場迸發新生機。劇團在維持每年160場“送戲下鄉”任務的同時,增設30場專屬直播演出,單場觀眾從線下數百人躍升至線上數千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演藝+直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特征》研究報告揭示了這場變革的深層價值:直播技術打破了傳統戲曲的時空限制,使原本局限于鄉村的演出輻射全國觀眾。
從長沙花鼓戲團的實踐來看,直播平臺為演藝行業提供了一個新的大眾舞臺,是讓傳統的、一些所謂小眾的藝術形式復活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直播具有形式豐富、傳播范圍廣等明顯特點,直播通過持續不斷的輸出,有效保證了信息的流變性,較易形成固定IP,并對線下的演藝形式做了良性的補充。
目前,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直播分為母舞臺、子舞臺。其中,母舞臺專做傳統戲劇的展示,子舞臺以互動為主。40多位演員,基本上都能上直播間,展演自己的劇目,也逐步形成了各種的特色和風格。下一步,中心將增加演播場次,幫助演員成長,推陳出新,打造更多自己本土的花鼓戲明星,積極探索線上線下“雙演融合”。同時,在表演形式上進行優化,將與文旅進行融合,賦能旅游產品加文化,實現直播助力地方經濟,讓院團和其他的產業進行融合,共同發展。
譚氏三姐妹云端唱戲國粹流量反哺線下劇場
京劇名家譚鑫培開創了京劇歷史上最早的藝術流派——“譚派”。譚氏家族世代薪火相傳,百余年來連續7代40多人從事京劇事業,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京劇史”。
近來在網絡走紅的“譚氏三姐妹”正是京劇世家譚家的第七代。三姐妹中,大姐譚小令師承李金泉,端莊大氣;二姐譚茗心師承梅葆玖,活潑俏皮;三妹譚筱羽,師承張慶良、黃世驤、王展云等名家,嚴肅沉穩。
2023年是一代“京劇鼓王”譚世秀先生100周年誕辰,為了紀念和宣傳祖父在京劇藝術方面的造詣和貢獻,弘揚、宣傳國粹藝術,姐妹三人當時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將京劇藝術搬進了網上直播間,但令她們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幾天時間就有近萬網民關注。于是,三人萌生了未來繼續一同直播、推廣京劇藝術的念頭。在她們看來,在直播間里演唱和舞臺演出一樣,一招一式都要遵循專業準繩。和粉絲互動則仿佛時空穿越。“觀眾走進直播間點戲、打賞,就像回到早年間的戲園子。”
2024年9月,由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直播短視頻專業委員會發起的“優質主播培育工程”,遴選了109位非營銷類優質主播,來自京劇世家的“譚氏三姐妹”是唯一入選的京劇主播。老旦、青衣、老生,三姐妹包辦了京劇里的三個主要行當,直播間里,從《武家坡》到《紅燈記》,姐妹三人能包辦許多對手戲。
直播一年多的時間,譚氏三姐妹收獲了數十萬粉絲的關注和喜愛。在網友和粉絲的熱情呼聲下,三姐妹決定將線上直播搬到線下劇場,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一場答謝網迷專場演出。譚茗心說:“現在很多觀眾對京劇可能不是很了解,有的時候進到我們直播間,有了互動和學習,當他們再去線下欣賞京劇和欣賞戲曲藝術時,會有更深的理解。”
2025年1月,演唱會當天的觀眾上至耄耋之年的老戲迷,下至中、小學生,高校的大學生,更有從天津、江蘇、湖北、山東、河北等省市趕來的譚氏三姐妹直播間的粉絲,就為親眼目睹一下三位“譚老師”線下的風采。此次的演出票在開演前半個月就早早售罄,演出結束后,觀眾更是久久不愿離去,興奮地等待著與自己的偶像合影留念。
國家一級演員走入直播間民間藝人重獲發展機遇
直播間正成為演藝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2024抖音演藝直播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抖音演藝類直播總場次達到1.01億場,同比增長33.74%。這相當于每天有27萬場中等規模演出在直播間上演。
優質內容供給持續增加成為演藝直播一大趨勢。《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共有213名國家一級演員走入直播間,3446名文藝院團演員在直播間帶來23萬場演出。
專業演藝機構也成為直播內容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于面向文藝院團的扶持計劃,已有150家省市級文藝院團以經紀機構形式入駐,探索院團線上經營模式。76家基層文藝院團加入抖音直播,拓寬院團新媒體傳播矩陣。
面對線下演出市場萎縮的困境,常德市歌舞劇院曾一度陷入運營危機。兩年前,該院團開啟數字化轉型,率先扶持男中音演員文超打造個人主播標桿,同步推進新媒體運營體系建設。后續,院方正式組建專業化直播公會,現已吸納17位簽約主播,既包含自有演員也涵蓋外聘專業人才。依托線上劇場創新模式,目前該院團已實現直播創收逾百萬量級。
數字化舞臺正重塑演藝生態。據統計,近萬位曾參與《星光大道》《梨園春》等電視節目的民間藝人在直播間重獲發展機遇,日均吸引1700萬人次觀看。平臺數據顯示,8.5萬名才藝主播通過自主策劃全年上演744萬場次演出。
隨著網絡主播職業化發展,專業內容在直播間更受青睞。數據顯示,有專業資質的才藝主播收入更高,其打賞收入是才藝主播人均水平的3.68倍。
非遺民俗“火出圈”朝鮮族舞馬頭琴居前列
每逢新年,“英歌”“社火”“游神”等氛圍感十足的民俗直播總會吸引線上觀眾駐足圍觀。數據顯示,這些傳統民俗慶典類直播2024年全年吸引7億人次觀看,場次同比增長59%。
英歌主播林煒是汕頭新橋村“新橋英歌隊”的一分子。去年,一位民俗博主拍下英歌隊的訓練視頻,颯爽英姿引發網友熱議。隨后,林煒便把英歌隊的訓練搬進直播間。每天晚上,他都會架起手機開播,這支00后成員占多數的英歌隊,接收來自全國各地網友的“云監工”,將非遺英歌舞傳播出去。
直播間里不乏此類文旅特色、非遺民俗“火出圈”。過去一年,抖音平臺“打鐵花”表演直播場次達3.6萬場,同比增長235%。熱門游戲“黑神話:悟空”則帶動地方非遺演出走紅。游戲中配樂唱段“陜北說書”類直播的觀看人次增長164%。
直播、短視頻的創作較為便捷,能夠為不同地域的創作者和觀眾提供直觀交流的機會,新媒體成為了各地非遺內容的新“傳播場”。
從直播間里地方特色演出的“破圈指數”(直播內容省外與省內觀看人次之比)來看,朝鮮族舞以18.15的“破圈指數”居首位,馬頭琴、越劇、蘇州評彈則緊隨其后。平臺也透露,近年來對傳統文化主播、專業文藝院團等多元優質內容主體,一直在給予流量扶持。未來還將繼續加大對優質演藝內容的扶持力度,讓直播間成為演藝行業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