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嘩變》:一場“話劇姓話”的酣暢淋漓
在北京人藝的眾多劇目中,《嘩變》絕對是觀眾最期待、最關注的作品之一,每輪復排都是一票難求。日前,《嘩變》重回首都劇場,這部“話劇姓話”的典范之作再次展現了它純粹而強大的藝術魅力。
方非 攝
《嘩變》由美國導演查爾頓·赫斯頓執導,任寶賢、朱旭等藝術家首演于1988年,講述了軍事法庭對戰艦凱恩號嘩變事件的審判過程。2006年,重排版《嘩變》由任鳴擔綱導演,馮遠征、吳剛、王剛、王雷等中青年演員接過接力棒,并一直上演至今。雖然是外國作品,但帶有明顯中式表達的演繹,讓《嘩變》成為了北京人藝藝術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沒有任何場景變化,沒有復雜的調度,整個舞臺還原出逼真的法庭現場,進而揭露一場深刻的人性博弈。
大幕拉開,被告、原告、檢察官、辯護律師、證人之間輪番上場,用犀利的言辭展開邏輯縝密的角力和辯駁?!秶W變》邏輯性極強,節奏環環相扣,以至于當年赫斯頓導演要用秒表來掐每一句臺詞。19年演下來,嘩變犯瑪瑞克的飾演者王雷早已把臺詞記得爛熟于胸,但他直言,哪怕是到了“晚上睡覺叫起來都能說詞兒”的程度,《嘩變》每次開演前,他仍有一種緊張與期待交織的興奮,高密度的臺詞風暴帶動著臺上臺下所有人全情投入,全程酣暢淋漓,讓人沒有“喘息”之處。
于觀眾而言,戲骨飆戲是《嘩變》格外精彩的看點,無論是制造了“草莓事件”“黃色燃料事件”“電咖啡壺事件”等一系列“鬧劇”的艦長魁格、以“詭計”掌控全場節奏的律師格林渥,還是圖窮匕見、老謀深算的基弗,抑或每一個各懷目的、性格鮮明的角色,他們之間起伏有致的銜接是對演員表演功底的極大考驗。飾演魁格的馮遠征把《嘩變》總結為一場“坐著把戲演好”的挑戰,全劇除了格林渥與檢察官可以走動,其他所有人幾乎坐著演完全程,如何把臺詞說得詳細、說得抓人,同時靠說就把角色塑造到位,是演員需要日日精進的功課,也是觀眾愿意一再為之奔赴而來的重要理由。
已經演出近40年的《嘩變》,意義早已不限于一部單純的話劇作品。它見證著年輕人階梯式地走向舞臺中央,作為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希望新加入劇組的青年演員在舞臺上看到、學到什么是人藝式表演,而在今年,新版《嘩變》的排演計劃或可提上日程;對不少觀眾來說,一部名副其實的佳作,可以成為連接他們與一座劇院甚至一個城市的精神紐帶,而正是因為這些經典的積累、沉淀,“演藝之都”方有了獨樹一幟的底蘊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