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弘揚嶺南文化 守護真正的文學價值 ——訪廣東省作協主席謝有順
2月22日,廣東省作家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廣州閉幕。大會選舉產生了廣東省作協第十屆主席團,謝有順當選廣東省作協主席。本報記者就此對謝有順進行了專訪。
記 者:謝有順老師您好,祝賀您當選新一屆廣東省作協主席。多年來,您一直深耕文藝現場,在文學批評和研究領域卓有影響。此次工作調整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
謝有順:廣東是一個人口大省,人口多,寫作群體自然也龐大。廣東省作協會員有4685人,在粵中國作協會員有839人,各地作協會員以及寫作者就更多了。盡管文學寫作更多是個體勞作,但當大家聚在一起時,還是能感受到一種氛圍、一種期許,甚至是一種決心和意志。這些涌動的文學激情,在此次開會前我已感受到,會后更是直接傳遞到我的身上,同時傳遞給我的還有壓力、責任和使命。
我熱愛文學,了解文學的現狀,理解作家們寫作的甘苦,也愿意從龐雜的文學現場中去檢索、辨識那些閃光的部分,并力所能及地以自己的專業精神為廣東的文學事業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在廣東工作了20多年,無論有無作協主席這一身份,都從未減少我對文學的敬畏和對廣東這片土地的熱忱,我希望被人看見的,永遠是我這個人在文學面前的誠與真。對我而言,有專業能力才有服務能力。當選廣東省作協主席后,我希望自己能繼續保持對文學的敏銳,并以自己的專業認知來服務廣大作家和文學愛好者。講到服務,就一定要花時間、花精力,這是基本的態度。我不能辜負大家的信任,要主動承擔責任。我做事的原則就兩個詞:鄭重和盡力。我一直記得一位前輩說的話,面對新的抉擇要有兩種覺悟,一是要勇于從零開始,二是要坦然于未完成。
記 者:廣東地處嶺南,文脈悠長、底蘊深厚。廣東省作協在保護、傳承和弘揚嶺南文化,增強嶺南文學特色等方面有哪些優勢,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績?
謝有順:長期以來,廣東致力于部署全省重點題材文學創作,形成了“策劃一批、創作一批、儲備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也有廣東“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點風物”主題文學創作項目,精心組織過“改革開放再出發”作家“深扎”創作活動和“粵菜師傅”等民生工程文學創作項目,誕生了《平安批》《中國橋》《月光下》《飛發》《無數燈火選中的夜》《上學謠》《中國軌道號》《時空畫師》《燕食記》《煙霞里》等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優秀作品。
我認為,廣東作家保護、傳承和弘揚嶺南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的精細書寫來留存一種文化的情懷和真意。像廣州、深圳、佛山這些城市的“魂”,多半就顯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比如張欣的新作《如風似璧》花不少筆墨寫飲食,這些“食”不僅體現在種類多樣,更表達了“食在日常,食在人心”的生活理念。飲食雖小,背后個體頑強生活的意志和處變不驚的精神卻能打動人心。《如風似璧》寫出了廣東人在動蕩中從未喪失的重建日常生活的勇氣,《平安批》《燕食記》《煙霞里》等作品昭示出的也是這種面對日常生活時的堅韌。這也是嶺南精神,這種類型的寫作不應被忽視。深入民間、源遠流長的日常生活,保存著最為豐富、活潑的文化肌理和文化細節。日常生活是活著的歷史,文學若能寫出生活的實感和精義,就是最好的文化傳承。我希望廣東文學能發揮好這一優勢。
記 者:接下來,廣東省作協在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探索具有南粵特色的文學發展之路、書寫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文學篇章等方面,將有哪些工作計劃與舉措?
謝有順:在作代會的工作報告中,我們詳細規劃了構建新時代廣東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體系,核心是實施“文心向黨”“文攀高峰”“文匯灣區”“文潤嶺南”“文通四海”“文清氣正”六大工程,辦好“作家之家”,讓“文學粵軍”心有所屬、情有所歸,建設與廣東經濟地位相稱、與文化強省相符的文學強省。
計劃歸計劃,重點是實施。能落地、落實的舉措,才能真正為作家們服務。我在作協總說,要特別警覺空喊口號、只重外表的浮泛作風,事要一件一件做實,尤其做文學工作,要有耐心、有耐力。作家要錨定一個目標,學會走遠路;作協要尊重藝術規律,靜待瓜熟蒂落。王陽明有個“枝葉花果”的比喻說得非常好,他說立志、做事就像種樹一樣,當它是根芽的時候,沒有樹干;有了樹干之后,沒有樹枝;長了樹枝之后才會有葉子,有了葉子之后才會開花結果。“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有的時候,作協的工作也只是專心栽培灌溉,不要總是去想什么時候長枝、長葉、開花、結果。事實上,只要持續地栽培灌溉,還怕會沒有枝葉和花果嗎?
記 者:廣東省作協今后將如何更好地“做人的工作”,進一步加強青年作家、青年批評家隊伍建設?
謝有順:廣東省作協正在大力實施“青年文學粵軍創作扶持計劃”,培育第三批“文學粵軍”百人方陣,同時也有“廣東文學伯樂計劃”和“簽約文學評論家”制度等。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愛惜人才是一個地方文學發展的根本。青年是文學的希望,他們身上潛藏著最具活力和前景的創造力。在我看來,“做人的工作”既要出臺有實效的人才培養方略,也要引導青年作家、青年批評家更新文學觀念、寫作觀念。
我特別想對青年人說的是,要學會像農民一樣思考,以農民種莊稼一樣的態度來對待寫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七死、八活、九翻身,全是生命的規律,農民也敬畏這個規律。春耕了等著秋收,沒人在莊稼成熟之前將它收割;即便莊稼長得慢,也不會對著莊稼抱怨叫喊;不同的土壤種植不同的植物,這意味著寫作也要選擇方向;種地要定期清除雜草,寫作者也要屏蔽那些干擾寫作的雜事和誘惑。農民多有智慧呀。寫作者要像農民一樣思考,以種莊稼的態度寫作,才有希望長成大才。
記 者:當下,以DeepSeek、ChatGPT為代表的AI技術席卷全球,對文學寫作與文學評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您對此如何看待?
謝有順:我的基本觀點是,AI本質上還是基于數據和算法的工具,但它迭代速度特別快。作家們不能輕視這個新事物,更不能排斥它,一定要善用AI這一工具,攜手共創一個人機合作的未來。尤其是DeepSeek橫空出世后,AI突破“奇點”的時刻正在加速到來。AI突破“奇點”的標志是具有自我意識、反思精神和原創性。現在AI已初步具備這些素質,盡管還欠缺基于復雜經驗而來的感受力、洞察力和直覺判斷力,但它的知識視野、邏輯力、思考力等都已遠超人類。一個新的語言與技術時代已經來臨。這種趨勢下,我們既不要對技術充滿恐懼,也不要對技術一味盲從,而是要堅信技術是服務于人性而不是替代人性的。文學要重在寫AI無可替代的部分,才能守護真正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