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動作里有大門道 ——談《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動作設計
近一段時間,《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引發觀眾及學界從各個角度展開熱議與分析。
影片中人物的動作設計,在塑造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展、展現人物關系、傳達情感與主題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雷·伯德惠斯特爾的身勢學理論,不同性格的人動作特點不同:性格外向者常肢體動作幅度大,說話時手舞足蹈,走路步伐有力、速度較快;內向者則動作幅度小,可能經常低頭、含胸,肢體相對拘謹。依據現代舞理論的動作分析理論,動作的力度、節奏等能反映心理:人物處于緊張狀態時,動作可能僵硬、急促,如頻繁搓手、腳步來回移動;放松時,動作則會舒緩、自然,像悠閑地靠在沙發上,肢體舒展。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兩部動畫電影,在動作設計上可謂巧思頻現,不僅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而且在致敬經典電影、呼應時尚潮流方面進行了很多創新演繹。
一是傳承古韻,巧妙融合京劇、武術等傳統文化元素,成功塑造了個性鮮明的角色形象。
“我乃哪吒三太子”這一吟詩片段在網上不斷刷屏。哪吒發聲前短暫停頓,制造懸念,如同京劇中的“叫板”。喊出身份時,聲調高亢,動作有力,每個字都像重音,節奏感十足,恰似京劇中的念白,盡顯氣勢。他雙腳分開站立,身體挺直,一手叉腰,一手向上揮舞,這個亮相動作借鑒了京劇中武將亮相的動作,強化了存在感與威嚴,充分展現哪吒的自信與霸氣。
兩部電影在動作設計上還融入了大量武術元素。例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山河社稷圖打斗場景中,哪吒與敖丙近身搏斗時,部分動作有著詠春拳的影子。當敖丙進攻時,哪吒迅速做出反應,以類似詠春“拍手”的動作撥開敖丙的攻擊,手臂動作短促且靈活,發力瞬間爆發,化解攻勢。緊接著,哪吒憑借身體扭轉的力量,以類似詠春“沖拳”的動作,快速且有力地向敖丙回擊,攻擊路線沿著身體中線,動作簡潔高效,充分體現了詠春拳以小博大、以巧破力的特點。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哪吒與敖丙在激烈對抗中,同樣運用了類似詠春的動作。面對敖丙的凌厲攻擊,哪吒側身閃避,同時用手臂以詠春“攤手”的動作卸去敖丙的力量,再順勢以“耕手”的動作進行反擊,打亂敖丙的節奏,這些動作的銜接流暢自然,充分展現了哪吒的敏捷與機智。
二是致敬經典,通過解構式致敬與精準復刻經典影視劇中的動作,營造出妙趣橫生的視覺盛宴。
太乙真人扭著模特步出場的鏡頭引得觀眾哈哈大笑,在網絡上引發廣泛轉發和模仿。這一動作致敬了經典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并融入了獨特的創新元素。《唐伯虎點秋香》中四大才子搖扇過橋的場景,以風流倜儻、瀟灑不羈的形象示人,展現的是古代文人墨客自命不凡的姿態。而太乙真人扭模特步出場,將道教仙人的身份與現代時尚的模特步相結合。傳統印象里,仙人多是仙風道骨、舉止飄逸。但太乙真人卻打破常規,以一種詼諧、接地氣的方式登場。他大腹便便,扭動著不太靈活的身軀走模特步,這種反差賦予角色現代的喜劇感,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極具個性的仙人形象,喜劇效果得以升級。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很多打斗場面中,雙方的動作設計極具節奏感,除了蘊含著深厚的武術功底,從動作的力度、速度和空間運用上,也體現出對動作美感的追求。鏡頭運用上,采用了大量的慢鏡頭和長鏡頭,慢鏡頭展現動作的細膩與優美,長鏡頭則完整地呈現出打斗的連貫性和空間感。而在整體動作風格上,無厘頭喜劇風格、功夫喜劇動作元素也貫穿始終。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惡搞陳塘關百姓,用混天綾將一位大叔像放風箏一樣甩上天空,還把一群小孩用乾坤圈吸起來,動作夸張隨意,行為荒誕搞笑;而太乙真人騎著仙鶴出場時狀況百出,也極具無厘頭喜劇效果。
三是接軌潮流,將傳統神話與現代潮流元素相融合,讓人耳目一新。
在兩部電影的打斗場景中,街舞與電競元素的融入令人眼前一亮。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哪吒與海怪的戰斗里,動作設計借鑒了街舞的高難度動作。從動作的“空間運用”和“力度展現”來看,哪吒在空中快速旋轉、托馬斯全旋等動作,突破了傳統打斗的平面限制,在三維空間中展現出極具張力的動作姿態。而電競元素則體現在動作的“反應速度”和“精準度”上:哪吒面對海怪密集攻擊時,快速閃避與反擊,如同電競選手在游戲中毫秒級的反應,精準操作技能,配合快節奏的鏡頭切換,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氛圍。
而哪吒雙手插兜這一動作更體現出對生活的細微觀察。當哪吒決定違抗所謂的天命,內心充滿對既定命運的抗爭時,他常常會雙手插兜。這個動作起始于他情緒的轉變,在面對他人的誤解與質疑后,他抬起雙手,手掌先微微彎曲,而后手臂自然下垂,雙手緩緩插入褲兜深處,動作流暢又帶著一絲倔強。在行走過程中,他微微聳肩,雙腿邁著看似隨意卻又充滿力量感的步伐,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他的不屑與叛逆。從動作分析理論來講,雙手插兜這一現代青少年常見的姿態,在影片中成為外化哪吒性格的關鍵動作。它與哪吒“魔童”的身份設定高度契合,將他內心的叛逆、不羈通過肢體語言直白地展現出來,極大地拉近了與年輕觀眾的距離。同時,哪吒雙手插兜時,配合他堅定的眼神和微微上揚的嘴角,更強化了他不服輸、不向命運低頭的人物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在人物塑造上,通過對動作的精心雕琢,體現出藝術匠心,不僅為觀眾帶來精彩的視覺盛宴,也為動畫電影的創作提供寶貴經驗與啟示。
(作者:井志偉,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美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