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路上,我們都是主角】 讓珍貴的文化遺產世代傳承 講述人: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副部長 汪萬福
最近,我往莫高窟第72窟跑得更勤了,和專家在窟內做定點觀測,從早忙到晚。我深知,保護好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延續千年文物的生命力,必須爭分奪秒地干。
“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筑、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代代相傳?!?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首站就來到敦煌莫高窟??倳浀闹匾甘?,字字句句刻印在我們心里,激勵著大家用心用情,拿出看家本領,為延續文化遺產生命力不懈努力。
莫高窟所處環境非常干燥,但洞窟的崖體中仍然存在一定水分和鹽分。隨著濕度高低變化,鹽分在壁畫層反復溶解、結晶,造成20%的洞窟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蝕,壁畫和地仗層出現酥堿、空鼓病害,很難治理。
我們開展定點觀測,可以為減少病害助“一臂之力”,就是將電子探頭植入崖體內部,持續追蹤水鹽運移的動態數據,探究相關規律,并據此提出調控方案。
科技在進步,文物保護的方式、材料、理念在更新。就拿甘肅長城遺址來說,過去,人們采用附加化學材料的方式來加固土長城,有效的時間短,而且難以實現保護全覆蓋。
2024年,我們在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的一段秦長城遺址展開觀測研究,發現附著在長城上的植物群落和生物結皮形成天然保護層。我們弄清其機理,構建了長城保護的修復框架,為長城和土遺址的保護提供了新思路。這項研究已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結項審核,將在實際應用中不斷優化。
我們注重保護莫高窟,也集中力量推進麥積山石窟、北石窟寺等院轄石窟寺的加固和修復。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江蘇、河北、山西、陜西等省份的數十項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提供技術支持。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積極參與文物保護法修訂的討論。今年3月1日,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正式實施。我責無旁貸要做好普法宣傳,呼吁更多力量參與文物保護事業,讓珍貴的文化遺產世代傳承。
(本報記者王冰雅、尚杰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