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法寶
在《西游記》和《封神演義》中,都有哪吒出場。那么在這兩部書中,哪吒都有哪些神通,善使何種兵器呢?
在小說中,哪吒是蓮花的化身。因為特殊的肉身材質給哪吒所帶來的神通,在《封神演義》中得到充分展示。書中,有不少很厲害的法寶和法術,對哪吒都不起作用。如殷郊的“落魂鐘”,鐘聲能讓人陷入恍惚,失去對身體的控制;余化的“戮魂幡”,會出現黑氣,攻擊人的魂魄;張桂芳會“呼名落馬”的法術,只要叫對手的名字,對手的靈魂就會被控制。然而這些法寶和法術,在哪吒面前紛紛失靈。原文說道:“但凡精血成胎者,有三魂七魄。被桂芳叫一聲,魂魄不居一體,散在各方,自然翻馬,哪吒乃蓮花化身,周身具是蓮花,那里有三魂七魄,故此不得叫下輪來。”
與《封神演義》中哪吒善于利用身體相比,《西游記》中的哪吒更傾向于展現智慧。孫悟空為了騙取兩個小妖(精細鬼、伶俐蟲)的紫金紅葫蘆和凈瓶,謊稱自己也有一個葫蘆,并且功能更強大,能夠“裝天”,為了配合這一騙局,孫悟空請天庭幫忙,是哪吒想出了一個辦法,小說中描述道:
那班中閃出哪吒三太子,奏道:“萬歲,天也裝得。”玉帝道:“天怎樣裝?”哪吒道:“自混沌初分,以輕清為天,重濁為地。天是一團清氣而扶托瑤天宮闕,以理論之,其實難裝。但只孫行者保唐僧西去取經,誠所謂泰山之福緣,海深之善慶,今日當助他成功。”玉帝道:“卿有何助?”哪吒道:“請降旨意,往北天門問真武借皂雕旗在南天門上一展,把那日月星辰閉了。對面不見人,捉白不見黑,哄那怪道,只說裝了天,以助行者成功。”玉帝聞言:“依卿所奏。”
宋代有關哪吒“變形”的描述,有兩種,一種是“三頭六臂”,一種是“三頭八臂”。
《西游記》繼承了“三頭六臂”這一系統,小說中描述說:“那哪吒奮怒,大喝一聲,叫:‘變!’即變做三頭六臂,惡狠狠手持著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繡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來打。”《封神演義》繼承了“八臂哪吒”的系統,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哪吒連飲三杯,吃了三枚火棗,真人送哪吒出洞府……(哪吒)只聽得左右齊聲響,長出六只手來,共是八條臂膊;又長出三個頭來。”《封神演義》中殷郊會“三頭六臂”也是因為吃了東西,這種通過“服食”獲得神通的想象,帶有中國傳統道教的因素。
《西游記》中對應著三頭六臂的是六件兵器,這些法寶的特點是可以“裂變”無數分身,對敵人進行飽和式攻擊,如哪吒在對付青牛精的時候,《西游記》中描述說:“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將六般兵器拋將起去。是那六般兵器?卻是砍妖劍、斬妖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火輪兒,大叫一聲‘變!’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千變萬,都是一般兵器,如驟雨冰雹,紛紛密密,望妖魔打將去。”
《封神演義》中對應著三頭八臂的是八件法寶,古人的思維方式是不能空著手。小說中描述哪吒有了“三頭八臂”后,“太乙真人傳哪吒隱現之法,哪吒大喜,一手執乾坤圈,一手執混天綾,兩只手擎兩根火尖槍,一手執金磚,還空三手;真人又將九龍神火罩,又取陰陽劍,共成八件兵器”。
為了每個手中都有東西拿著,火尖槍變成了兩根,太乙真人又贈他九龍神火罩和陰陽劍。九龍神火罩就是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太乙真人打敗石磯的那件法寶,陰陽劍是兩把劍,這兩把劍主要是“湊數”的,在《封神演義》中沒有什么功能展示。但在《西游記》中,哪吒的隨身兵器就是斬妖劍,曾用它來對付牛魔王。
在《封神演義》中,哪吒的隨身兵器不是劍而是火尖槍,其他不常用的兵器和法寶,也與《西游記》中有所不同。在《封神演義》中,哪吒的兵器是漸次獲得的,乾坤圈、混天綾是跟隨靈珠子,與哪吒一起轉世出現的。太乙真人通過蓮花再造哪吒后,又給了他火尖槍、風火輪、金磚。等哪吒有了三頭八臂的神通后,太乙真人又給了他九龍神火罩和陰陽劍,共計八件兵器。
《西游記》中更加注重哪吒法寶的戰斗效果和即時表現,而在《封神演義》中,法寶的階段性“出場”,則更加突出了哪吒成長和強大的歷程。
從《西游記》到《封神演義》,我們可以看出哪吒的變化,但古人的“魔改”還沒有結束,民間還把哪吒與善財童子連在一起。
《西游記》中紅孩兒使用的兵器是火尖槍,《封神演義》中哪吒使用的也是火尖槍(很可能就是借鑒于紅孩兒),《西游記》說紅孩兒被收服后做了觀音菩薩的善財童子,《封神演義》出來后,民間常常把善財童子(紅孩兒)與哪吒混淆,清代的《封神真形圖》上就有“善才(財)童子哪吒”的標注。
除了把哪吒跟善財童子“聯名”,賦予哪吒招財的功能(因“善財童子”有“善財”二字,古人常將其當作財神),在清代,民間還把哪吒當成一些行業的祖師爺,有的地方認為哪吒是賣風箏的祖師爺,這大概跟其有“風火輪”這一法寶有關;有的地方賣繩子的人也以哪吒為祖師爺,這大概是跟其有“混天綾”這一法寶有關。此外,哪吒因其“三壇海會大神”“伐紂先鋒”的身份,在古代被視為軍神或戰神;因其蓮花復生的故事,在一些地區被視為辟邪治病之神;因其佛教的背景,哪吒在一些寺廟被視為護法神;因其孩童的造型,在一些地區被視為孩子的守護神;因其鬧海的本領,在東南沿海一帶被尊為鎮海之神……不同的時代、地區和人群,對哪吒的崇拜形式各異,哪吒的信仰展現出了極強的包容性。
(作者:趙運濤,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