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細節為針腳,織就盛唐煙火圖卷 ——《國色芳華》導演丁梓光的創作密碼
電視劇《國色芳華》的熱播,讓觀眾不僅沉醉于熒屏上的盛唐風華,更被創作者對歷史的嚴謹呈現所打動。該劇導演丁梓光憑借獨特的創作理念與精心打磨的細節,讓唐朝的魅力在當代敘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于歷史深處挖掘真實。丁梓光反復強調,《國色芳華》要做以唐朝為背景的“落地古裝劇”。為了實現“讓觀眾‘看到’唐朝”的承諾,丁梓光帶領創作團隊開展了大量嚴謹的工作。他們深入研究文物資料、歷史書籍和學術成果,還邀請專家團隊對建筑形制、器物紋樣等進行細致考據。像劇中精致的銀香囊、片場建筑地磚等,都飽含歷史韻味,這種對歷史真實的執著追求,奠定了全劇的美學基礎。
該劇舞蹈與音樂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落地感”。丁梓光以三場關鍵戲份為例,闡述舞蹈如何與敘事緊密結合。劉府宴會的傘舞,在展現唐代貴族審美的同時,巧妙地將刺殺動作融入傘骨旋轉的節奏變化中;胡人酒肆的胡旋舞,借助急促鼓點和飛揚裙裾,外化蔣長揚查案時的心理張力;火耀金丹售賣場景的火石舞,用火星迸濺強化火耀金丹的神秘特質。丁梓光認為,舞蹈與音樂的合理搭配豐富了敘事維度,推動了劇情發展。聲音設計同樣別具匠心,拓展了歷史時空的縱深感。在不同空間,音樂邏輯各有特色。皇宮以莊重、大氣的宮廷雅樂為主,市井則靈活融合雅樂、燕樂、胡樂、戲曲等。“我們創作團隊大膽創新,將集市叫賣、駝鈴叮當、染坊搗練等民間煙火聲音融入其中。這些環境音與樂聲相互交織,既還原了市井生態,又呼應了盛唐的開放氣質,收獲了觀眾的喜愛。”丁梓光說。
為呈現千年前的自然“時間”,丁梓光采用了三重策略。在畫面上,4K畫質在兼顧現代觀影習慣的同時,保留“顆粒感”,在保證清晰度的基礎上增添歲月侵蝕感;服裝刻意做舊,青苔泥漬和象牙扇的包漿變化,成為角色成長的見證;夜戲嚴格遵循“光源符合場景”原則,通過縣主居所與平民家中燭臺數量、光暈冷暖的差異,無聲地推動敘事,體現了丁梓光讓畫面承載時間重量的美學追求。服化道在劇中不只是視覺點綴,還承載著豐富信息。丁梓光介紹到,何惟芳的牡丹吊墜經過多次修改,目的是讓演員觸摸時就能感受到其貴重,從而更自然地投入表演。蔣長揚的象牙扇也是如此,扇骨重量使李現持扇動作區別于紙扇,生動展現出士族子弟的矜持。
勾勒煙火里的生命之光。“牡丹”是貫穿全劇的核心意象,具有深層時代隱喻。丁梓光談到,在唐代貴族眼中,牡丹是“莊重華貴”的雅玩,但何惟芳通過努力,讓平民百姓也能欣賞到牡丹之美。這一跨越階層的美的啟蒙,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劇中女主角何惟芳的成長歷程,生動詮釋了丁梓光關注市井民生、聚焦平凡奮斗者的創作理念。從遭夫家侵占家產的商賈之女,到創立牡丹產業的獨立女性,她的每一次蛻變都深深融入唐代手工業發展的歷史圖景。劇中“深夜練石鎖”的細節初看令人費解,但隨著采擷山花、對抗強權等情節展開,這一伏筆化作女性覺醒的力量象征。丁梓光始終堅持“細節是歷史的注腳”的創作準則,在他看來,唯有經得起考據的細微處,才能讓藝術真實更具說服力。導演努力打破類型化創作窠臼,著力刻畫扎根時代土壤的女性群像。每個角色都緊扣其生存境遇與性格特質,在歷史經緯中自然生長。
熒屏內外的文化共鳴。《國色芳華》劇集熱播引發的文化破圈效應,直觀體現在觀眾自發的多維考證中。這種現象的產生并非偶然,它印證著導演丁梓光“影視創作應搭建古今對話橋梁”的理念。在劇集播出后,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和觀眾從各自角度對劇中元素展開深入探究。歷史學者從酒器紋樣解碼唐代商貿密碼,美術團隊溯源屏風畫技法里的審美流變,農科專家則專注于劇中牡丹栽培技藝,論證其科學傳承,展現了傳統農業技術的智慧與價值。觀眾也對此進行多方開掘。劇中牡丹紋樣被解讀出“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街巷叫賣聲引發中古音韻研究熱潮,這種多維度的文化解碼,恰是藝術作品與時代精神共振的生動注腳。《國色芳華》的創作既非簡單復刻文物的“博物館敘事”,亦非天馬行空的戲說演繹,而是以考古實證為根基構筑故事框架,用現代審美激活傳統文化基因,最終讓歷史敘事煥發出當代價值。當屏幕前的觀眾在唐代織錦紋樣中尋得審美共鳴,當種植戶因劇集熱播拓寬牡丹銷路,文化傳承便實現了從精神滋養到現實反哺的完整閉環。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