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性詩歌史》三卷本在京首發
3月1日,北大博雅講壇第647期“她們在‘夾縫’中不斷醒來——《中國女性詩歌史》三卷本首發式”在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舉行。本次活動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丹曾文化聯合主辦,北大博雅講壇協辦。圖書作者、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婭,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思敬、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莉出席了活動。
活動現場
中國女性詩歌寫作長期被遮蔽,女性在詩歌史的地位因此也長期被遮蔽。詩歌評論家孫曉婭教授長期深耕于中國詩歌研究領域,她以細膩的女性心理、深厚的底蘊學識、敏銳的學術洞察力,積數十年之功,主持完成具有開創意義的《中國女性詩歌史》書系。書系共分三卷,總計近百萬字,孫曉婭獨立撰寫現代卷《詩的女神》及當代卷《漂往遠海》,作為第二作者與趙雪沛合作完成古代、近代卷《月滿西樓》。《中國女性詩歌史》首次系統梳理了從先秦至當代的中國女性詩歌創作,填補了該領域的學術空白。正如北京大學中文系謝冕教授所言,成就了“自有詩歌歷史以來歷史跨度最長、涉及詩人最多、對詩人評價最熨帖也最深入的一部中國女性詩歌史,是一部填補了歷史空缺的創新著作”。
活動中,孫曉婭教授分享了寫作《中國女性詩歌史》的緣起。中國上古時期即出現異彩繽紛的女性詩歌作品,到明清時期出現中興,從創作數量和藝術品質看,沒有哪個國家的女性可以提供如此恢弘豐碩的創作成果。中國女詩人為中國詩歌在全球文明史的演繹確立了無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和貢獻。這一文化瑰寶值得我們在當代自信地展現出來,讓珠玉重光。她也詩意解讀了三卷本書名所蘊含的關乎女性精神空間、現代生命經驗和自我覺醒的深刻寓意。
孫曉婭
吳思敬教授認為,這部《中國女性詩歌史》的出現,“改變了女詩人在文學史上的整體面貌”,直接推動了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為文學史上被埋沒的女詩人給予應有的地位和充分的評價,影響深遠。其“個人寫史”的方式,不僅彰顯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與嚴謹的治學態度,更體現了其勇于擔當和拼搏的學術責任感。
張莉教授則從女性文學角度切入,認為該書“完成了文學史上女性詩歌共同體的構建”,讓我們重新看見文學史上那些被湮沒的卓越女詩人。她提到,女性詩歌史也是女性爭取書寫權利的歷史;優秀的女詩人能夠刷新我們對人的際遇的理解力,尤其是女性處境的理解力,這樣的詩人才是真正對女性詩歌有貢獻的寫作者,這部女性詩歌史也為我們提供了什么樣的詩能夠入史的判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