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德勒茲:揭示電影獨特的美學價值
電影《海蒂和爺爺》劇照 資料圖片
德勒茲 資料圖片
今年是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誕辰100周年。在世界電影理論史上,吉爾·德勒茲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洞見,為電影研究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路徑。他的電影哲學不僅顛覆了傳統的電影理論框架,還通過對電影影像的分析,揭示了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美學價值,構建了一套極具創新性和啟發性的電影理論體系,對當代電影創作、批評以及電影美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德勒茲于1925年1月18日出生在法國巴黎,成長于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家庭。德勒茲的哲學思想以“差異”和“生成”為核心,強調世界的多樣性和流動性,反對傳統的同一性和靜態思維。他的著作涵蓋了哲學、文學、藝術、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尤其在電影理論方面,他通過《電影1:運動-影像》和《電影2:時間-影像》兩部著作,構建了一套全新的電影哲學體系。
Ⅰ 從“運動-影像”到“時間-影像”
德勒茲的電影哲學主要圍繞“運動-影像”和“時間-影像”兩個核心概念展開。他認為,電影的本質在于通過影像捕捉表現運動與時間,而這兩種影像形式分別對應著不同的電影類型和美學風格。他認為,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從以運動-影像為主導到以時間-影像為主導的轉變。
在《電影1:運動-影像》中,德勒茲提出了“運動-影像”的概念。運動-影像的本質在于通過鏡頭的運動和剪輯,構建一個“感官-運動情境”。在這種情境中,角色通過感知、情感和行動與外部世界發生互動。運動-影像強調影像之間的因果關系和動作的連貫性。這種影像形式在早期電影中占據主導地位,通過連貫的剪輯和流暢的敘事,構建了一個封閉的、因果關系的世界。以美國電影《正午》為例,影片圍繞警長威爾?凱恩在小鎮面臨惡徒報復的危急時刻展開。從凱恩得知惡徒即將到來開始,他為了守護小鎮四處尋求幫助,這一系列動作構成了緊密的因果鏈條。每一個行動都直接導向下一個情節,觀眾能直觀地看到凱恩的行動與最終對決之間的必然聯系,感受到強烈的緊張感和沖突性,這便是典型的運動-影像在敘事中的體現。
德勒茲將運動-影像進一步分為“感知-影像”“情感-影像”“行動-影像”和“關系-影像”。這些不同類型的影像分別對應著電影中不同的敘事功能和美學效果。以瑞士導演阿蘭?葛斯彭納的電影《海蒂和爺爺》為例,它通過運動-影像構建出一個溫馨且治愈的敘事空間。當海蒂初到爺爺家時,作品運用大量全景鏡頭展現阿爾卑斯山壯麗的自然風光,這便是“感知-影像”。在海蒂陪伴爺爺的場景里,諸多面部特寫鏡頭構成“情感-影像”,比如爺爺看著海蒂時充滿溫柔與關愛的眼神特寫,以及海蒂純真無邪笑容的特寫,傳達出爺孫之間深厚的情感。海蒂在得知爺爺被村民誤解為孤僻怪異時,帶著小伙伴們來到爺爺的小屋,將爺爺的手藝展示給眾人。海蒂的一系列行動,推動了情節發展,是“行動-影像”推動敘事和展現人物性格的體現??死瓉淼胶5偕畹牡胤?,海蒂耐心陪伴,鼓勵她慢慢適應這里的生活。畫面中兩人的互動、交流,生動地展現出她們之間獨特的情感聯系,體現出“關系-影像”對人物關系構建和深化主題的作用。
隨著電影業的發展,特別是在二戰后,時間-影像逐漸興起。在時間-影像中,電影不再僅僅關注動作和因果關系,而是更加注重人物的內心世界、情感變化以及時間的流動。在這種影像模式下,電影中的事件可能不再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而是通過影像的并置、跳躍來展現時間的復雜性和人類的意識流。
就像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作品《四百擊》,導演特呂弗運用大量看似松散的生活片段來展現安托萬的成長經歷。安托萬在學校的調皮搗蛋、與父母的矛盾沖突以及最后在海邊的奔跑,這些情節并非按照傳統的因果邏輯緊密相連,而是通過安托萬的內心感受和成長歷程串聯起來,讓觀眾感受到時間的碎片化和生活的真實狀態,深入探索了人物內心的迷茫與困惑。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鏡子》同樣對時間-影像做出了絕妙詮釋。影片通過回憶、夢境、幻覺等元素,構建出一個充滿詩意與哲學思考的敘事空間。全片以一位中年導演的視角展開,他在病榻上回憶自己的一生,諸多畫面如童年時期母親的溫柔照料、父親的嚴肅身影、與妻子的情感糾葛等,毫無預兆地相互交織。這些畫面之間沒有常規的因果聯系,而是憑借主人公的情感和潛意識流動進行拼接。這種富有深意的影像,打破了時間的線性概念,讓觀眾沉浸在主人公復雜的內心世界中,深刻體會到時間的循環與記憶的模糊性,完美地體現了時間-影像的特質。
Ⅱ 電影是一個持續“生成”的世界
“生成”(becoming)理論是德勒茲哲學的基石,這一理論在他的電影哲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德勒茲認為,電影中的人物和世界都處于不斷生成的過程中,沒有固定的本質和身份。在電影中,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不是預先設定好的,而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變化和發展的。人物通過不斷地突破自己的局限,與其他事物建立新的聯系,實現自我的生成。
以電影《阿甘正傳》為例,主角阿甘先天存在智力和身體上的缺陷,被視為社會的邊緣人。然而在成長過程中,他與周圍環境產生了豐富的互動。在與不同的人交往、經歷不同事件的過程中,他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從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年,轉變為在多個領域有所建樹的人。正是在這些復雜的經歷中,阿甘不斷實現自我的“生成”,詮釋了德勒茲的“生成”理念,展現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里,人物通過與外界互動實現自我塑造和轉變的過程。
此外,電影中的世界也不是固定的、靜態的,而是有一個不斷變化和生成的過程。電影通過影像的變化和敘事的推進,展現了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世界的動態變化,體會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以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步履不?!窞槔拖褚环毮伓鎸嵉纳町嬀?,生動地展現了家庭這個小世界的動態生成。影片以橫山一家人在一個夏日的團聚為切入點。長子純平因救人去世多年,這一事件像一道無形的傷痕,一直橫亙在家庭成員之間。父親恭平嚴肅、沉默寡言,對次子良多的職業選擇(放棄醫生職業成為繪畫修復師)頗為不滿。母親敏子則努力維持著家庭的和諧。
在敘事推進上,影片通過一系列日常小事來展現家庭關系的演變。準備晚餐時,家庭成員各自忙碌又偶爾交流,普通的對話中包含著多年來積累的情感和矛盾;良多與父親在客廳里關于工作的簡短交談,凸顯出父子之間長久以來的溝通障礙;母親在廚房回憶純平生前愛吃的食物,對逝去兒子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從影像的運用來看,在一家人圍坐吃飯時,鏡頭緩緩掃過每個人的臉龐,捕捉到他們細微的表情變化,這些都暗示著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的微妙變化。影片中的庭院、房間等場景,隨著時間的推移,從白天到夜晚,光線的變化也象征著家庭氛圍的改變。
隨著劇情發展,家庭成員們在相處中逐漸解開心結。良多開始理解父母的不易,父親也在與孫子的互動中展現出柔軟的一面。這種家庭關系從最初的微妙緊張到逐漸緩和的過程,讓觀眾清晰地感受到家庭這個小世界在時間作用下的動態生成。時間不僅改變了家庭成員的外貌和生活軌跡,更深刻地塑造和影響著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讓觀眾體會到生活的真實與復雜。
Ⅲ 電影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體
德勒茲認為電影與思想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電影不僅僅是對現實世界的復制,更是一種思想的表達和創造。電影通過影像、聲音等元素,能夠創造出獨特的概念和感知世界,激發觀眾的思考。他認為,電影中的影像和聲音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感覺的邏輯”,它們通過獨特的組合和排列,傳達出導演的思想和情感。電影中的每一個畫面、每一段音樂都蘊含著豐富的意義,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通過對這些影像和聲音的感知和解讀,與導演的思想產生共鳴。
以英格瑪?伯格曼的《第七封印》為例,影片中騎士與死神對弈的場景極具象征意義?;野档纳{、寂靜的氛圍以及騎士凝重的表情,構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傳達出對生命、死亡和信仰的深刻思考。影片中的音樂也恰到好處地烘托出緊張、壓抑的氛圍,強化了觀眾對生命無常的感受。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不得不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與導演的思想產生碰撞。再如電影《海上鋼琴師》,男主角1900從未下過船,他的整個世界就是那艘郵輪。影片中,1900在鋼琴上靈動的雙手、郵輪大廳里華麗而又隨著海浪晃動的吊燈、窗外不斷變換的大海景象以及美妙動人的鋼琴音樂,共同構建起一個獨特的感知世界。1900對鋼琴的熱愛、對陸地世界的恐懼,都通過這些影像和聲音傳達出來,引發觀眾對于選擇、孤獨、世界本質等問題的思考,讓觀眾在這個虛擬的電影世界中,獲得對現實世界的全新認知和感悟。
此外,德勒茲還認為電影能夠拓展人類的感知和思維方式。電影通過創造出各種虛擬的情境和角色,讓觀眾體驗到不同的生活和情感,從而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定式和感知局限。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能夠接觸到新的觀念和思想,拓寬自己的視野,激發自己的創造力。科幻電影《黑客帝國》構建了一個虛擬與現實交織的未來世界。影片中人們生活在看似真實卻被計算機程序控制的虛擬世界里,主角尼奧逐漸覺醒并試圖打破這種束縛。這部電影引發了觀眾對現實、虛擬、意識和自由意志的深入思考,打破了人們對現實世界的常規認知,拓展了思維邊界。
Ⅳ 在德勒茲電影哲學的啟發下
德勒茲的電影哲學為當代電影創作開拓了新思路,許多創作者受其啟發,在敘事和表現手法上大膽創新。
在敘事層面,一些導演借鑒時間-影像概念,打破傳統敘事框架。如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以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為背景,講述了報社編輯周慕云和貿易公司秘書蘇麗珍之間微妙而克制的情感故事。在敘事上,電影沒有直白地展現兩人情感的發展過程,而是通過諸多含蓄的情節和細節來暗示。敘事留白讓觀眾自行解讀和拼湊他們情感的全貌,打破了傳統敘事中情感表達的線性和直接性。在畫面表現上,電影中頻繁出現昏暗的燈光、狹窄的街道、精美的旗袍等元素,構建出獨特的空間感。這些元素不僅是時代背景的呈現,更暗示著人物的內心狀態。鏡頭在兩人之間的緩慢移動,捕捉到他們細微的表情變化,就像德勒茲所強調的,通過影像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動態變化。整部電影在敘事和影像上的獨特處理,讓觀眾感受到人物情感的細膩與復雜,以及時間流逝下這份感情的無奈與悵惘,是對德勒茲電影哲學中關于時間、人物和影像關系的一次生動詮釋。
在影像表現方面,一些導演注重運用影像的象征、隱喻等手法,傳達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情感體驗。例如法國電影《觸不可及》,講述了發生在白人貴族菲利普和黑人青年德瑞斯之間的一段跨越階層的深厚友情。影片中,菲利普與德瑞斯在車內一同聽歌劇的場景極具象征意義。當激昂的歌劇音樂響起,鏡頭在兩人表情間來回切換。菲利普沉浸在音樂中,臉上露出久違的享受神情;德瑞斯則一臉新奇,懵懂又好奇地打量著周圍。這一畫面不僅象征著不同階層文化的碰撞,也隱喻著人與人之間心靈的逐漸靠近。再如兩人在戶外騎馬的畫面,騎馬這一行為對身體殘疾的菲利普而言,是重獲自由與自信的象征,而德瑞斯是他新生活的陪伴者與引導者。整個畫面的明亮色調,隱喻著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人性中善良、溫暖的一面。
德勒茲的電影哲學也為當代電影批評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和方法。傳統的電影批評往往側重于對電影的敘事、技巧、主題等方面進行分析,而德勒茲的電影哲學則強調從影像的邏輯、思想的表達等角度來解讀電影。在電影批評中,運用德勒茲的理論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電影中的影像和聲音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例如,通過對電影中運動-影像和時間-影像的分析,可以揭示電影的敘事結構和時間觀念;通過對電影與思想關系的探討,可以挖掘電影背后的哲學內涵和社會批判。
以電影《盜夢空間》為例,運用德勒茲的理論進行批評分析時,不僅可以關注影片中復雜的夢境嵌套敘事結構,探討其在運動-影像和時間-影像層面的運用,還可以深入挖掘影片所傳達的關于意識、記憶和現實的哲學思考,分析導演如何通過影像和聲音引導觀眾思考這些抽象的哲學問題,使電影批評更加全面、深入。
德勒茲的電影哲學對當代電影美學的發展同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的理論挑戰了傳統的電影美學觀念,提出了一種更加開放、多元的電影美學。傳統的電影美學往往強調電影的形式美和敘事的邏輯性,而德勒茲則強調電影的創造性、思想性和感知性。在他的影響下,當代電影美學更加注重電影的藝術創新和思想內涵,強調電影對觀眾感知和思維的影響。例如,當代藝術電影更加追求獨特的影像風格和敘事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美學規范。一些實驗電影通過獨特的影像設計和觀念表達,挑戰觀眾的視覺和思維習慣,探索電影美學的新邊界。
此外,德勒茲的電影哲學也促進了電影美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他的理論將電影美學與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緊密聯系起來,為電影美學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在當代,電影美學不再局限于對電影本身的研究,而是開始關注電影與其他文化現象之間的關系,探索電影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價值和意義。例如,電影美學研究開始結合社會學理論,分析電影如何反映社會階層、文化沖突等社會現象,以及電影對社會文化的塑造和影響。
德勒茲的電影哲學以其理論創建,開拓了當代電影美學的疆界,并影響了當代電影創作實踐。德勒茲的名言值得人們永遠銘記——電影不僅僅是視覺的再現,更是思想的表達。
(作者:馬立新,系山東師范大學數字藝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