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潛》:在海洋深處洞察陸地人生
禹風的潛水題材小說集《夢潛》上市后,在當當、小紅書和豆瓣等平臺受到讀者關注,當當發布的《夢潛》海下漂書視頻也引發年輕人的喜愛。不過,這部小說集能獲多個文學獎并被文學選刊廣泛轉載,并非僅靠時尚元素,其真正魅力在于作者開創的全新文學視角——在海洋深處觀察人類習性,進而反觀陸地生活方式。
小說集共收錄7篇中短篇小說,雖取材各異,但主題統一,可當作一部主題連貫、情節如鉆石棱面般連續變幻的長篇來讀。首篇《夢潛》便點明主旨:大城市沉沒,人們若想回歸舊日生活,需潛入水下,且海水與淚水皆咸,暗示城市是被淚水淹沒。
《下降流》曾登上2019年收獲文學排行榜,它提出“選擇就是解決問題,意義在于結束難以忍受的現狀”。陸地上棘手的難題,在海底或許會迎來終結。比如一組多年的三角關系,在下降流引發的海難中得到解脫,海中強者將生還機會讓給弱者,而作為三角關系強者的海中弱者,此后能否安心守護感情,引人深思;另一對主人公更為復雜的心理問題,也在生死抉擇中得到治愈。
《洋流》直接對陸地人類倫理發起沖擊。塞班島一位導潛帶領4對夫妻下海,遭遇強大海流被帶向外海。導潛為報信,將夫妻們“遺棄”在海面。黑夜和鯊魚群帶來恐懼絕望,陸地上維持的體面瞬間崩塌。在這極端情境下,被踐踏的倫理要求正義,兩對夫妻不僅要直面死亡,還要面對比死亡更可怕的清算,其他人也不再是單純的旁觀者,堪稱大海中的莎士比亞劇目。
《跟姑媽去看小象》將潛水題材的創作自由發揮到極致。一位少婦想在夜潛時一去不歸,向初戀情人求助。他們的初戀雖被拆散,但遠赴重洋的經歷賦予了新視野和可能,消解了分離的悲劇色彩。得知少婦想潛入沉船獻祭另一段感情時,初戀回憶起童年經歷——差點遭遇的致命車禍和動物園里站著睡覺的小象版納。他意識到生命是一次次幸存,于是陪少婦夜潛,并答應處理后事。在海下,他看到小象版納,也找到了幸福的轉折點。
禹風的這些小說情節邏輯自洽又出人意料,文字唯美,充滿哲思,如間歇性熱泉般不斷涌現。能取得這樣的文本效果,得益于作者首創的“海基視角”,這一新穎視角獨具魔力。
若對7篇小說分類,按故事節奏劃分較為合適。不同節奏的故事相互映襯,各有魅力。《下降流》《洋流》和《跟姑媽去看小象》這類帶有懸念的故事,考慮到現代讀者類似觀影時追求快節奏的習慣,需要緊湊推進情節。而《沉船加那利號》《沉魚》和《夢潛》則具有獨特魅力,拒絕被改編成劇本。《沉船加那利號》以友誼為主題,《沉魚》和《夢潛》展現出如《茵夢湖》般屈服于時代潮流的唯美愛情,強大的悲劇性是禹風小說的一貫風格。以《沉船加那利號》為例,在尋寶過程中,反復出現的尋寶啞謎推動著故事發展。啞謎多次出現后引出新譯本,進一步推進懸念,故事節奏逐漸加快,最終揭示出意想不到的真相。故事結束后,讀者既滿足于懸念的解開,又對友誼主題帶來的悵惘感久久難忘。
《沉魚》情節相對簡單:潛水船遇風暴,一位潛水高手下海救落水客,卻撈起舊愛。這篇小說成為禹風寄托詩意的空間,他將時間融入空間,文末的詩句“這仿如田野上淡紅色的稻花 都在夏日雨前的墨色中慵懶地低飛……”為這段愛情增添了浪漫與憂傷。在這些小說中,城市常被描繪為充滿罪愆,或許沉沒才是歸宿,而渺小真摯的情愛則如大海中的珊瑚碎片,雖脆弱卻不會消亡,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的向往。
潛水運動讓人體驗到如魚般的生命狀態,但多數人只是欣賞海底風光,很少有人借此反思陸地生活。禹風的小說卻反其道而行之,具有高度的現實主義。在他的小說里,潛水者身處危險環境,這種環境逼迫人們吐露平時隱藏的心聲,撕下偽裝。《深處》是七篇中唯一以自由潛水為背景的小說,有顯性主角唐唐和隱性主角趙蝌蚪。唐唐是新時代的人,雖憑借自由潛水技能獲得財富和家庭,卻無法在陸地找到幸福,他需要潛入內心深處去理解人生。他的師父趙蝌蚪同樣有內心的深度,試圖營救被困在時間和空間里的姑娘。這篇小說蘊含生命哲理,傳達出只有深入探索自身所處環境,才能理解命運的深意,體現出一種冷峻的哲學思考。禹風通過潛水題材,為讀者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他首創的“海基視角”,讓我們突破陸地生活的局限,洞察到陸地人生的種種局促與復雜。他的小說提醒我們,想要理解自身,需先理解所處的環境及其變化。正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入海洋,難以看清陸地生活的全貌;不知魚之樂,也很難真正感悟人類生活的辛苦。禹風的潛水小說,為文學創作和讀者思考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深度。
(作者系上海電影制片廠制片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編導專業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