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吒從什么時候變成了哪吒
《哪吒2:魔童鬧海》爆火,上映不足一月,沖上全球動畫電影票房No1,印度網友表示與有榮焉,稱哪吒來自印度神話。確實,哪吒原為印度佛教護法神,與佛經一起傳入中國。但在傳播過程中,哪吒形象迅速本土化,從成人變成兒童,從可怕變得可愛,從有爹沒娘變得父母雙全,還多出兩個有出息的哥哥。
哪吒原名“那羅鳩婆”
眾所周知,佛教誕生于印度,在漢朝傳入中國,此后千余年里,各種版本的佛經陸陸續續譯成中文。東漢時期,印度北部(一說尼泊爾)出了一位佛學大師馬鳴,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寫了一部傳記。到了南北朝時期,印度僧人曇無讖來到中國,將馬鳴撰寫的傳記譯成中文,取名《佛本行經》(又名《佛所行贊》)。正是在《佛本行經》里,哪吒的形象初露端倪。
《佛本行經》開篇,凈飯國王喜得貴子(即釋迦牟尼),一群婆羅門到場祝賀:“今王生太子,設眾具亦然。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皆悉大歡喜。”今天國王生下太子,就像當年毗沙門天王生下那羅鳩婆,所有的神仙都非常高興。毗沙門天王是誰呢?他是佛教傳說中的人物,威力無邊,善降邪魔。那羅鳩婆是誰呢?就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也是哪吒形象的源頭。
進入隋朝,又有一部佛經譯本《毗沙門天王品》問世。在這部經書里,毗沙門天王擁有九十多個兒子,其中最有神通的兒子叫那吒俱伐羅,而這個那吒俱伐羅就是那羅鳩婆。同一個人怎么會有兩個名字呢?這是因為漢語讀音在不斷變遷,假如按現代普通話來音譯,毗沙門天王這個最有神通的兒子應該叫“那拉俱瓦拉”或者“那拉庫拔拉”,而隋朝人按照當時的漢語讀音給譯成“那吒俱伐羅”,簡稱“那吒”。
隨著《毗沙門天王品》在中國的流通,毗沙門天王信仰也興盛起來,唐朝皇帝開始把毗沙門天王當成護國保民的神仙來崇拜。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西域發生暴亂,胡兵攻打安西城,唐玄宗接到急報,請當時在華傳教的斯里蘭卡僧人不空出手救助,陰差陽錯,安西城竟然保住了。不空對唐玄宗說,毗沙門天王帶著兒子在安西城現身,讓胡兵失去戰斗力,以后應該好好供養。唐玄宗欣然聽命,吩咐全國各地給毗沙門天王父子建廟。
不空寫了一部《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說每月初一是毗沙門天王跟鬼神開會的日子,每月十一是毗沙門天王第二個兒子獨健巡防邊境的日子,每月二十一是毗沙門天王第三個兒子那吒把寶塔交給父王的日子。所以,每月初一要供養毗沙門天王,每月十一要供養獨健,每月二十一要供養那吒三太子。
在現存的佛經中文譯本當中,《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首次將哪吒定為毗沙門天王的三太子,也是首次將哪吒父子跟寶塔聯系在一起——此經原文說“那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意思是那吒托著寶塔,一直伴隨在毗沙門天王身邊。
從“那吒”到“哪吒”
毗沙門天王原本沒有名字,“毗沙門”也被音譯成“毘沙門”,那只是綽號,意譯為“多聞”,意思是經常待在釋迦牟尼佛身邊護法,聽聞佛經最多。
《太平廣記》里有一則小故事:晚唐時期,成都無賴趙高橫行霸道,被押送公堂,官員想打他一頓板子,卻瞧見他后背紋著毗沙門天王,左手托寶塔,右手拿著降魔杵,就不敢打了,因為會打到天王。這個故事說明毗沙門天王信仰在唐朝相當盛行,已經深入人心。
子隨父貴,因為毗沙門天王很紅,所以哪吒也跟著紅起來,也像天王一樣成為人人信仰的保護神。唐朝文獻《開天傳信記》說,長安城有一座西明寺,西明寺有一個宣律法師,宣律法師晚上出門,一腳踩空,從臺階上摔下去,原本會摔成骨折,一個年輕人突然現身,上前扶住。法師問道:“弟子何人?”你是誰啊?年輕人答道:“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久矣。”我不是一般人,我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那吒太子,在你身邊護法很久了。
到了宋朝,哪吒的名聲更加響亮,關于他的傳說也更加生動。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寫過一首詩,題目就叫《那吒》,該詩前半部分寫道:“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右舉。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北方毗沙門天王有一個狂妄的兒子,只認佛陀,不認父親,佛陀見他難以教化,就賜給他爹一座寶塔,他見了佛塔只有跪拜,就跟跪拜父親一樣。我們知道,《西游記》里也有哪吒拜塔如拜父的情節,而從蘇轍此詩可以看出,哪吒的叛逆形象至少在宋朝就定型了。
然后我們再翻開元曲,可以看到一首名為《那吒令》的曲牌,關漢卿用這個曲牌寫過十幾首曲子,元朝其他作曲家白樸、王實甫和馬致遠也用過同樣的曲牌。
元朝末年,有文人全面整理中國神話,開始撰寫《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此書在明朝初年出版,囊括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的神話人物,其中第七卷寫到“那吒太子”。
從隋朝《毗沙門天王品》到元末明初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哪吒一直被寫成“那吒”,而不是現代人熟悉的“哪吒”。那吒是從什么時候變成哪吒的呢?這要歸功于大名鼎鼎的《西游記》和另一部小說《封神演義》。
明朝嘉靖年間,《西游記》橫空出世,作者可能覺得使用兩個口字旁的名字感覺更規整,將過去通行的那吒改成了哪吒。然后在隆慶年間或者萬歷年間,《封神演義》也橫空出世,該書作者繼承《西游記》的寫法,也把那吒寫成哪吒。在這兩部小說影響下,哪吒的名字終于定型。
從三頭八臂到三頭六臂
《水滸傳》的誕生時間比《西游記》更早,這部書描寫梁山一百單八將,其中一將是“八臂哪吒”項充。您可能會奇怪,《哪吒2:魔童鬧海》里的哪吒PK大反派無量仙翁時,不是現出三頭六臂嗎?怎么會有個八臂哪吒?
其實哪吒最初就是八臂。北宋僧人元易詩云:“三尺杖子攪黃河,八臂那吒冷眼窺。”南宋僧人慧元詩云:“八臂那吒攔得住,和聲撲碎五須彌。”可見在宋朝人心目中,哪吒施展神通時,能長出八條胳膊,而不是六條。
明朝初年成書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怎樣描寫哪吒形象呢?“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云降雨從。”身高六丈,頭戴金輪,三個腦袋,九只眼睛,八條胳膊,嘴里吐出青云,腳下踩著磐石,手里拿著佛教戒律,可以呼風喚雨。您瞧,此時的哪吒仍舊是八條胳膊。
佛經里很多神祇都是“三頭八臂”,例如唐朝譯本《仁王護國般若經》里的普賢菩薩,宋朝譯本《大摩里支菩薩經》里的摩里支菩薩,元朝譯本《密跡力士神王經》里的穢跡明王,無一不是如此。哪吒原本三頭八臂的形象并不出奇,可能只是古印度神話的慣例。
然而,三個腦袋應該搭配六條胳膊,三頭八臂無論如何都違背咱們中國人的思維。到《西游記》和《封神演義》問世時,中國小說家便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哪吒多余的兩條胳膊,不搭調的三頭八臂終于變成更靠譜的三頭六臂。
除了胳膊變少,哪吒的形象也逐漸可愛起來。在佛門傳記大全《景德傳德錄》里,一大堆宋朝高僧用哪吒的故事講論佛學,他們總是把哪吒描述成“忿怒相”,說哪吒面目猙獰,暴跳如雷,妖魔見了害怕,人見了也害怕。但是再看留存至今的哪吒畫像,從敦煌莫高窟里的《毗沙門天王赴哪吒會圖》,到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里的毗沙門天王像(畫像右上角為哪吒),再到清朝刊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哪吒像,以及清末刊本《封神真形圖》里的哪吒像,都是清秀的少年或者頑皮的兒童。合理的解釋是,佛經里的哪吒保留著原初形象,金剛怒目,令人生畏;而在民間傳播里,哪吒必須變得可愛才能被大眾接受。
金吒、木吒來自何方
《西游記》和《封神演義》里的哪吒有兩個哥哥,大哥叫金吒,二哥叫木吒。這兩個哥哥也出現在《哪吒2:魔童鬧海》,那是玉樹臨風的兩個帥哥,名字同樣是金吒和木吒。
前面說過,唐朝佛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已經提到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第二個兒子叫獨健,第三個兒子叫那吒,至于大兒子叫啥,佛經里沒有記載。按照這個說法,哪吒的二哥應該是獨健,怎么會變成木吒呢?
其實木吒本來叫“木叉”,并非毗沙門天王的兒子,而是唐朝和尚僧伽大士的弟子。
宋朝《高僧傳》記載,唐高宗時期,泗水流域鬧瘟疫,死了很多人,恰好西域和尚僧伽來華,去泗水救治病人,一時間聲名大振,人稱“泗州大圣”。僧伽大士有三個弟子,分別叫慧儼、惠岸、木叉,其中木叉最有名,繼承了僧伽大士的衣缽,被唐朝皇帝塑像供養。
宋代文獻《鐵圍山叢談》記載,公元1119年夏天,北宋都城開封鬧洪災,皇宮都被淹了,“泗州僧伽大士忽見于大內明堂頂,云龍之上,凝立空中,風飄飄然,吹衣為動,旁侍惠岸、木叉皆在焉。”僧伽大士突然在大殿屋頂上現身,弟子惠岸和木叉也來了,然后洪水退去,宮殿得以保全。
唐朝人崇信毗沙門天王,宋朝人則崇信僧伽大士,將其當成觀音化身,甚至當成觀音本尊。北宋后期開封寺廟為觀音塑像,往往按僧伽大士的畫像塑造,讓僧伽弟子木叉隨侍在旁。久而久之,老百姓便把木叉當成了觀音弟子。宋徽宗寵臣蔡京的弟弟叫蔡卞,人們拍蔡京馬屁,說蔡卞是木叉轉世,上輩子追隨過觀音菩薩(參見宋人筆記《冷齋夜話》)。
再說哪吒的大哥金吒,此人原本叫“軍吒利”,最早見于唐朝佛經注本《仁王般若經疏·護國品》,全稱是“軍吒利金剛”,長著三頭八臂,為虛空藏菩薩做護法。
古代老百姓大多不識字,信仰佛教者不少,而能讀佛經者太少,往往只能借助話本評書和戲曲唱詞了解佛教,自然少不了錯聽錯解和以訛傳訛。從唐朝到元朝,為虛空藏菩薩做護法的軍吒利金剛漸漸演變成“軍吒”,為僧伽大士做弟子的木叉漸漸演變成“木吒”。這時候就有人突發奇想:咦,軍吒、木吒、哪吒,好像是哥仨啊,哪吒三太子排行老三,他哥哥是誰啊?肯定是軍吒、木吒嘛!于是在元朝末年,編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文人就給哪吒安排了兩個哥哥:大哥軍吒,二哥木吒。
古人迷信五行,講究金木水火土,二哥木吒是木,大哥軍吒的名字怎么看怎么不協調,所以在《西游記》和《封神演義》里,軍吒又演變成了“金吒”。至于哪吒,名氣實在太響亮,不方便改成火吒、水吒什么的,那就照舊吧。
您可別覺得上述邏輯是信口開河,真的有古人按照五行,杜撰出金吒、木吒、火吒、水吒、土吒等五尊神仙。例如明朝道士編寫的符咒手冊《黃帝太乙八門逆順生死訣》,召喚木吒及其弟兄:“奉請東方大金頂自在輪王神印木吒敕,奉請南方大金頂自在輪王神印火吒敕,奉請西方大金頂自在輪王神印金吒敕,奉請北方大金頂自在輪王神印水吒敕,奉請中央大金頂自在輪王神印土吒敕。”木吒在東方,火吒在南方,金吒在西方,水吒在北方,土吒在中央,哪吒呢?名字不在五行中,那就不召喚了。這套召喚木吒五兄弟的咒語還見于《太上赤文洞神三箓》,該書假稱是南北朝時道士陶弘景所著,實際上還是明朝道士編寫的。
哪吒母親“素知夫人”
哪吒的哥哥有了名字,父母的名字叫什么呢?《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寫得明白:“父親托塔天王李靖,母親素知夫人。”哪吒他爹是李靖,母親的名字叫素知。
按佛經記載,哪吒他爹不是毗沙門天王嗎?什么時候變成了李靖?這又跟唐朝晚期的傳奇故事有關。李靖本是唐朝開國大將,因為用兵如神,所以在唐朝就被神化,老百姓說他是毗沙門天王投胎轉世。毗沙門天王沒有名姓,那剛好,既然李靖是毗沙門天王轉世,那就讓毗沙門天王姓李名靖好了。歷史上的李靖并不托塔,但佛經里的毗沙門天王托著寶塔,于是兩者合一,李靖就成了托塔天王。
哪吒母親的名字從何而來呢?筆者翻遍手頭文獻,沒能找到一絲線索。大膽揣測一下,或許元朝戲曲里演過李靖夫婦故事,李靖臺詞里有一句“素知夫人知書達理”之類的話,臺下觀眾便誤以為李靖的老婆叫“素知夫人”。當然,這是十分不靠譜的猜想,目前沒有任何文獻證據。
總而言之,哪吒最初是印度佛教里的護法神,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隋唐時期被人們熟知,然后不斷本土化,不斷被歷代古人加工和完善,終于演繹成今天被大眾接受的可愛形象。我們吸收外來文化,促進自身發展,進而再向外進行文化傳播,這就是文化融合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