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批評精神促進文藝創作,孟繁華直言當下文學批評“好話”說得太多
3月4日,以批評精神促進文藝創作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市文聯舉辦。十余位評論家、創作者和媒體人圍繞文藝評論與文藝批評、文藝批評與文藝創作、人工智能時代的文藝批評等進行話題深入探討。
研討會上,與會者呼吁“讓文藝批評更有用”。著名文學評論家、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孟繁華表示,當下文學批評“好話”說得太多,“說好話”應有邊界,批評家與作家之間的關系應是對話關系,批評家在評價當下文學創作時,也在對文學的理解與思考進行自我糾正。批評與創作是對話的關系,通過對話修正二者的思想、認識,文學批評方能大步向前發展。北京評協主席、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王一川提出,在人工智能大量參與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的時代,更需要發揚批評精神,以文藝批評應有的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關切性和反思性去分析和評價。北京作協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石一楓談到,文學批評不僅是對作品的評判,更是激發作者思考和再創造的重要力量。作者最大的悲哀不是作品被批評,而是作品令人無話可說。對評論家來說,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作者對生活的原創性認識激發同代批評家更多的創新思考。
與會者還直指“講真話的批評并不難”。北京評協副主席、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陶慶梅表示,批評的好或不好,取決于批評者是否建立起同讀者的聯系,好的評論是能帶著讀者重新進入作品的世界,同讀者的內心感受相呼應。《影視獨舌》內容總監李星文表示,以批評促創作,首先就要敢于和飯圈文化、走向極端的評判話術保持距離,發出專業的、清醒的、自信的聲音。北京日報文化新聞部副主任周南焱表示,評論者要放下專業人士的知識優越感,以一顆平常心去評論,只有先做好一名合格的普通讀者和觀眾,才可能做出更加踏實接地氣的評論,才會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通,感受到大眾心理和社會脈搏。北京青年報文體新聞部主任李洋表示,文藝評論應拓寬評論對象覆蓋范圍,當下青年人歡迎的科幻題材、網絡文學等新興領域,急需得到專業評論家的更多關注。文藝評論的切入角度應更加多樣化,引入不同專業背景的批評者,從心理學、社會學等多角度分析作品,避免單一的創作者視角。
與會者還認為“批評應前置于創作”。北京市文聯簽約評論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黃宗權表示,音樂評論家應具備前瞻性和思想性,關注社會文化現象對音樂創作的影響,與創作者建立更緊密的聯系。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表示,當前針對文藝作品的研討、討論與批評多發生在作品出版或公演后,建議將批評前置到劇本創作階段,以推動文藝創作進步。網絡作家宋麗暄表示,網絡文學不可以忽視思想性和藝術性,通過評論的引導,將促使網絡文學更好地發揮寓教于樂的功能,在滿足讀者娛樂需求的同時,實現思想引領和文化傳播的價值。
此次專題研討會由北京市文聯主辦,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