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悟“詩詞的女兒”的生命詩學
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生活。學者葉嘉瑩的生命詩學正以一種更為強大、堅韌的力量鼓舞著更多人?!洞┤棺拥氖?,最動人的詩:葉嘉瑩百歲人生》提煉出“生命體悟”的方法,對葉嘉瑩的百年心路和學術歷程進行了深入、系統的解讀,她的生命詩學不僅飽含著對生命情思的眷戀,更肩負著對文化傳承的責任。
2024年11月24日,學者葉嘉瑩于天津仙逝,享年100歲?!鞍贇q人生,千秋風華”,葉嘉瑩的一生經受了太多的苦難與不幸,母親早逝的打擊、去國離家的漂泊、婚姻不幸的忍耐、晚年喪女的沉痛……她的偉大之處,恰恰是將生命的駁雜、豐盈化為詩詞的養料,做了一生的“詩詞的女兒”。因此,回望葉嘉瑩的生命詩學,既需要學問的考究,更需要生命的體悟,這也正是《穿裙子的士,最動人的詩:葉嘉瑩百歲人生》(下文簡稱《葉嘉瑩百歲人生》)一書的動人之處。作者李云梳理出一條清晰的學術生命史,提煉出“生命體悟”的思維方法——這既是葉嘉瑩學術著作的核心要義,也是李云身體力行的學術策略。
《葉嘉瑩百歲人生》綿延出學術實踐與生命經驗兩條線索,交織為獨樹一幟的生命詩學。它有別于現代西方理論對于思辨的倚重與概念的應用,強調了中國傳統詩學中感悟的力量,秉持樸素的人文主義立場,將詩詞看作詩人的生命痕跡,把閱讀激活為超越歷史間隔的精神交匯,以讀者的生命經驗照亮詩人的內心角落,叩響詩詞的大門,開啟別樣的生命風景。
生命詩學呼應著詩詞的本質特征,也即葉嘉瑩多次強調的“詩歌當以感發生命為主要素質”。李云由此認識到,“內心真切的生命體驗或生命情感是構成詩歌的本質要素,是詩歌生命的真正源泉,具備此要素的詩才是真正的詩”。在這個意義上,《葉嘉瑩百歲人生》凸顯出詩歌閱讀是心與心的碰撞,是生命之間的相逢。葉嘉瑩的學術事業,不僅是為詩學研究開辟了全新境界,實踐了全新范式,更是在一個質疑“詩人何為”與“讀詩何用”的時代氛圍之下,示范出“讀詩”的現實意義——“以詩詞探討人生的態度、人生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生命詩學生發于葉嘉瑩歷經百年的閱讀體味與學術實踐,扎根于她深厚的家學淵源與漫長的心路歷程?!度~嘉瑩百歲人生》的寫作特征,就表現為在詳細記述個人經歷的基礎上,時刻注重與學術成就互動,讓生命詩學顯赫為學術與生命的交融。第一章“家世與思想”破解了葉嘉瑩的“詩詞人生背后的家族文化”,顯示出“詩禮之家的文化氛圍”對于幼年葉嘉瑩的人格養成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其父葉廷元的“弱德之美”,是她受益終身的精神遺產。更為重要的是,詩禮之家不僅養育了“詩詞的女兒”,更積淀著“士”的精神,葉嘉瑩奮力終身的詩詞文化傳承的事業,貫徹著“士”對于“道”的篤信與弘揚。由此看,她對于詩詞的鐘情,不僅飽含著對生命情思的眷戀,更肩負著對文化傳承的責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她的生命詩學,恰恰是對這句話的絕佳呼應,也難怪她會發出“依然尼父是吾師”的感慨。
《葉嘉瑩百歲人生》總結出以生命為本位的詩學立場,提煉出“生命體悟”的詩學方法。這是李云在回望葉老師的生命詩學時身體力行的學術策略,指的是“一種‘換我心為他心’的思維方法,所體悟到的是作者內心對生命真切的感受和感情,而不是我們一般所分析的詩詞中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表現為展示與實踐的彼此配合。據此,在詩詞、葉嘉瑩與李云之間,形成了一個以生命為核心的闡釋循環,散發著人文主義式的文學研究獨有的生命溫度。
如本書提及對詩學名篇《舊詩新演:李義山〈燕臺四首〉》的解讀,葉嘉瑩將《燕臺四首》的“春”“夏”“秋”“冬”的季節輪換理解為詩人暗藏的生命隱秘,讓一個有情生命穿越歷史的隔絕,在字里行間顯山露水:春天萌發的生機,預示著有情生命的誕生;夏季茂盛的“芳樹”,昂揚著詩人癡絕、固執的本性;深秋低吟的“相思”與“相怨”,隱含著詩人以一己之力獨自擔荷坎坷命運和心靈苦痛的悲哀;隆冬堅冰的“凍壁霜華”,封存著一種充滿詩意的美艷而絕望的死亡境界。經葉嘉瑩的“生命體悟”,李商隱的晦澀恰恰反襯出有情生命的隱秘與幽冥,更顯示出“有情生命”的活力與誘惑,這些悲觀、哀怨、絕望、癡情的詩句,被她還原為生命本身的自我表達。
李云深感“生命體悟”的可貴與可敬,她也以實踐的方式完成致敬,賡續葉老師的生命詩學。《葉嘉瑩百歲人生》以整章的篇幅介紹葉嘉瑩的古典詩詞曲創作,用“生命體悟”去貼近她詩詞中的歷史信息與生命密碼時發現:她的詩詞創作與個人經歷之間存在著默契的同步,詩詞作為生命的抒懷,寄托著“千古情癡”在歷史、記憶與空白之間盈溢的自我性情與家國情懷,溝通了過去與現在,展現了不同時代之中的個體命運,彰顯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靶酪娭腥A果自強,辟地開天功不淺”的民族自豪,“誰知百劫余生日,更苦明珠掌上珍”的喪女之痛,“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千春猶待發華滋”的曠達心胸……無不流露著葉嘉瑩身處歷史劇變與現實考驗之中的生命情思,描繪出一顆活潑的心靈與一個精神自覺的人。
此外,本書不僅鋪展開“詩詞的女兒”的一生,更書寫出中國故事的華彩篇章。葉嘉瑩的百歲生命,貫穿著中國的現代史與當代史,連通著新舊中國的文化延續。尤其是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詩詞的當代傳承,傾心在中華詩詞傳播的最前沿,不僅面對著古今之間的時間間隔,更迎接著中西之間的文明挑戰,這也讓生命詩學顯示出更為深沉的歷史價值。
書中強調了葉嘉瑩在向海外學子講授古典詩詞時,將西方理論與中國詩學融通在“生命體悟”之中,以心與心的碰撞,敲響被語言差異與文化背景所隔絕的文明大門,示范出“生命體悟”是溝通全世界人類情感的紐帶。她向世界傳播中華詩詞魅力的努力,必將成為中國故事的一部分,在漫長的歷史中,被后人永遠銘記。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