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上的這個磧口
“九曲黃河十八彎,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磧口依呂梁山,襟黃河水,是山西臨縣的一個古渡口。磧口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鎮內的西灣村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西灣城堡距離磧口不遠,有明清時期古建筑群,和黃土高原互映成趣,相得益彰。
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曾在呂梁山插隊落戶當農民,有幾次到離石開會,離磧口已經很近,但未曾前去。改革開放后,有幾次到離石辦事,車都往磧口的路上開了,不料半路突遇大雪或大雨,為安全起見,只得半途而返。我心里念叨,磧口啊,真不是那么容易讓人一見真容的地方啊!
這一次,我終于走進夢繞情牽的磧口。
磧口位于黃河晉陜峽谷中部,黃河由北而來,湫水從東而至,臥虎山橫亙鎮北,黑龍廟雄峙河東,水抱山環,山的氣勢與河的雄渾自然形成“虎嘯黃河,龍吟磧口”的壯麗圖景。磧口自古為軍事要沖,到了明清至民國時期,憑借黃河水運一躍成為我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
磧口的繁榮源于大同磧的驚險。大同磧號稱“黃河第二磧”,是一段近500米長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黃河河床在磧口由400米猛縮為80米,渾濁的黃河水像一頭被惹怒的雄獅,“黃河行船,談磧色變”,除了極有膽識的老艄公,幾乎沒人敢在磧中行船。于是乎,雄心勃勃的商人只能極不情愿地將滿船貨物卸在磧口岸邊,再雇傭馱隊經陸路轉運。作為一個頗為重要的轉折地,磧口意味著水路販運的終結和陸路運輸的開始。那高高聳立在臥虎山上的黑龍廟,成了商人們心中的吉祥路標。
磧口地處當年山西與內蒙古、晉陜商道水陸交通的中心點,當時,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由河運而來,到磧口卸下轉陸路由騾馬、駱駝運走,回程時再把當地物資經磧口轉運西北。鼎盛時期,磧口碼頭每天來往船只有150艘之多。憑借黃河水運,自清乾隆年間到抗戰爆發的200多年間,磧口一直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商埠重鎮。船筏在黃河里穿梭,駝鈴在山谷間回蕩,商賈云集,店鋪林立,滿街燈火,晝夜輝煌,正可謂“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
如今,磧口古鎮擁有數量豐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鎮內至今還保留著原始的風貌和質樸的居民生活形態,所以又以“活著的古鎮”著稱。徜徉磧口,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頭上裹著白毛巾、身穿羊皮馬甲、手持皮鞭的放羊娃,對著黃河吼出動聽的歌謠。從古老滄桑的明清大院建筑群落中,從那些依山而列的孔孔窯洞中,人們能感受到磧口憨厚淳樸的情懷。岸邊的毛驢依然在爬坡,河里的木船依然在奮槳,身邊的黃河依然在奔流,承載著鄉愁的歌謠依然在傳唱,曾經的汾酒,從這里走進巴拿馬博覽會獲獎,民間的商業能人,曾在這里留下多少傳奇的時刻……
奔騰不息的萬里黃河,山巒起伏的黃土高原,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在磧口交相輝映,形成了以磧口古鎮為中心的磧口旅游區。磧口主要景點有“古鎮風韻”“水旱碼頭”“臥虎龍廟”“黃河漂流”“二磧沖浪”“麒麟沙灘”“黃河土林”“紅棗園圃”等,還有以“西灣民居”為代表的一批具有黃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晉商老宅院。
穿過五里長街,仿佛穿越時空隧道,走進久遠歷史深處,一切都是那么悠長、深沉、厚重。腳下石板路,兩邊高圪臺,房檐連房檐,店鋪挨店鋪。門對門,窗對窗,夜間屋里說話,對面聽得門清。老店鋪、老字號、老房子上,到處都能看到明清風格的磚雕、木雕、石刻。
磧口古鎮的街道、店鋪,屬于清代山區傳統建筑風格。主街道順臥虎山從東開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黃河北上,時曲時折。古鎮后街只有200余米,卻轉了十八道彎,這些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頭鋪砌,店鋪都是平板門,門前都有高圪臺。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條比一條短,形成梯形建筑格局。據記載,磧口店鋪大規模修建是從清乾隆年間開始的,到民國初期已店鋪林立,除了本縣的,還有包頭、河曲、綏德、府谷、孟門、汾陽、孝義、介休、平遙等地商人開的店鋪,達300多家。
今天,古村鎮的文化價值已經在全世界被更大范圍接受,有更多數量的古村鎮被列入政府保護名單。磧口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厚重的黃河文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相信隨著各方人士行動起來,為磧口古鎮的保護與活化注入新理念、新共識、新力量,一定能助力磧口古鎮實現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