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向“新”出發,“新荷”青年評論家研修班在義烏開班
2月28日至3月1日,“新荷”青年評論家研修班在著名文學家、文藝理論家馮雪峰的故鄉義烏舉辦,來自全省各地的17位青年評論家參加研修。浙江省作協黨組書記葉彤作開班動員,浙江省作協副主席王侃參加有關活動。
“新荷計劃”是浙江省作協推動浙江青年文學人才培育工作的重點項目,迄今該計劃已實施12年。舉辦“新荷”青年評論家研修班,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中宣部加強文藝評論工作和省委新春第一會、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為新時代浙江文學高質量發展、助推浙江文學攀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葉彤在動員講話中指出,推動新時代浙江文學精品攀峰,文學批評和評論人才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浙江省作協十分重視文學評論隊伍的建設與人才的培養,迭代升級“新荷”人才計劃,不遺余力推介青年評論人才,對文學評論工作進行全方位的謀劃和布局,形成了一支綜合素養高、成績突出,能力與潛力兼備的青年評論家隊伍。
葉彤強調,文學評論者要有“定力”,發揚激濁揚清的批評精神;文學評論要有“引力”,與創作、閱讀形成“磁場”;文學評論要有向“新”力,關注新的創作和傳播環境。
【名家講授:啟發與思考】
為辦好本次研修班,浙江省作協在以往辦學經驗基礎上,設計了具有針對性的課程,邀請名家、名刊、名編授課。同時舉辦刊物主編選稿改稿會,促進文藝評論工作者之間的切磋交流,引導青年評論家開闊文學視野,提升文學評論質量和水平。
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李洱從《紅樓夢》的經典化過程說起,分析經典與批評的關系。李洱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對文學評論和批評的“道”與“術”進行了闡發,并與浙江青年評論家展開對話。李洱建議青年評論家要將一部作品放在古今中外的坐標系中進行衡量,發掘作品中呈現的新經驗;要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蘊含的歷史脈絡,將作品和同時代的作家作品、不同時代的作家作品進行比較、激發思考。
遼寧省作協副主席、《當代作家評論》主編、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韓春燕從文學批評的若干個問題出發,引導學員思考。她指出評論家要從時代和現場中吸收新的資源,在新的現場里面去思索批評如何進行,對作家作品開展具有創新性的闡釋。文學評論也是創作,青年評論家要提升認知維度,改進表達方式,提升批評的有效性。
【改稿指導:拓展與提升】
本次研修班學員平均年齡38歲,都是博士以上高學歷人才和各高校具有一定學術成就的青年學者,部分學員曾獲省級以上文學獎項,在各大具有影響力的文學評論期刊上發表作品,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和專業建樹。
為進一步提升學員素養、拓寬學員視野,培訓期間還舉辦了刊物主編選稿改稿會。韓春燕、李蔚超、季亞婭、曾攀、何同彬、張濤等6位評論家、名刊名編對學員開展“一對一”改稿指導。學員與導師圍繞文學評論寫作的現實意義、論述思路、闡釋的立足點等問題進行開放式交流,就文學評論存在的共性、個性問題和相應改進方法向導師進行延伸請教。一對一的評點細致、有針對性,同時,開放性的交流拓展了思路和視野,強化了學員的問題意識,啟發學員開展具有前瞻性的觀察和寫作,為文學評論發展注入動力。
【學員交流:收獲與發展】
3月1日下午,“新荷”青年評論家研修班正式結業。學員們從導師手中接過結業證書,并開展交流座談。他們表示,本次研修課程,讓大家感受到了省作協對推動文學評論發展的熱切期盼;通過學習,大家更清晰地認識到評論寫作中被忽視的問題,領悟到文學批評家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也明白深入生活、深入時代對文學批評的重要意義,體會到評論家只有與歷史經典、社會現實深切互動,在技術迭代中持續自我革新,才能開闊思路,創作出好的評論作品。他們希望,通過學習和交流,能形成浙江青年評論家“共同體”,以評論之力助推浙江文學攀峰。
下一步,浙江省作協將繼續推動浙江省“新荷”青年評論家研修班迭代升級,持續關注青年評論家的成長,為青年評論家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
(圖片由活動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