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中國非遺傳承轉化,我們能做什么?
兩會聲音
春風又至盛會時,目光匯聚人民大會堂。2025年全國兩會如約而至,來自社會各界的代表委員齊聚一堂,共商國是,共謀發展。
文藝是時代精神的鏡像,文化是民族靈魂的燈塔。今年兩會,從公共文化服務到全民閱讀推廣,從鄉村文化振興到數字文化發展,文化強國建設的每一個篇章,都牽動著代表委員的關切與思考。他們帶來創作一線的聲音和基層履職的故事,關注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和文化惠民工程,聚焦人工智能和新傳播格局對文化、文學發展的影響,為文學高質量發展和文藝事業繁榮建言獻策。
中國作家網特別推出兩會專題報道,與廣大讀者一起,記錄時代的文化足跡,見證文學的責任擔當。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隨著我國各項非遺保護措施不斷完善,非遺保護傳承如今已蔚然成風。今年,中國迎來“申遺”成功后首個春節,國潮涌動,年味、文化味十足。傳統文化與高新科技跨界融合,過境免簽政策帶火“中國游”,“打卡”中國年俗成為時尚,展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推動非遺系統性保護和活態傳承、推進非遺更好融入百姓生活等話題,代表、委員積極發聲,建言獻策。
——編 者
邱運華:中國非遺事業健康發展關鍵在哪?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頭在民間文化領域,夯實保護傳承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豐厚土壤,是發展非遺事業的前提。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間文化保護傳承事業,對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工藝和各民族習俗以及傳統節日予以搶救性保護。進入新時代以來,保護和傳承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基礎和土壤的民間文化,全社會形成高度共識,中央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傳統節日、傳統村落、民間工藝美術、民族民間藝術等,特別是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把民間文學和民族民間音樂列入重大項目,這是對中國民間文藝價值的高度肯定。
科學研究非遺本質和創新轉化規律,對中國非遺事業達到新高度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3月,教育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正式列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目錄;2024年1月,“民間文學”時隔27年重回國家學科目錄的二級學科。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目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在非遺傳承保護中的重要作用,體現了中國非遺保護傳承的先進性。
數字技術和融媒體在非遺中的運用,是中國非遺傳承保護和創造性轉化的新現象。把民間文學、民間藝術和民間工藝融進數字技術和融媒體中,賦予其當代性,使其更廣泛地在人民群眾中傳播,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堅實土壤。
(邱運華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許澤榮:非遺和區域文化,能擦出怎樣的火花?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0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我的家鄉——廣東省潮州市時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
在我看來,申創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其一,要強化政策保障。在國家層面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的規劃編制、保護管理、申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給予支持,這能更大程度上助力潮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各項建設工作的有效推進。
其二,要深化學術研究。國家相關部門、科研院所、高校等若是能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文化的研究力度,那么潮州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將會在新的理論支撐下走得更遠更穩健。
其三,期待能夠有更加專業的指導。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的專業指導,對于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成功申創與接下來的建設亦是重要的一環。
其四,要加強交流推廣。更多地參與國家相關部委舉辦的各類活動,加強與其他文化生態保護區交流合作。
(許澤榮系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潮州市許澤榮窯變藝術館館長;許婉霓根據采訪整理)
蘇海珍:傳承獨弦琴,我們能做什么?
京族獨弦琴藝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傳統音樂之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一直在思考,當現代文明的浪潮沖刷傳統文化的堤岸時,如何讓這根獨弦繼續奏響時代強音。
一是要考慮傳承的可持續性。目前非遺保護資金更多流向“顯性”的文化展示,對傳承人培養、演奏技法的研究、曲目的整理和創新等基礎性工作投入不足。這種“重展示輕傳承”的傾向,制約了非遺文化的發展。
二是要善于運用文旅融合、互聯網平臺等創造出傳承新生態。在京族金灘國家4A級旅游區打造的“海上琴韻”實景演出,便將獨弦琴演奏與海洋文化、民俗活動有機結合,形成“非遺+旅游+文創”的產業鏈條。
三是需要文化交流打開國際視野,讓非遺藝術走出國門,進行國際交流。
(蘇海珍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遺項目京族獨弦琴藝術自治區級傳承人;許婉霓根據采訪整理)
李利:推動非遺技藝“觸電”換新
“我們的產品兼具民族特色與現代審美,線上線下都賣得特別好。”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布依族服飾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利代表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責任,2015年,返鄉創業后,李利代表潛心研究刺繡、蠟染、藍靛染等傳統技藝,將布依族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用品、民族文創系列產品,帶動數百名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我們不僅生產商品,更要傳承非遺技藝。”李利代表說,“近年來,電商和直播蓬勃發展,打破了地域限制,為非遺文創產品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她計劃邀請專業老師和直播達人深入少數民族地區,為繡娘們量身定制培訓課程,采用“短平快”培訓、以崗帶訓等方式,幫助她們掌握直播技能,讓越來越多的布依族繡娘走進直播間,干起“新農活”。
“傳統手藝‘觸電’煥新,正將‘指尖技藝’加快轉化成‘指尖經濟’。”李利代表表示,今年自己將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與利用方式創新提出相關建議,希望少數民族非遺文創產品能在電商的助力下大放異彩,為繡娘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助力民族文化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李利系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布依族服飾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冠合、呂慎根據采訪整理)
田靜:文化的溫度,是非遺在各個場景中生存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非遺融合發展的“熱趨勢”,田靜堅持“冷思考”。她認為,融合水平首先取決于非遺傳承人與非遺相關從業者的素養。“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有很好的政策環境,也得到了全社會關注。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傳承好非遺技藝、創作出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的作品,保有恒心、追求極致。”田靜認為, 非遺傳承人與市場的互動要找準定位、明確責任、適度而為。她建議,非遺傳承人與非遺相關從業者建立跨學科知識體系,磨煉好技藝,通過好作品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無論走哪條融合發展的道路,非遺作品包含的心血、智慧、創造力都是最有價值的。文化的溫度,是非遺在各個場景中生存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田靜說。
(田靜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彬根據采訪整理)
張婧婧:非遺技藝的數字化轉化仍需突破多重技術瓶頸
在非遺融合發展中,數字化程度影響著跨界深度。張婧婧過去一年持續關注非遺發展。她了解到,新興技術在當前非遺領域的應用存在結構性失衡、區域間不平衡的情況,非遺技藝的數字化轉化仍需突破多重技術瓶頸。針對這些問題,張婧婧深入思考,形成了構建非遺數字化生態的想法。她建議,完善制度設計,建立分層推進機制,在國家層面制定非遺數字化發展專項規劃;突破技術瓶頸,建設協同創新平臺,設立國家級非遺數字實驗室,開發非遺專用AI輔助系統,實現紋樣智能生成、工藝參數優化等核心功能;構建跨平臺數字資產管理體系,確保文化資源的標準化存取與安全性流轉。她認為,新興技術還可在非遺傳播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內容層面,可以借鑒‘游戲+非遺’的實踐,開發寓教于樂的文化體驗產品;在渠道層面,針對不同平臺特性定制傳播策略;在體驗層面,建設虛實融合的非遺主題線路,講好非遺故事。”張婧婧說。
(張婧婧系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景德鎮市委會主委;王彬根據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