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驟滅,克心永耀
蛇年新春,大街小巷被喜慶的紅色所包裹,處處張燈結彩,闔家團圓的歡聲笑語如靈動音符,交織成一曲幸福的樂章,在空氣中肆意流淌。這本是一個被溫馨與喜悅填滿的時節,歲月似應溫柔以待,讓美好不斷延續。然而,大年初二的那個夜晚,命運卻陡然露出猙獰獠牙,毫無征兆地撕開一道令人心碎的裂口。
“華小克病逝了……”這個消息宛如一道攜著無盡寒意的黑色閃電,剎那間劃破了我生活的寧靜蒼穹,將我從溫暖的現實世界,狠狠拽入了悲痛的無底深淵。那一刻,周遭的一切都仿佛凝固,時間停止了流動,我的大腦瞬間陷入一片空白,手中的物件悄然墜地,而我則如遭雷擊,呆立原地,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這個殘酷到近乎荒誕的事實。就在幾天之前,我們還在微信上交流,打算今年將波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卡爾丘克請到中國,與中國作家進行一場“小說應該成為人民生活中的下午茶”。她說,太好了,那我做方案。她總是這樣主動找活兒干,她的每一句話里,都滿溢著對生活的熾熱摯愛,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可轉瞬之間,一切竟已物是人非,徒留我在這冰冷的現實中,獨自面對這難以承受的失去。
我顫抖著指尖,帶著一絲僥幸與不愿相信,再次點開微信,確認那條刺痛人心的消息:“沉痛告知各位親友,華小克老師已于公元2025年1月30日14:00因病離世,享年65歲?!泵恳粋€字,此刻都似被賦予了千斤重量,如同一把把鋒利無比的刀刃,直直地刺向我的心臟,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一幕幕過往,如洶涌潮水般,不受阻攔地涌上心頭,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得如同昨日剛剛發生,讓我產生一種她從未真正離開的錯覺。
回溯到1993年那個秋高氣爽的午后,陽光透過窗戶,輕柔地灑在我堆滿來稿的辦公桌上。我在如山的稿件中,不經意間翻開了一篇小散文。它沒有堆砌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跌宕起伏的復雜情節,只是用質樸無華卻飽含深情的文字,娓娓講述著煉油廠一位老師傅關懷徒弟的平凡日常。然而,正是這份不加雕琢的純粹與真誠,如同一束穿透陰霾的溫暖光芒,直直地照進了我的心底,深深觸動了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我看到文章末尾,端端正正寫著“華小克”3個字。稿子順利發表在《中國化工報》副刊后,我們之間開始了頻繁的稿件往來。無論作品最終是被錄用,還是無奈退稿,她始終保持著謙遜有禮的態度,執著堅定地追逐著自己的文學夢想。一封封飽含著她滿腔熱情的信件,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我手中,讓我真切且深刻地感受到了她對文學那份純粹到極致的熱愛。就像她常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文學是我一生堅定不移的信仰,我愿窮盡一生,用文字去細膩記錄生活里的每一個美好瞬間,讓那些平凡日子里的微光,在筆下永恒閃耀。”
1996年夏天的一個上午,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傳達室打來電話說有位叫華小克的作者來訪,電話剛剛掛斷她已經出現在辦公室門前,那爽朗明快的東北口音,以及熱情似火、極具感染力的笑聲,便如同一股春風,瞬間吹散了初次見面時的陌生與拘謹?!拔襾肀本┐蚬だ?,今天特地來看看老師。”她的話語里滿是真誠與率直,那一刻,我們仿佛不是初次相見的陌生人,而是闊別已久的老友。從那以后,我們的生活軌跡有了越來越多的交集,無論是熱鬧非凡的文學活動現場,還是充滿挑戰的報社寫作任務,總能看到她積極踴躍、全力以赴的身影。她常把“機會永遠青睞有準備的人,只要肯付出努力,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掛在嘴邊,而她也確實用日復一日的行動,完美地踐行著這句座右銘。
在之后漫長的歲月里,每一次活動的策劃籌備,她都全身心投入,絞盡腦汁地構思,力求每一個環節都能推陳出新、精彩紛呈;每一篇稿件的編輯打磨,她都字斟句酌、反復推敲,以近乎苛刻的標準,對每一個字詞、每一處標點都精益求精。她常說:“細節往往決定著作品的成敗,文字是有靈魂的,我們對待它,必須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容不得半點敷衍與懈怠。”也正是因為她這種對文字的敬畏與熱愛,她的編輯才華和深厚文學素養得以充分展現,讓眾多經她妙手編輯的作品,都如同被賦予了新生。
2015年的新疆采風之旅,更是讓我對她有了全新且更為深刻的認識。那次,她雖是以作家的身份參與活動,但從踏上旅程的那一刻起,她便主動承擔起了工作人員的重任,默默為整個團隊的順利出行和活動開展付出著。天還未亮,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她就已悄然起身,忙碌起來。她輕聲卻又堅定地提醒大家按時吃早餐,準時上車,那獨具特色的東北話,如同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驅散了旅途的困倦;采風過程中,她又總是背著相機,穿梭在人群與美景之間,不辭辛勞地為大家拍照留念,用鏡頭定格下每一個稍縱即逝的美好瞬間;面對旅途中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她總是能保持沉著冷靜,用她那過人的智慧和無盡的耐心,巧妙地化解一個又一個難題。當同行的作家們都夸她時,她總拿出我講的話回應:“趙主編說了,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是一個整體,只有互相幫助、攜手共進,才能走得更遠、更穩。”她的熱情似火、細致入微,就像冬日里的暖陽,夏日里的清風,讓整個團隊都沉浸在如家人般溫暖的氛圍之中,每一個成員都能真切感受到那份來自她的關懷與支持。
去年1月,我們計劃前往尼泊爾采訪中國援建企業的故事。那一次充滿挑戰,首次以中國作家名義采訪中國援建企業,我說是新絲路文學藝術首旅,需要大家自費參加,她是第一位支持此次活動的作家。當時我們遇到的不僅僅是經費問題,還有環境陌生、采訪任務繁重等,但華小克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擔負起策劃組織工作。在尼泊爾的日子里,她充分發揮自己的熱情與無怨無悔的工作作風,與當地的工作人員和援建企業的員工們打成一片。她深入施工現場,用手中的筆和相機,記錄下援建者揮灑汗水的身影,以及他們為促進兩國友誼、推動當地發展所作出的努力。她每天采訪回來都要先撰寫新聞報道,有時我接到她發來的稿子已經是?凌晨。
華小克在出版領域有著不凡的成績。每次組織書稿她都從精心編審稿件,謹慎挑選合作出版社,再到對書籍設計排版的每一個細節嚴格把關,她都親力親為,全身心投入其中。她與出版社的編輯反復溝通、深入交流,每一個創意的提出,每一次修改的建議,都飽含著她對出版事業的熱愛與執著。一本本凝聚著她無數心血與汗水的著作順利出版,每一本書都像是她孕育的孩子,承載著她對文學的熱愛與對讀者的責任。她總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仿佛擁有一顆能感知他人需求的心靈,只要有人需要幫助,她都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不計回報,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她常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別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讓這個世界多一分溫暖,就是給自己多一份幸福?!?/p>
華小克對未來的文化交流事業,有著諸多生動且充滿希望的期許。有一次,我們在籌備一場小型的中外作家交流座談會,場地選在一個充滿古韻的安靜四合院。布置場地時,她站在院子中央,眼中閃爍著熠熠星光,興奮地一邊比劃一邊說道:“我真心希望以后這樣的交流活動能如雨后春筍般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宏大。不僅僅局限在北京,還要在全國各個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遍地開花。讓外國作家走進中國的千年古鎮,漫步在青石板路上,靜靜感受那悠悠歲月沉淀下來的歷史韻味;走進少數民族聚居地,親身參與獨特的民俗活動,深度體驗那些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然后,他們能將這些珍貴而獨特的體驗,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讓世界通過他們的作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真切地了解中國,讓中國文化的魅力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綻放光彩?!?/p>
還有一次在為云南作家李夢薇召開作品研討會之前,大家在討論方案時,她神情專注而認真,語氣中滿是堅定與期待:“我們一定要把中國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翻譯成多種語言,跨越千山萬水,送到世界各國孩子們的手中。我仿佛已經能看到,在地球另一端的某個寧靜小鎮圖書館里,金發碧眼的孩子坐在灑滿陽光的角落,捧著我們中國的兒童繪本,小臉上滿是被故事深深吸引的神情,沉浸在充滿東方智慧的奇妙世界里。這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傳播,更是文化的傳承與交流,能讓孩子們從小就在心中種下對中國文化熱愛的種子,讓友誼的橋梁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p>
華小克用熱情似火的性格和真誠待人的品質,如磁石般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她用專業精湛的業務能力和敬業奉獻的職業精神,如強勁的引擎,推動著文化交流事業的巨輪不斷破浪前行。她的樂觀積極,如同穿透陰霾的陽光,照亮了我們在文化交流道路上前行的方向;她的勤奮努力,好似激昂奮進的號角,激勵著我們在文學的征程中不斷突破自我、奮勇向前。
如今,她卻突然離開了我們,只留給我們無盡的悲痛和綿延不絕的思念。還有太多的宏偉計劃,我們尚未一起去完成;還有太多掏心掏肺的話語,我們未曾來得及訴說。但我深知,她的一生,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她是一個真正心懷大愛的善良之人。她的離去,讓我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也讓我明白,有些遺憾一旦產生,便如一道無法愈合的傷口,永遠留在了心間。
但我始終堅信,華小克的敬業精神永遠不會消逝,它將鼓勵著年輕人,這無疑是榜樣的力量,如同璀璨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永恒閃耀。她的作品將繼續在世間流傳,化作滋養心靈的清泉,潤澤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她的奉獻精神,將成為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永遠矗立在我們心間,激勵著我們在文學的道路上,無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都永不放棄,不斷探索、不斷前行。
華小克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她只是遠行了,我們永遠會銘記著她,只要天上的星星明亮著,她便永遠不會離開我們。
痛悼華小克
憶昔初逢墨韻間,
小文質樸意綿綿。
勤耕筆硯情無盡,
奮勉文壇志愈堅。
每念采風同攬勝,
常思謀業共攻堅。
奈何驟逝音容杳,
德范長垂耀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