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闖入網文賽道 網文編輯:工作量多了50%,使用者基本是新人
2025年2月17日,中國知名網絡文學網站晉江文學城相關管理人員發布《關于AI輔助寫作使用、判定的試行公告》,對AI寫作輔助中的文字型輔助和創意性輔助進行分類,劃分等級。一旦超過一定范圍,影響原創性,則不可使用AI。若超出允許范圍的AI輔助寫作情形,則面臨鎖章、永久禁榜等處罰。
在晉江文學城與AI作者堅決“割席”的態度不同,部分網文頭部企業的態度卻有些許微妙,宣布已集成獨立部署的 DeepSeek-R1 大模型,用于輔助作家們進行創作。
“AI作者”究竟將會怎樣影響中國網文的生態? 近日,記者采訪從創作者、編輯者、大模型訓練者等多角度進行了采訪。
年后工作量增加50% 新人用AI的較多
“在DeepSeek火了之后,年后的確是收到了很多AI的稿件。”小白是一家小型網絡文學網站的男頻主編,過完春節之后,他發現自己每天處理的工作量變多了。在此之前,他每日的工作需要注意文稿本身的質量,最多也就是避雷一下質量普通的工作室,“但是現在還需要排除掉這些數量繁多的AI稿件。”
據小白估計,他如今每天需要處理的稿件比之前增加了50%左右,而這多出來的工作量幾乎都是AI的作品。
“目前階段來說,大部分投AI稿件的都是一些新人。新人們對于網文或者說寫作這個行業不太了解,看到了一些關于AI的宣傳之后,就用AI生成了稿子過來投稿。實際上,這種稿件的AI味道很明顯,很容易就能辨別出來,只是有點浪費編輯們的時間。”小白說。
在小白看來,AI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但是目前還是沒有辦法取代一個正常的、有自己想法和能力的作者:“AI寫作的話,用來輔助或者幫忙進行長篇框架的搭建其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人之所以進化為人就是掌握了工具的使用,而AI確實是一個很強的工具,只要使用得當,完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作者如果是只用AI進行創作,稿件的邏輯很容易變得非常混亂,直接全部丟給AI進行生成的文稿,出來的東西很缺乏邏輯性和代入感,在商業寫作層面更是完全交不了差。”
與小白持相似觀點的還有作家、編劇縵彩箋,春節之后她也收到了一部分AI的劇本,對于這些由機器寫作帶來的劇本,她的評價是:“寡淡無味,套路化,最重要是沒有情感,沒有創新,全是老梗。”
在縵彩箋看來,人性的復雜性是機器寫作模仿的:“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有很多心理活動,各種糾結,但是使用AI進行寫作,它的行文可能會是一種比較模式化的流暢,特別是景色等,會比普通人寫得好。但是小說并不是景物描寫,它更在乎的是人的情感,AI目前還做不到。AI, 它是工具,它是屬于人類的工具,它并不能替代真正的人類。創新能力還是人類會在前一步。”
但是AI寫作的到來也的確可能導致這個行業更加內卷:“精品化的要求是一直都會有的,作者需要不斷地去創新。一些固守成見、得過且過的一些作者很可能就會被淘汰。”
作者群里討論增多 面向海外的作者吃到紅利
“最近我們作者群里關于AI寫作討論都變多了。”網絡作家纖纖(化名)發現自從Deep Seek成為爆款之后,引發了大家的探討,“但是大多數作者都只是用AI來查資料,或者對于作者思路進行整理和輔助,純粹用AI寫作還是不行。”
目前針對作者們用AI寫作,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用機器進行生成篇幅較長的稿件,它的邏輯經常跑偏,甚至會發生前后矛盾的事情。
纖纖表示,由于自己的主要輸出平臺是海外,暫時還沒有受到這一波AI寫作的負面影響,反而還吃到了一波小小的紅利。“因為AI,我感覺文章的翻譯進度還提高了一些。因為以前針對海外的文稿大多數是人工進行翻譯的,比較費時間,作者等待上測試的時間比較久。現在大多海外翻譯網站都是先AI,再人工修改,提高了效率。比如說,以前我的稿子英語翻譯完之后,需要等待比較長的時間才會翻譯成其他的語種,但是現在AI已經縮短了這個翻譯的時間。”
實際上在DeepSeek之前,纖纖已經嘗試在自己的創作中使用AI,“比如說天工等,但是不會使用這類的軟件對于文章進行潤色,而是當成一個問答的工具。我前一本小說,女主涉及了醫療仿生行業,我對此不是很了解,因此會詢問AI,讓它回答專業的知識。有時候我也會跟AI聊一些商戰,AI能夠回答一些我沒有想到或者看不到的盲區。”
“現在國內很多網站和碼字軟件,都有AI潤色的功能,我之前試過,但是覺得廢話比較多,不如我自己寫得精練,所以我覺得沒有必要使用。”纖纖透露,有一部分作者還是喜歡用AI潤色,幾天前某大型網站的作者就用AI潤色,因為忘記刪除詞條被作者發現,引發了作者和讀者圈的震動。“其實既然風潮無可避免,就不要想著躲避它,把它當作手中的劍,讓它去開路而不是代替自己。AI雖然成熟,但是替代不了人。它有知識,但沒有智慧。”
訓練AI寫文的成本較大 容易導致用戶疲軟
“不能只看功能和效果來判斷是不是能通過訓練AI寫作掙錢,而是要按整個行業的格局。”一名從事AI訓練的開發人員這樣告訴記者,“目前我就處于跟某大型網站斗智斗勇的后期階段,通過訓練甲AI來創作,然后訓練乙AI讓它來判斷這是不是真人寫的。”
這名開發人員認為,由于資本的介入,一部分大型網文企業會部署和投入人力物力來訓練AI,但是這是一個回報周期很長,而且有著不確定性的事情。
“首先,目前的AI沒有辦法自己找熱點、找題材、找噱頭,靈感還是來自人。其次,訓練一個能夠寫作的AI,除了算力的成本之外,還需要一個幾十人的編輯團隊每天對它進行訓練,進行引導,這個成本還不如去收稿。因為現在很多作者跟網站是簽的分成協議,因此對于網站來說還是更劃算的。”
在他看來,目前AI創造出的作品內容節奏較慢,“干貨”少,需要人為進行“快進”。“不管是按廣告計費還是按訂閱計費,用戶要看的是激烈的沖突,各種心理和對話的描寫,不是一堆文字和環境描寫堆砌出來的內容。AI擅長生產的內容恰恰是描寫,這種內容如果不經過修改,會導致用戶疲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