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漢學家:文化傳播從符號搬運轉向情感共振
經過近兩天的車程與徒步,德國留學生斯蒂凡終于來到了四川江油乾元山的金光洞。他模仿《哪吒之魔童鬧?!分械慕巧艺嫒舜舐暫俺鼋浀渑_詞,為此次寒假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拔腋鴦赢嬰娪啊赌倪钢[?!贰蚩ā怂拇ā!彼沟俜舱f,他和家人早已與中國文化結緣。他曾經在一款中國風游戲中被絕美、神秘的敦煌壁畫所驚艷;而他的母親更因喜愛電視劇《甄嬛傳》,在2024年到浙江杭州旅游時特意繞道橫店影視城,身著漢服穿梭于仿古建筑間,沉浸式體驗了劇中“小主”的生活場景。
近年來,中國影視、游戲等文化產業持續深耕國際市場,中華文化符號與敘事邏輯逐漸融入全球大眾娛樂消費?!皩τ谖鞣绞鼙?,尤其是年輕群體而言,關注和理解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需要借助一些媒介才能更好觸發。”英國青年漢學家埃爾哈特以侗族大歌為例展開闡釋。這項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歌唱藝術,對海外普通民眾而言或許比較陌生,但當其文化基因通過《哪吒之魔童鬧海》等影視作品進行創新演繹時,便能有效構建認知錨點?!澳贻p人會因為對片中寶蓮花開時空靈圣潔的悠揚配樂感到好奇,而順藤摸瓜搜索到侗族大歌的背景資料?!卑柟刂赋隽诉@種“文化轉譯”的導引價值。
埃爾哈特說,互動儀式是打破文化隔膜的關鍵密鑰?!坝^眾坐在劇場里聽侗族大歌,或許會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分析多聲部結構和理解歌詞含義上。但當他們親身走進中國貴州黔東南侗寨,接過阿姐唱著敬酒歌遞來的牛角杯,舌尖嘗到清甜的米酒,就能瞬間聽懂歌聲背后的期盼與祝福?!卑柟卣J為,這種身臨其境的文化交互能激活人類共通的情感認知,“這些超越語言的生命體驗,才是真正穿透文化壁壘的聲波?!?/p>
出生在伊朗、成長于英國的格伐·博拉贊推動京劇藝術走向國際舞臺已有30余年,被票友親切地稱為“洋美猴王”?!耙贿吙磩∫贿吙醋帜?,根本沒有辦法投入?!睘榱俗屚鈬^眾理解京劇唱詞的內涵,格伐·博拉贊萌生了一個想法——直接用外語唱京劇。他根據京劇的獨特韻律,把京劇唱詞翻譯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還將《仲夏夜之夢》等西方觀眾熟悉的戲劇作品改編成京劇?!斑@樣,外國觀眾瞬間就能感受到其中的中國元素魅力,也更容易融入其中?!备穹ァげ├澱f。
從影視、游戲到傳統藝術,文化傳播從符號搬運轉向情感共振。在這些外國友人看來,以創新表達激活文化基因,用共通情感架設理解之橋,方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進階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