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云故鄉話文學:寬松的創作環境才會有破圈作品
“主持人介紹我那么多,其實‘我是河南人’這一句就夠了。”“我當時考大學的時候,特別想考河大……”開場白中,劉震云用短短幾句幽默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故鄉情,瞬間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
2月27日,河南省文聯主席、著名作家劉震云在河南省人民會堂作題為《文學、哲學與故鄉》的演講。本次活動由河南省文聯主辦。劉震云保持一貫的幽默態度,用自己的理解解構文學、哲學與故鄉的關系。
分享中,劉震云金句頻出。談到當下熱門話題DeepSeek,他認為大數據并不會影響文學創作:“AI永遠寫不出《一句頂一萬句》”。
身為河南省文聯主席的劉震云,也闡述了“如何用文藝創作來創造高品質生活”的話題。在他看來,精神內涵是高品質生活的必需品,“河南文聯有13個協會,我們只有創造一個寬松的創作環境,才能出現破圈的作品,在河南乃至全國提升影響力”。
哲學說不明白的事就需要文學藝術了
關于如何提升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在劉震云看來,知識分子必須得有自己的認知,就是從別人的智商上能夠產生自己的認識和見解。
“我看過很多書,開頭寫得很好,但中間和結尾都垮了,可能有人會說作者缺乏生活,”劉震云說,“每個人都不缺乏生活,因為生活是撲面而來的,當作者的見識不足以支撐完成一本書時就會出現這種現象。”
“不管是生活還是哲學,背后必須有哲學的支撐。文學并不是哲學,哲學是力圖把這個世界說明白,但是這個世界總有一部分事情說不明白,既然說不明白,就需要文學藝術了。”劉震云說,“其實世界上并不存在對和錯,凡是爭論都是相對的,爭的無非是大對還是小對,是目前對還是長遠對。”
眾所周知,老家延津是劉震云筆下永恒的題材,河南人和河南式幽默也是他的靈感來源,愛寫延津是因為劉震云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和風土人情,能夠信手拈來。
劉震云說:“河南人的幽默是一種生活態度,會用‘玩笑’的方式處理重大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這是一種智慧。如果創作背景是河南,就要考慮是河南的味道多還是中國的味道多,但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河南的味道越多,中國的味道就越濃!”
創造寬松創作環境,放眼全國看河南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河南提出了“四高四爭先”的戰略導向,其中“創造高品質生活”是目標之一,精神世界是高品質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河南文藝界如何發力才能持續產出優秀作品?
面對媒體記者提出的這一問題,劉震云表示,河南省文聯旗下的13個協會臥虎藏龍,2024年在多個領域獲得多個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包括文學、戲劇、曲藝、書法和美術等。“我今天一開場就說大家要多支持文聯,文聯能夠給大家提供豐富的精神世界,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做的,這就是對河南人民高品質精神生活的增光添彩。”劉震云說,“這里面也有一個哲學問題,如果河南的藝術家只是著眼于河南,一定寫不好、畫不好、演不好,只有從全國角度放眼看河南,才能真正出作品。”
劉震云現場也呼吁對河南優秀的非遺給予更多支持。“我回延津時關注到了非遺二夾弦,節奏很快,像‘吵架’一樣拉弦子,很好聽。如果能夠有相應的資金扶持,那么對一個縣級院團來說就是潑天的富貴。”劉震云說。
劉震云既是一名作家,也是編劇和劇作家,2012年,他將自己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成電影《一九四二》,而話劇《一句頂一萬句》自2018年首演以來,讓很多觀眾通過舞臺藝術的創作探索領略到了“在眾聲喧嘩中尋找孤獨救贖”的生命寓言。劉震云現場還透露,《溫故一九四二》未來計劃改編成話劇。
DeepSeek寫不出《一句頂一萬句》
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是當下熱詞,也是很多文學創作者心頭隱憂——它會影響到未來的文學創作嗎?
劉震云的看法是“不可能”,他說:“DeepSeek是一個大語言模型,它能把所有過去已有的知識進行融合,就像在國際象棋中,電腦是可能戰勝人的,但要在已有的知識上進行再創作,這個肯定不行,DeepSeek知道《紅樓夢》《西游記》怎么寫,但永遠寫不出《一句頂一萬句》。”
“用最質樸的語言說出最深刻的道理”是劉震云推崇的講故事方式,他依然拿自己的姥姥舉例,劉震云描述,姥姥不高,一米五的個頭,但每次割麥都比別人快,有一次他問姥姥為什么最快,姥姥的回答是:“無非是在別人直腰時,我從來不直腰,都是趁著別人休息的功夫,我又往前割了。”
“這是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村婦女留給我最大的遺產。”劉震云說。
河南省文聯黨組書記方啟雄在總結發言時表示,劉震云以“文學、哲學與故鄉”為脈絡,揭示了文學背后深邃的人文關懷。“文學既是故鄉土地上長出的哲學根系,又是照亮精神荒原的星光;既要用方言的褶皺包裹時代的陣痛,又要在炊煙中提煉人類共通的悲歡。當作家以筆為橋,連通過去與未來、鄉土與星空,文學便成為離鄉者永恒的歸途,哲學成了生活最深情的注腳。”
故鄉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文明基因的永恒密碼。方啟雄希望,在河南“四高四爭先”征程中,創造高品質生活既需物質豐盈,更要文學滋養心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既呼喚政策引領,也亟待作家以筆為犁深耕鄉土文明的沃土,讓文學成為時代精神的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