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老茶館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當我人過五十重返故鄉定居時,突然想起了古人的這句詩。
故鄉永興古鎮位于黔北之東的湄潭縣,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是商賈云集、舟車往來的繁榮之地,被譽為黔北四大商業重鎮之一。
闊別已久的故鄉并沒什么改變,腳下是青石板路,兩邊是青瓦木樓。木樓大都為新建,依據古鎮當年的建筑風格和街景布局重新打造,古色古香。我童年時極少有車輛,運送貨物通常是靠騾馬來馱,來來往往的騾馬隊踩著古鎮的青石板來了又去,去了又來。騾馬脖子上的鈴鐺聲清脆、悠揚,小時候我一聽到這響聲,便追著來往的商隊,一直跟著他們跑得老遠。
來往的商隊多了,古鎮的茶館也就多了起來。茶館有的臨街,有的在幽深的巷子里。茶館總是伸出長長的遮檐,擋住夏天毒辣的日頭,為商隊提供清涼的歇息之地。商隊成員將滿身風塵的馬匹或騾子拴在木柱上,坐在茶館里喝兩杯涼茶,或者在街邊的柜臺上喝幾兩烈酒,消除旅途的乏意,而后繼續上路。
在我年少時,古鎮的茶館大都很簡陋,用較寬的長凳子當茶桌,長凳子兩邊擺放著幾個小凳子。青花瓷的蓋碗做工粗糙,不少蓋碗上還能清晰地看到沙礫之類的雜質。比較而言,臨街木樓里的茶館算是豪華的了,一樓門店的大通間成了茶館的主要經營場所,屋中擺放著幾張八仙桌,四周配四條長木凳,只有少數高檔茶館在二樓設有雅座。雅座被隔成一個個封閉的小房間,門口掛著碎花藍布門簾,房中的茶幾、茶凳小巧精致,頗有檔次。茶館中偶有人說書唱戲,敲鑼打鼓,拉起胡琴,說一段史海閑話,演幾段民間曲藝,這成為當時人們最大的精神享受。
古鎮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明末清初,南明重臣錢邦芑、范礦等隱居湄潭,與湄潭名士掃葉烹茗,創作了大量詩文,對湄潭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抗戰時期,中國第一個國家級茶葉科研生產機構“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并在永興古鎮建立分場,從事茶的種植、制作和科研。厚重的茶文化一直影響著小鎮人,這里的人愛喝茶,也喜歡茶館。
古鎮素有“一街八巷”之說,全鎮有一條主街,八條巷子。巷子里至今保存著完好的舊式茶館。在我的記憶中,這八條巷子大多幽深、逼仄,巷子兩邊是排列有序的住房,房頂是魚鱗般的青瓦,青瓦上裊裊升起炊煙,窗戶外的繩子上晾曬著碎花布衣、床單、尿布,巷子的桂花樹或香樟樹下,不時會看到背著嬰兒乘涼的婦人,她們小聲地哼著搖籃曲,哄嬰兒入睡。到了傍晚,吃過晚飯的老漢三三兩兩地聚集在巷子的茶館中,叼著煙斗擺談《水滸傳》《三國演義》里英雄豪杰的故事。巷子到處彌漫著濃郁的人間煙火氣。
如今,蘭亭茶社、百鳥茶社等老式茶館作為文化遺產被保護了下來,供游客參觀,也供鎮上人重溫那段記憶。我常常走進老茶館,找一處靠近窗戶的八仙桌坐下,點一杯苦丁茶,再點一碟瓜子或花生,看著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流,聽著市井間小商販的吆喝,回憶起那一聲聲消失在時光長河中騾馬的鈴鐺聲,那些商隊漢子酣暢淋漓的笑聲,恍如隔世,心頭生起縷縷鄉愁。
回到故鄉前,我一直擔心這種老式茶館會消失,就像我小時候玩過的鐵環、彈弓,最終會被時代所淘汰。現在看來,這種擔心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