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文學》2024年第12期|屈紹龍:林深不知歸處
在那片被晨曦溫柔擁抱的綠野之上,一幅美妙的畫卷緩緩展開,仿佛是大自然最細膩的情詩,訴說著生命不息的故事。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輕輕拂過林間小道,給每一片葉子都鍍上一層淡淡的金輝。樹木以它們獨有的方式低語,枝葉交錯間,是歲月靜好的低吟。鳥兒們開始唱晨曲,清脆悅耳的歌聲在林間回蕩,那是對生命最純粹的贊歌。
居魯西南鳧山腳下數十年,鳧山羲皇廟遺址,我不止一次膜拜,也曾無數次漫步在逶迤連綿不斷鳧山山脈樹林中,每一次漫步,都有新景色,我總是放慢了腳步,生怕驚擾了這份寧靜與和諧。小溪潺潺,清澈見底,水面上偶爾飄過的幾片落葉仿佛是時間的信使,靜靜地訴說著季節的更迭。小溪邊野花爛漫,五彩斑斕,它們不爭不搶,卻以最燦爛的姿態綻放展現著生命的頑強與美麗。
然而,這份寧靜與美好并非沒有代價。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我們曾無數次向自然索取,以至于許多地方失去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但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守護自己的家園。
我們不曾忘記,在那片被晨曦溫柔擁抱的綠意之中,鳧山山系,以一種無聲卻磅礴的語言訴說著生態的奧秘與和諧之美。這不僅僅是一個山系的故事,而是萬物共生、循環不息的宏大詩篇,是地球母親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春日里,細雨如絲,輕輕喚醒沉睡的大地,萬物仿佛聽到了生命的召喚,紛紛從夢中蘇醒。嫩綠的芽尖破土而出,帶著對世界的好奇與渴望,它們雖小,卻蘊含著無限的生機與希望。桃花、櫻花競相綻放,粉白交織間,是大自然最溫柔的色彩,吸引著蜜蜂與蝴蝶翩翩起舞,它們忙碌的身影,編織著春天最生動的畫卷。這是一場無聲的盛宴,每一朵花、每一片葉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生命的力量與美好。
夏日炎炎,樹木蔥郁,為山系撐起一片片涼爽的綠蔭。溪水淙淙,清澈無比,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穿梭,仿佛是大自然最靈動的音符。林間鳥鳴聲聲,清脆悅耳,它們或高亢或低回,交織成一曲夏日的交響曲。在這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中,我們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每一次吐納都感到清爽舒暢。
酷熱天,我們走進山腳下的小樹林,看到一棵低矮的小楓樹,伸展著自己細細的樹枝,仿佛在向我們招手。我尋一處陰涼地,坐看楊樹葉在高處輕輕地晃動,欣賞著遠處光影交錯的景象。
而其他人,或三五一群閑談聊天或打撲克,或一人獨處靜坐。最為愜意的就是在樹上弄一個吊床,仰臥其上,更是優哉游哉。
在澄凈的天空中,飄著幾朵稀疏的白云,仿佛春天的晚雪,是長條形的,又像是船上所張的帆。有些小樹還沒有一尺高,細小的樹干圍繞著又黑又矮的老樹根。樹根上有圓形或齒形、邊緣是灰色的木瘤——就是那種可以燒成火絨的木瘤。野草莓垂著玫瑰色的胡須,蘑菇聚集而居。小道上、車轍上生長著青綠的小草,旁邊斷掉的枯木被風雨所蝕變成了黑色。微風拂過臉頰,好像在和人做游戲。鳳尾草的梢兒輕柔地搖曳,使人滿心歡喜。蚱蜢齊聲叫著,仿佛在訴說什么——持續不斷的聲音使人昏昏欲睡。聲音在正午酷熱的時候特別盛行,仿佛是從燒紅大地里迸出來的。
大自然以它獨有的筆觸,繪制著一幅幅生生不息的美妙篇章。這不僅是一個篇章,還是一首流動的詩、一曲悠揚的歌,講述著生命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難以言喻的寧靜與美好。
我們深切感受著,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輕輕拂過林間小徑,萬物似乎都在這溫柔的呼喚中緩緩醒來。露珠在嫩綠的葉尖上跳躍,閃爍著晶瑩的光芒,如同夜空中遺落的星辰,又似是大自然最純凈的眼淚。鳥兒們開始歡快地歌唱,清脆的鳴叫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首動聽的晨曲,喚醒了沉睡的大地,也唱出我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次步入密林深處,仿佛踏入一個神秘的世界。高大的樹木挺拔而立,它們的枝葉交織成翠綠的穹頂,遮擋住大部分的陽光,讓斑駁的光影在地面上跳躍。這里是生命的樂園,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每一只昆蟲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訴說著生命的故事。松鼠在樹枝間靈活跳躍,山雞在田埂邊啼鳴,野兔在溝壑邊吃草,它們都是大自然最純粹的生靈。
透過樹林的間隙,可以望見村里的街道,只露出煙囪的屋頂,以及東一處西一處的墻角。再遠一些的地方是鎮駐地,那里有漂亮的樓房和信號塔尖。整個村莊被連綿起伏的綠色山丘包圍著,像一幅風景畫。林中不同種類的樹有著不同的色調:榆樹的綠色既明亮又深邃,那些由高處的外層枝條構成的樹梢以蓬松而又新鮮的姿態向四邊落下,宛如花環般飽滿;楊樹的身姿則總是那么肅穆,此刻太陽為它那些鮮嫩的樹葉披上了一層金色外衣,將它們裝點得富麗堂皇。我繼續向山坡上走去,發現自己正置身在優美風景所特有的那份嫵媚之中。一片綠色的田地被道路分成兩半,右半邊被樹籬和樹木圍繞著,房舍不規則地散布其間,盡頭是由兩行挺拔的楊樹夾成的一條林蔭路;左半邊的景致更勝一籌,池塘邊的房子和菜園緩緩延伸到玉米田和草地。這片田地便是周遭景致中最漂亮的部分,一半都被低矮的金雀花覆蓋著,那些金色的花朵盡情地反射著落日最后的幾抹余暉。
樹林外,村落依山傍水,柏油路蜿蜒曲折,新式平房、洋樓和老屋,顯得有些不協調,但與遠處的山嵐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溫馨而古樸的畫。村民們世代守護著這片土地,這片樹林,他們敬畏自然,遵循著古老的農耕智慧,春種秋收,與天地同呼吸,共命運。
【屈紹龍,山東鄒城人,九三學社社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發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散文》《山東文學》《鴨綠江》等,著有散文集四部,長篇小說《血灑鳧山》,曾獲喬羽文藝獎,葉圣陶教師文學獎,作品多次入選選刊和中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