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群反思
日前,在微信群看到一篇關于文學的議論,覺得立論偏頗,十分情緒化,極為不適。我與轉發者只見過幾面,并不熟悉,不便交流,只好退群。
然而,事后想想,又覺得有些反應過度。這樣的大動肝火恐怕主要是因為事情發生在春季。春季是上火的季節,肝火過盛便容易發怒。中醫稱為“善怒”“喜怒”,屬于疾病的范疇:“肝為剛臟,喜條達而惡抑郁,在志為怒?!备螌儆趧倧姟⒃昙钡呐K器,喜歡舒暢,不喜歡抑郁,反映到情緒上,主要表現就是上火。
而上火其實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相反卻會自傷。
網絡是個自由空間,有好聽的話,也有難聽的話;有正經,也有無厘頭。各類難聽的話,只要不構成司法問題,那就只能當是耳邊風。我插隊的鄉下有句俗話:削冬瓜不動拿瓠子刨皮。寫作畢竟是一種能力,那些人心里失落,只能拿百無一用的書生開涮,也難為他們了。都要較真,都要受不了,那才真會受傷害。相信那幾位被點名的作家會有足夠的大度和格局。不會像我這樣小肚雞腸,咸吃蘿卜淡操心。
繼而往深里想,事情好像還遠不止小肚雞腸這么簡單:我自己之前在群里的發言,是不是也有可能傷害到這位轉發者因而引起他的不快了呢?
有一個科研機構發現,經常發短信和電子郵件對智商的損害非常大:在手機或電腦鍵盤上按來按去或查看電子信息會暫時性地讓使用者的智商下跌。這種智商暫時下跌的現象被稱為“資訊躁狂癥”。如果說徹夜不眠會對智商造成影響,那么資訊躁狂癥患者的智商,則相當于一夜無眠之后的狀態。更嚴重的是“資訊躁狂癥”患者隨時準備對短信或電子郵件進行回應,不能專心更重要的工作,必然導致其他更有意義的工作或社交受到影響,生活品質也隨之下降。
一段時間,我似乎就患上了這樣的資訊躁狂癥,對查看微信上癮,稍有閑空就查看并及時回復微信。卻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某些性格上的毛病,我有可能犯錯。
那些毛病歸納起來不外有:
求勝欲太強。別人只要與自己意見不一致,就要不顧一切去駁倒對方,無論這樣做是否值得。
好表現。不論什么話題,都要拐彎抹角地扯到自己如何如何,并且必有高見。
喜歡教訓人。對別人的說法總是要評頭品足,把自己的標準強加于人。
喜歡譏諷。為了讓自己顯得深刻詼諧而不必要地說出一些尖酸刻薄的挖苦話。
自我感覺良好。總是高估自己。不懂得聆聽,不懂得感激,不懂得肯定和欣賞別人。
喜歡用“不”“但是”或“可是”來開頭。過多地使用否定式過渡語,實際上是在告訴對方“你錯了,我才是對的”。
喜歡“賣賽”(廣東話“炫耀”)。別人說旅游了某國,馬上就說自己走遍了某國所在的某洲,非要壓人一頭;天上地下、中國外國,什么話題自己都是三年早知道。
出爾反爾。別人剛接受了自己的觀點,自己卻又立刻180度改變剛才的觀點??傊且@得比別人高明。
拒絕道歉,拒絕認錯,拒絕承認自己的行為妨礙了別人。
過于強調自我,把自身難以改正的缺點看成是一種美德,聲言“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結果只能是不滿他人,懷疑他人,苛求他人,鄙視他人,對立于他人,最終成為孤家寡人。認識到這一點,又覺得退群是對的——可以不再給人造成困擾。
人到一定年紀才有可能發現: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人人都有他的喜好、他的處境、他的立場。不責人之過,不揭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不只可以養德,還可以避免對他人也包括對自己的傷害。
如果可以接受自己也不那么完美,就不用忙著去粉飾;如果可以承認自己并不那么高大,就不用急著去證明;如果可以放棄自己的種種成見,就不用爭執反駁;如果可以不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就不用種種申訴甚至自炫;如果可以慢半拍,靜半刻,低半頭,就可以一直微笑。
好在,任何時候知道這些,都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