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文心——中國現代文學館“創(chuàng)業(yè)史” “文學館1985”:中國現代文學館“創(chuàng)業(yè)史”(一)初創(chuàng)期
1985年1月5日,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中國現代文學館宣告成立。中國現代文學館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的公益一類事業(yè)單位,是國內最早、世界上最大的文學類博物館,是中國作協(xié)和文學界的寶庫和窗口。
四秩春秋,文脈綿延;薪火相傳,新章再啟。中國現代文學館自創(chuàng)立以來,始終肩負守護文學火種、傳承文化根脈的使命,歷經歲月淬煉,已經成長為一座融圖書館、檔案館、展覽館、博物館、研究機構與作家故居于一體的世界級文學圣地。2024年5月榮膺“國家一級博物館”稱號。
四十年間,文學館以46畝方寸之地,筑起3萬平方米的精神殿堂。98.04萬件藏品如星河璀璨:文學大家的墨跡猶存溫度,手稿靜訴衷腸,信札流淌情誼,143件國家一級文物與142座作家文庫,構筑起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立體圖景。這里的一紙一硯,皆是文人風骨的見證;一書一畫,俱為時代脈搏的刻錄。茅盾故居的青磚黛瓦間,回蕩著創(chuàng)作的熱望;作家書房的光影流轉中,躍動著經典的重生。從手稿的修復保護到文物的數字活化,從學術期刊的深耕到文學現場的活躍,文學館始終以改革創(chuàng)新之姿,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時代命題。
大事記(一):中國現代文學館初創(chuàng)期(1981-1985)
中國現代文學館(萬壽寺)
四十年篳路藍縷,中國現代文學館從巴金先生一紙赤誠的倡議中啟航,中國作協(xié)肩起了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工程,于京西萬壽寺西院的青磚舊椽間壘起守護文脈的第一塊基石。1981至1985年,是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初創(chuàng)期,在這五年間,文學館從無到有,從構想到實踐,一磚一瓦都凝聚著創(chuàng)業(yè)者們的心血。籌委會高屋建瓴,勾勒出文學館的事業(yè)圖景,確立了集收集、整理、保管、展覽、研究于一體的文化坐標。他們積極聯(lián)絡社會各界,廣泛征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料和文物,一批批珍貴的文學史料與文物被陸續(xù)征集入館,散落的文學星火自此聚為長河。“巴金文庫”的創(chuàng)設開創(chuàng)作家專藏先河,茅盾、老舍生平展的揭幕標志著文學館學術研究與社會服務的雙重職能初現端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遷入,學術陣地初具規(guī)模。青磚黛瓦間,中國現代文學的精神圖譜開始顯影。文學館創(chuàng)業(yè)者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文化原野上,筑起了一座文學的殿堂。
1981年
巴金首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作協(xié)主席團決定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央批準由中國作協(xié)負責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
巴金《現代文學資料館》手稿
巴金《再說現代文學館》手稿
1981年3月12日,巴金《創(chuàng)作回憶錄·后記》和《人民日報》編者《關于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建議》在《人民日報》刊載,隨即得到一大批著名作家的響應。
1981年2月14日,巴金先生在為香港《文匯報》寫的《創(chuàng)作回憶錄》之十一《關于〈寒夜〉》和《創(chuàng)作回憶錄·后記》中最早倡議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
1982年
中國現代文學館籌委會討論通過《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性質、任務和工作范圍的設想》。北京市批準將萬壽寺西院移交給中國現代文學館作為臨時館址。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決定籌建茅盾故居,歸屬中國現代文學館。
1982年10月16日“中國現代文學館籌建處”召開成立會。參加會議的有周揚、賀敬之、王政柱、張大中、劉白羽、艾青、曹禺、王瑤等。胡喬木等為“籌建處”掛牌。
中國現代文學館籌建處成立照片,與會者討論中國現代文學館的籌辦事項,圍桌者右起:孔羅蓀、艾青、曹禺、周揚、胡喬木、朱子奇、賀敬之。
1983年
財政部撥款150萬元作為修繕現用房屋和購置設備的費用。中國作協(xié)任命孔羅蓀為中國現代文學館籌建處領導小組組長,決定建立“巴金文庫”。“茅盾生平和創(chuàng)作展”開幕。
巴金在家中整理捐贈圖書
巴金文庫
孔羅蓀與周揚(中)、曹禺(右)在文學館籌建處
1984年
中國作協(xié)聘請巴金、孔羅蓀為名譽館長,任命楊犁為首任館長。為紀念老舍誕辰85周年,“老舍生平和創(chuàng)作展覽”開幕。
孔羅蓀
首任館長楊犁
老館照片
1985年
中國現代文學館1月5日正式成立,3月26日舉行開館典禮,3月27日茅盾故居正式對外開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改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和中國現代文學館聯(lián)合主編,編輯部設在文學館。
巴金在文學館開館典禮上講話
茅盾故居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年第1期封面及改版致讀者頁
中國現代文學館建館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