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出版人彭明榜七年打造城市“文化客廳” 讓簽名本在作者和讀者之間建立有溫度的聯結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李喆  2025年02月25日08:19

    彭明榜說他最喜歡的城市就是北京。這個城市具有特別好的包容性,在這里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遇見什么人,這個人又會給你帶來什么驚喜,而書店是最可能讓人遇見有趣的靈魂的地方。

    初春的地壇,文藝青年們朝拜過心中的文學圣地之后,會穿過馬路,到雍和書庭坐坐,尋找中意的簽名本,擇一角落坐下,詩意地棲息。

    在網絡上,這個文化濃度很高的主題書店被年輕人稱作小而美的城市“文化客廳”,是去班味兒、偶遇知名作家、吸文氣的理想打卡地。

    書店創辦人彭明榜是資深媒體人和出版人,更是一個深度文藝青年。他不單是四個獨立書店品牌的掌門人,還是一個癡心不改的詩歌編輯。七年來,他深入文學原鄉,遍尋紙上世界,推動不少藏書佳作面世,豐富青年們的閱讀視野。

    從貴州小城輾轉來京,到如今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架起樸實而親切的橋梁,他決意推動詩歌與文學前行。問彭明榜做這一切的動力來自哪兒?他篤定地認為,詩歌或者說文學一直是有用的,因為它會塑造人內心里的精神世界。

    說這話時,大大的落地窗前,簾動影移,光照進來。

    詩歌或者說文學是有用的它會在內心塑造你的精神世界

    不斷“畢業”,謀求發展,似乎是彭明榜人生故事里的主音符,這些音符踩著五線譜,奏出屬于他自己的人生敘事曲,豐富、明麗,聽起來如沐春風。

    最后一次“畢業”,彭明榜以53歲高齡創業。面對旁人的不解,他說:“人生總得有點不確定性,最怕的是一眼看到底。”

    假如時間倒流,當年那個貴州大山里的青年也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能像蒲公英一樣,飄到北京落腳,以另一種形式和文學發生關聯。

    1980年,16歲的彭明榜考上黔南民族師范專科學校,學英語專業。在那個年代,文學非常熱門,他只要有點兒時間就會鉆進圖書館里看書,報紙雜志,什么都看,浸泡成為一個愛好文學的讀者。

    兩年后畢業分配,彭明榜回到家鄉的一所區中學當英語老師,學校的圍墻外就是農田。1985年年底的一天,他很偶然看到《貴州日報》登了一則招生簡章,內容是西南三省省委黨校聯合招收研究生班,定向培養師資。“看到這個簡章,我就想,黨史是歷史的一部分,我的歷史還可以,當時就覺得這是改變命運的一個機會。”報名以后,距離考試還有40天,那40天只要不上課,他就全部用來看書復習。沒想到竟一考而中,他從貴州到了當時在重慶的四川省委第二黨校學習。

    進校后才知道,那個黨史研究生班總共招了17個人,22歲的他在班里最小,“年齡第二小的同學比我大6歲,已經是個副處級干部,最年長的同學大我16歲。”那兩年的學習氛圍很好,同學們都愿意幫助和鼓勵這個小弟弟,彭明榜回頭去看,覺得那兩年過得很快樂。研究生班畢業后,24歲的他回到貴州,成了一名教員。“學校在花溪和青巖之間一個叫桐木嶺的村子邊上,校園里邊有一片300畝的松林。在松林里,趕上刮風,能聽見松濤從遠處好像有腳似的走過來。夏天,太陽要落山時,一群群白鷺從西邊飛回,它們的翅膀上馱著金色的光,落到松樹上,那個畫面很漂亮。校園里還有很多桂花樹,中秋前后的晚上,月光下微風里,好像能看見桂花的香氣在眼前浮動。”

    環境很安靜,時間較充裕,彭明榜看了很多書,有時還會想,“自己的價值在哪里?這個問號總是打在心里,就總會有種東西讓你想到更遠的地方去。”回望來時路,他更加認定,“我一直覺得文學是有用的,它不是直接給你什么,而是會在你內心里堆積起一些東西,那些東西會讓你想到人生的意義等問題。”

    工作兩年后,他考入東北師范大學,師從黨史專家鄭德榮教授攻讀博士。他特別感嘆那三年遇上了好導師,“老師和師母對每一個學生都特別好,比對自己的孩子都要好。”

    博士畢業,彭明榜先拿到了西南交通大學的接收函。本來要去當老師了,命運卻轉了個彎——在一熱心人的幫助下,他到了團中央的機關刊物《中國青年》編輯部工作。其實,他那時對做編輯是怎么回事也不了解,只是憑著心里的一種直覺,就選定了自己一生的職業。事后證明,這個選擇還是讓他持久地享受到了過程中的小快樂和結果的小成就感。

    人生下半場做獨立書店的底氣來自當編輯的積淀

    彭明榜十分感念編輯工作對他的回贈。“我是屬于學的沒用、用的沒學。在工作中用的只是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雜七雜八學的那點東西。所以,我覺得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自己喜歡的職業,然后在干中學,去主動地全身心工作。”

    彭明榜的職業生涯如同他的求學之路,充滿“破壁”色彩。當過農村中學老師,當過省委黨校教員,做過雜志的編輯部主任,再做圖書的編輯。這些經歷的積淀,讓他對圖書出版與讀者需求有了深刻洞察。“我在《中國青年》做了8年多編輯部主任,主持做了約200期雜志,半個月一期,從前期選題策劃、中期執行,到后期審稿加工、安排版面,那樣快節奏地工作,使我后來去做書一個月做一本都覺得太慢。”

    2017年,已經53歲的彭明榜從中國青年出版社辭職創業,進入人生的下半場。隨后,他在北京南鑼鼓巷創辦了一家詩歌主題書店“小眾書坊”。做書店,彭明榜依然注重策劃,他坦言:“書店也是內容行業。”

    浩瀚的人世間,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彭明榜實踐“前店后社”的模式,將出版與書店深度融合,小眾書坊既是書店,也是圖書策劃機構。如今,他策劃出版的“中國好詩”系列叢書已出版68種、《天天詩歷》(《詩日子》)已連續出版10年、《詩詞日歷》已連續出版9年,聯系和幫助了許多詩人,從而成為國內詩歌策劃出版的一個重鎮。

    國內首家簽名本主題書店打造青年人的“文化客廳”

    2019年,彭明榜在地壇東門附近創辦了國內首家簽名本主題書店“雍和書庭”。這家書店的誕生,源于彭明榜對市場空白的精準捕捉。他說:“你總得給讀者一個到你店里全價買書的理由。”他給出的“理由”就是作者的簽名,讓簽名本在作者和讀者之間完成“有溫度的聯結”。雖然雍和書庭開業僅一個月便遭遇疫情,但通過見縫插針的線下活動、頻繁的線上直播、持續的社群運營等方式的努力,已成為一個“文化熱點書店”。現在,幾乎每天都有作者到雍和書庭簽書。

    在雍和書庭,所有簽名本都按原價銷售,不打折、不加價。彭明榜還提出了“以書為禮”的理念,他希望人們在交往中將書作為“伴手禮”能成為一種時尚。為此,他創意推出了簽名本的盲盒書禮包——“上上簽”——即“簽名本中的簽名本”。他認為:“實體書店作為一個文化空間,如果有獨家內容,再有獨特體驗,就能創造不可替代的價值。”

    “第一次走進雍和書庭,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就擺在最顯眼的位置。陽光透過玻璃幕墻灑進來,感覺像走進了作家的書房。”一位90后讀者說,她覺得這里不僅是購書場所,更是年輕人尋找精神共鳴的據點。

    如何讓年輕人從“打卡”到“扎根”?雍和書庭除定期舉辦新書分享會等活動,還不時嵌進與書相關的畫展。比如,舉辦過畫家杜文涓為泰戈爾的《飛鳥集》畫的插畫展、考古學者李緯文為《隱秘的皇城》手繪的插畫展、畫家王燕民的“斯文在茲”中華文化人物水墨繪畫展等。這些活動,既增加了書店的“內容”,也提供了新的“看點”。

    在魯迅博物館研究員蕭振鳴看來,雍和書庭是一間很用心很熱心也很細心的書店,他的《魯迅別傳:煙水尋常事》上市以來,已經不止一次被叫到書店簽名,他會精選出自己喜歡的魯迅詩句,題寫在簽名本上,讓更多讀者感受到魯迅的“有趣”。首都師范大學劉文飛教授稱贊雍和書庭是一家有溫度的書店,他也常被請到書店幫讀者簽書——“書店的老板拿出一個長長的名單,按照上面的名字一一給大家簽名。有很多年輕人,其中甚至還有小朋友的名字。”

    盡管雍和書庭已站穩腳跟,彭明榜對行業仍保持著清醒認知,認為實體書店不是生意,而是需要長期耕耘的事業。他提出三條生存法則:一是要深耕垂直領域,凝聚特定讀者群;二是要通過高頻次活動保持生命力,“活動活動,活就要動,動才能活”;三是要融入在地內容,就近服務在地讀者。

    現在,彭明榜又開始對社區書店進行探索,他認為社區書店或許是書店的未來。為此,他和合作伙伴聯合創辦了讀家書店和壹等書房。他給讀家書店提出的口號是“每個人都是閱讀家,每個家都是讀書家”,給壹等書房提出的口號是“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從這兩句口號可以看出他對大眾書店和更廣大群眾閱讀的期許。

    書店是最可能讓人遇見有趣靈魂的地方

    “我開書店的理由:一是因為有那么多讀書的人在那里;二是因為還有那么多不讀書的人在那里。第一個理由好理解,就是有讀書的人,就需要書店存在。第二個理由呢?很多人不理解。其實,還有很多人不讀書,就更需要書店。有書店在那里,說不定哪天一個不讀書的人走進去,出來就變成了一個讀書的人。要沒有書店在,這個不讀書的人很可能就沒有機會變成讀書的人了。書店就是給人提供與書相遇的機會的地方。”彭明榜對開書店有很多與眾不同的理解,這是他關于開書店的理由的一個解釋。之前,他還說過:“好的書店是一所學校,或許哪天某個人在書店里因為某本書就改變了命運。好的書店也是一個‘寺廟’或一所‘教堂’,它能給人們的精神以安慰。”這些都成為他堅持把書店開下去的信念。

    彭明榜給我講過一個讀者的故事:雍和書庭剛開業的時候,有一個女孩每天上午10點左右都按時來店里,來后就找一個相對偏的座位坐下,有時候找本書讀讀,更多的時候就坐在那里,發發呆,看看手機,或者打打瞌睡,到下午6點左右再離開。他讓員工去試圖聊聊天,問問是怎么回事,但對方表現出不愿聊的意思,員工們也就不去打擾。這樣過了差不多一個月,女孩才沒再出現。彭明榜和員工們猜測,這女孩可能是因為什么原因離職了,又不想讓家里人知道,所以每天還裝著正常按點上下班的樣子,來書店里打發時間。“在一個城市里,書店幾乎是唯一既免費又安全的公共空間,對于暫時遇到困難的人,它就像一把隨手可取的雨傘,能給人遮擋一下頭頂的雨水。”這是彭明榜對書店功能的又一個“發現”。

    還有一次,是個夏天,那時小眾書坊還在后圓恩寺胡同的小院里。很熱的一個下午,有一家三口走進了書店,東瞅瞅、西看看一陣后,當母親的給十幾歲的女兒買了一本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收銀的時候,彭明榜了解到,這一家三口是臺灣人,當父親的在北京工作,暑假里母女倆從淡水來北京團聚,第二天就要回臺灣。買《城南舊事》,是為了讓女兒學習簡體漢字,為以后到大陸來工作做準備。彭明榜問那女孩子覺得這個書店怎么樣,女孩說“這個店是店小乾坤大”。臨走,女孩跟父母撒嬌說:“大陸有這樣好的書店,我都不想回臺灣去了!”說起這個讀者的故事,彭明榜有些小得意。

    從1993年來到北京,彭明榜對這個城市已產生很深的感情。他說他最喜歡的城市就是北京,北京這個城市具有特別好的包容性,在北京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遇見什么人,這個人又會給你帶來什么驚喜,而書店是最可能讓人遇見有趣的靈魂的地方。

    最后,彭明榜說:“好的書店,也是人們愛上一個城市的理由。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因為小眾書坊,因為雍和書庭,因為讀家書店,因為壹等書房……而更喜歡這個城市!”

    供圖/彭明榜

    久久99热久久99精品|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99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伊人 久久 精品|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福利电影| 3d动漫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 香港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国内精品一级毛片免费看|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乱精品一区字幕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电影| 国产综合精品女在线观看| 东北妇女精品BBWBBW| 国产精品伊人久久伊人电影| www.99精品| 福利姬在线精品观看| 日韩蜜芽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观看| 国产愉拍精品手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麻花传媒二三区别| 日韩精品射精管理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亚洲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 无码日本精品XXXXXXXXX| 精品日产一卡2卡三卡4卡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