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張欣的自我變法與廣府文化的重新敘述 ——以《如風似璧》為例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5年第1期 | 劉志珍  2025年02月24日15:50

    內容提要:張欣新作《如風似璧》從直面當下都市的寫作轉而書寫歷史的幽微處,以現代價值觀重塑民國女性,重新講述廣府文化。廣州面海,千百年的經商歷史形成開放、包容、對話的文化特質,進而規訓了廣州人的自我認同,為新舊交替時期的女性反叛提供了思想基礎。小說以全球視野再現近代廣州的重大歷史時刻,反思中國作為主體的現代化過程,“深描”八十多種廣府美食,以及英歌舞、南音、粵劇等地方性知識,探索大灣區呼應新時代文學創作的多元路徑。

    關鍵詞:張欣 《如風似璧》 廣府文化 商業倫理 地方性知識

    張欣的寫作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以對廣州故事的日常化敘事,聚焦市場經濟轉型中現代女性的都市生命形態,雷達強調她“是最早找到文學上的當今城市感覺的人之一”1。所謂“城市感覺”,即是發掘自我、追求自由、不懈奮斗的感覺。城市的確給予邊緣化、平凡的小人物以更寬廣的空間,喚醒潛藏在心靈深處的主體性。這正是城市的號召力,城市文學傳播力的根源。城市化、流動化的加劇,促使很多人背井離鄉,“到城市去”成為時代最強音。廣州這座古老的商都注入嶄新的活力,越來越多的女性得以參與城市生產,揾工、經商、創業,張欣的《歲月無敵》《首席》等一系列小說應運而生,程文超從欲望書寫的角度高度肯定了其創作2。從文學傳播和接受美學角度看,很多女作家談到自己最初是通過張欣的小說,來認識廣州、認識南方的,甚至因此南下廣州揾食。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指認張欣在都市文學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不過我們也看到,文學批評和文學史存在著一種慣性,即以鄉土文學抑制都市文學的傾向。正如孟繁華對文學史的梳理3,20世紀中國文學的總體目標是現代性追求,是鄉土中國向現代民族國家轉型,文學敘事服務于革命動員及建立民族國家合法性的需要,整體上肯定那些硬性的宏大敘事,鄉土文學成為顯學備受關注。城市文學的基調相對柔軟松弛,注重個人情感和日常生活,不那么容易被整合到整體性敘事中來,因而在啟蒙、革命為主調的文學史書寫中被邊緣化、弱化。

    當城市人口超過鄉村人口,這種人口的巨幅流動必然表現在文學作品中,文學又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一步滲透并塑造當代生活。當巨大的不確定性增加了生活的疑難,當我們陷入對城市性格的沉思,當我們不斷探索女性的生活之路,張欣的都市小說也就變得愈發重要。難能可貴的是,她多年來筆耕不輟,孜孜不倦地尋求自我變法的諸多可能性。新作《如風似璧》一反其直面當下的寫作路徑,轉而于歷史的幽微處,采用“局內觀”的敘事立場,經由來自不同階層的三位女性的精神成長,“深描”千年商都獨特的精神文化地理。在為廣府文化賦形的同時,勾勒出民國廣州波詭云譎的歷史風云。

    一、民國女性的現代重塑

    女性是張欣言說自我、勘探世相人心的秘鑰,《如風似璧》以女性的生命浮沉構筑全篇,選取1932—1942年這一時間段,以現代價值觀重塑民國女性,勘察廣府文化的深層內核、廣州人的精神源流。張欣在序言中談道:“民國屬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所謂上流社會大多由軍閥和買辦構成,社會風氣是異化加變態,表面攀龍附鳳、極盡奢靡,實則毫無自立能力,基本是用金箔包裹腐朽。”4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各種思想文化的劇烈碰撞、交融,促使“異化加變態”的社會孕育著新生。小說開篇以一紅一白兩件大事,將蘇步溪、阿麥、心嬌三位女性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經由她們愛情淬煉下的向死而生,敘寫女性的堅韌、倔強與獨立。她們“在歷史中成長”,既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染,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現代文化的洗禮,在昭示女性的歷史性宿命、自我獨立的艱辛與不易的同時,揭開千年商都長期被遮蔽的文化地理、歷史記憶,民族國家的現代蛻變。女性的精神成長史由此成為時代的注腳、歷史的“潛文本”,從而使小說具有詹姆遜所謂的“民族寓言”的性質。

    福柯曾說過:重要的不是神話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神話的年代。作家對歷史的敘述,不是對過去的簡單復現、印象式描摹,而是一個意義再造的過程,其間蘊涵著作家的自我情感灌注與主體間性,以及時代的某些價值編碼。因而被敘述的歷史具有虛構的真實性,是一種經過藝術加工,被話語建構的、“綿延的‘現在’”5。艾略特也強調個人才能對傳統再創造。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時期、廣州獨特的精神文化地理,為張欣對民國女性的現代重塑提供了便利,也為其重新發現、審視廣州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此過程中,愛情是人物精神成長的關鍵引擎,它觸發了女性的生命“原罪”,迫使其在傳統人倫中左奔右突,并在殘酷現實的逼仄下走出愛情的虛假幻境,爆發出強勁的生存意志,建構自立、自主的獨立人格,探求新的人生出路與心靈歸所。

    農耕文明時代,男性主宰、創造著“此在”的社會秩序和主流話語,女性則被當作“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體,常常被強加以相互矛盾的含義,卻從來沒有意義”6。女性因其低等級、無意義的“第二性”,被排除出“人類共在”,但女性的社會性別指認不是先天的,一整套父系統治秩序規訓了女性的自我,“設計出這種介于男性和被去勢者之間的、被稱為女性的中介產物”7。她們被禁錮于家庭之中,“家庭對女性生活的意義遠遠大于對男性生活的意義。實際上,女性的一生都受家庭規定,婦女的本質和地位亦即她的家庭地位”8。家庭是女性身份和價值認同的根源,從父親的家到丈夫的家,女性都處于從屬地位,乃至一個被任意支配的物,無法成為“完整的自己”。即使出身商賈之家的蘇步溪,也難逃女性的這種歷史性宿命。“三綱五常”遮蔽、消解了女性的自我,并使其遭受著傳統家族倫理的貶損與戕害。對楊雙慶隱秘的愛戀改變了蘇步溪的人生軌跡,盡管賀大夫隱瞞了她患有相思病的事實,使其免受傳統道德倫理的非議與責難,但她卻深陷生育職能的桎梏,在父權的壓制下聽任命運的擺布。蘇步溪生病前后在婚姻市場“行情”的巨大反差,鮮明地體現出女性的被物化。

    三位女性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她們成長的時空體流轉,進而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探察民國廣州的鏡筒。處于社會底層的阿麥,本是個典型的傳統女性,但即使是女性世代繼替,囿于家庭職能、生育職能的庸常人生,于她也是一種奢望。阿麥對家庭的渴望與其傭人身份及在蘇府的處境息息相關,精明的鵬仔抓住阿麥的這一命門,誘使她從蘇府盜取珠寶,并將她狠心拋棄。鵬仔的背叛,尤其花豬屈就于現實的選擇,毀滅了阿麥對愛情、婚姻的美好期冀,只得于自我的獨立、奮進中,尋求靈魂的安頓與賦格。作為社會的旁逸斜出者,心嬌可謂勾連社會各階層的樞紐式人物。她周旋于聲色場,既洞穿上流社會的奢靡、貪婪與明爭暗斗,亦深知底層人的艱辛和酸楚,對人性的寒涼有著更深的體悟。其被送人、被賣的人生遭際盡顯女性的物化屬性。妙合是一個“刻在階層結構上的”9地理空間,作為男性欲望的衍生物,這里演繹著無數令人蕩氣回腸的香艷故事,但妓女們的自我卻被淹沒,其悲慘命運由此昭然若揭。“撈偏門的人最大的心愿都是上岸。”10一語道出心嬌們的心聲,但這“上岸”是建立在對男性的依附之上的,是以男性的施予為先決條件的,未能改變她們被物化、異化的生命境況。

    三位女性的獨立自主得益于廣州獨特的精神文化地理。廣州面朝大海,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鎮,更是自明代海禁以來聯結中國與世界的唯一通道。廣州進而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最先沐浴西方先進文化,成為“西學東漸”的最佳窗口。鴉片戰爭結束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自中西海道溝通以后,西方文化繼續不斷地輸入,中國文化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宗教上、教育上……都受了重大的影響,逐漸地趨于新文化的途徑……因為地理以及其他的原因,粵人遂為這種新文化的先鋒隊,廣東成為新文化的策源地”11。作為新文化策源地,廣州引領時代潮流,敢為天下先,體現出兼容并蓄、自由開放的精神風韻與文化視域。中西、新舊文化的交融,自由、開放、包容的社會文化環境,使蘇步溪們沐浴時代新風,在自我的不斷覺醒中,逆流而上,反叛傳統,重塑新我。

    鮑曼用流體來比喻“現代”這一時間范疇的“現在”階段,指出現代社會的流動性、不確定性。12西方帝國主義的資本擴張,強行將中國納入世界市場,中國“流動的現代性”不斷加劇,蘇步溪們深切感受到這種時代劇變,也從中覓得人生新的可能性。“以前受朝廷的種種限制,外國人的活動范圍,主要在十三行附近,不能擅自入城。但鴉片戰爭后,中國門戶大開。”13除商品貿易外,允許外國傳教士租買田地,建造教堂、醫院、學校等,進一步促進了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也為女性解放與思想啟蒙起到一定推動作用。美國女傳教士那夏理指出:“欲救中國女同胞,使能接受真理,非先倡女學不可”,致力于推動中國的女子教育。14張欣在《如風似璧》中強調了教育對女性的影響。

    三位女性都接受了一定的教育,由此迎來生命的轉機。蘇步溪少時跟著嚴守賢讀私塾,在執信學校讀書后,他仍是其輔導老師,但真正對其產生重大影響的是現代啟蒙文化,這與黃千祥、金琉璃、賀喜儒三人密切相關。黃千祥是位講古寮的先生,不論是其馬來西亞歸僑身份,還是講古中重視科普世界知識,都頗具啟蒙意味。他講古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之弱,主要弱于精神上之力者”,“國人屈辱而不奮發,要想國強民富還是要開啟民智”15。黃千祥可謂蘇步溪的思想啟蒙老師,引領她購買、閱讀各種中外先進書籍,認識到社會弊病是自我不幸的根源,自我本質上的民智未開,這些都帶有濃郁的歷史象喻性。“五四”是個“弒父”的時代,女性解放“牽動著父系文化的每根神經”,成為摧毀“父系文化大廈的第一批引爆點”16。革命者金琉璃激發了蘇步溪的自我,促使認清婚姻本相的她產生學醫的想法,并在賀大夫的幫助下去了夏葛醫學院。廣州是中國最早引進西醫的地方,夏葛醫學院由基督教北美長老會女傳教士富瑪利籌建,是一所專門為女性服務的正規醫學院,之后美國人夏葛又捐款將其擴建。它在促進女性思想覺醒的同時,為其提供了走出家庭、實現自我社會價值和人格獨立的機會。蘇大闊對女兒學醫的暴怒,凸顯出國人對西醫,尤其護理職業的偏見與誤解。

    阿麥雖是傭人,但大太太花錢讓她去識字,賀大夫進而以此為由,將其接到家中順利生子,救她于水火。阿麥與蘇步溪也結緣于借書。文化程度不高的阿麥跳過花花綠綠的女性雜志,向蘇步溪借了魯迅的《吶喊》,皆因有時候很想尖叫。書名與人物內心的苦悶與沖動相映襯,并形成某種情感共鳴,為蘇步溪開醫館后讓阿麥去做助手埋下伏筆,也促使阿麥在對愛情、婚姻絕望后,在蘇家的幫助下去夏葛醫學院學醫。心嬌在被家人送給六嬸做養女后,“六嬸見她樣子、嗓音尚可,便請了師傅正式教她琴棋書畫,也找了人教她唱曲”17,九如舫壽宴當天,憑借陰柔的南音,她不僅贏得嚴瞠熾熱的愛戀,更因得到吳將軍夸獎而迎來人生劇變。她正大仙容、老氣橫秋的毛筆字,解了吳將軍的燃眉之急,也逆轉了在吳府步履維艱的生存處境。

    擺脫父權生活秩序的困囿和權力規訓,是女性反叛傳統、建構自我的關鍵,“五四時代曾給中國婦女帶來了一個著名的鏡象:娜拉,一個反叛的姿態,一個‘我是我自己的’出走的身影”18。娜拉對“五四”女性的主體生成意義重大,但當她們走出家庭后,卻又陷入“娜拉走后怎樣”的魯迅式寓言。廣州受海洋文化滋養,由千年商都熏染,形成開放、包容的文化氣質,這使得蘇步溪們走出家庭后,或通過接受西方現代教育,獲得一定的文化資本,或經由各種小本生意的自主經營,實現自我經濟獨立和人格自主,從而幸免于子君們的悲慘結局,蛻變為時代新女性。

    二、商業倫理與個體價值認同

    《如風似璧》中三位女性精神成長的時空體挪移,展現出民國廣州錯綜復雜的社會文化結構,民族國家的現代變革。廣州與南洋的貿易史可追溯至先秦。秦始皇統一嶺南后,設置郡縣,開啟了與世界的貿易往來與文明互動。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正式確立了廣州“一口通商”的地位,促使“Canton(廣州)這名字,傳遍歐洲各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Canton是一座繁華美麗的東方大都市,是世界貿易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國聯系世界的主要通道”,甚至將Canton誤以為中國,世界各國的商人也將其看作“財富”的代名詞。19“到中國去”成為當時很多外國商人的最大夢想,但“歷史在中國幾乎只是歷代帝王的年譜,從來沒有不是記載帝王和朝廷的事跡的;廣州既是沒有歷代帝王建過長久的京都,在正史中自然像是被遺忘的了。只有從民間的傳說和地方的通志里,可以隱約地窺見歷史上的廣州”20。特殊的政治意識形態使廣州溢出傳統之外,只留存于民間傳說和地方志,凸顯出有別于內地的邊地經驗。黃遵憲在《羊城感賦六首》中有云:“百貨均輸成劇邑,五方風氣異中原。”21綿延千年的商業文明形塑了廣州的文化地理,它不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國家單位,卻是一個獨特的商業地理。

    農業文明凸顯人與土地的倫理關系,商業文明強調商業倫理對人的價值規訓。段義孚認為“地方是一種特殊的物體。它盡管不是一種容易操縱或攜帶的有價值的東西,但卻是一種價值的凝結物,它是一種可以在其中居住的物體”22。地方作為“一種特殊的物體”,將個體與某一地理空間聯結在一起,形構了其情感結構、價值認同,乃至看待世界的方式。綿延千年的商業文明規訓了廣州人的價值認同,務實、靈活、包容成為商都的精神文化底色,貫穿于小說人物的精神中。從小嬌生慣養的蘇步溪喜歡勤勉、務實、堅忍的楊雙慶;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心嬌喜歡孔武有力又有權勢的吳將軍,她們都不喜歡文人的酸腐氣及懦弱性格。從法國留學歸來的嚴瞠不食人間煙火,將自己對妓女心嬌的夢幻愛情代入名著,熱衷于用法文向心嬌朗誦《茶花女》,但身陷荊棘的心嬌需要的是真實的物質饋贈,或幫她洗白身份,走出困境。盡管嚴瞠很愛心嬌,但衣食無憂的他沉浸于藝術殿堂和自我世界。當得知嚴瞠是瞞著家人來妙合尋愛時,在現實泥濘中苦苦掙扎的心嬌棄絕了無謂的情感。

    蘇大闊對商人身份有著很強的認同感,同時深知權勢的重要性,聯姻成為他實現財富與權力深度捆綁的重要策略。“從嫁娶婚載入史冊的那刻起,就不僅是一種血緣禁忌,而是一種性別針對性很強的社會的強制規定。”23女性作為男性創造的性別文化符號,經由婚姻被納入社會秩序,并成為父親、丈夫的利益置換物。認為金錢比面子重要的蘇大闊,以入贅的方式鯉躍龍門,成就商業傳奇。傳統的男權文化與商人的實用原則,又使其將女兒的婚姻當作增加、守護財富的重要砝碼,就連對女兒教育的重視也盡顯商人的精明和盤算。他以奇貨可居的商業法則權衡女兒的上門提親者,并在其口碑下滑后,造成了她的婚姻悲劇。嚴瞠出家后,他想讓被休的女兒繼續留在嚴家以保住顏面,后又企圖將其嫁給快50歲的黃老板,亦將對女兒的哀婉、冷落乃至嫌厭溢于言表。相反,他很滿意兒子蘇蝦米和長相不濟的姜穗的婚姻,尤其對姜穗的態度幾近諂媚。這些都將蘇大闊唯我獨尊、勢利自私的性格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康熙年間解除海禁后,早期廣東的外舶有十三個國家,由此形成享譽中外的十三行。廣州“一口通商”后儼然成為世界貿易中心,鼎盛時期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庫”之說。24蘇大闊入贅饒家后,成立自己的商號,做十三行生意,“以官制商”的外貿政策強化著他攀附權貴的欲望,也映襯出官商之間復雜的利益糾葛和權力制衡關系。姜穗的父親姜載林是十三行總商之一,“口含官憲,手握議價權”25,蘇大闊對姜穗的贊揚、討好,與其新女性的身份標簽無關,他甚至對女性解放及文明開化不感興趣,他真正看重的是姜載林的權勢、官商利益共同的搭建、亂世中的財富積累和守護。

    在傳統中國,漫長的農業文明鑄就了一套與之匹配的安貧樂道的文化策略,重農抑商政策將人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并形成整個民族對其他文化的敵視態度。無商不奸、為富不仁成為人們對商人的刻板印象。《如風似璧》中,張欣以現代視角重塑歷史,凸顯蘇大闊貪婪的商人本性的同時,經由他對大太太的深厚情感,對二太太的尊重和遷就,及對讀書人、教育的重視,展現出商人的多維面向。楊雙慶與蘇大闊某種程度上互為鏡像,凸顯出傳統商業文明的倫理要義。特殊的家世塑就了楊雙慶信義為先的價值認同,正所謂“誠交天下客,譽從信中來”,“儒家文化中誠信作為一條重要的道德原則,既是人立身處世、自我修養的基本原則,也是人們進行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原則。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儒商‘誠信為本’的商業倫理”26。楊雙慶的家族因誠信名震四方,他最終也為信義忍痛割愛,同蘇大闊一樣通過婚姻改天換命,實現了篤守信用、振興家族的心愿。張欣也以被譽為世界首富的伍秉鑒為原型,通過姜載林撕毀巨額債據,讓生意失敗的美國商人回國,塑造了其講究信義、忠厚慷慨的儒商形象。“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可靠性。”“熟人倫理”維系著“私人的道德”27。合約、債據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受理性的支配,明確甲乙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從傳統的口頭承諾到簽訂合約,彰顯出西方現代文明對千年商都嶄新的商業倫理的建構。現代契約精神不僅體現在商人的貿易活動中,也早已融入廣州人的日常生活。在阿麥意外懷孕走投無路之際,賀大夫夫婦與其簽訂送子契約。即使阿麥迫不得已簽了協議,但她始終信守承諾,從未有過越軌之舉。誠信為本的商業倫理既指涉遵規守約的契約精神,也體現在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貿易原則中。九如舫被漢奸鵬仔巧取豪奪后,二太太在鬧市區開了家名叫燉品皇的小店,很快便一枝獨秀。而其荒謬的“貪泉”傳說背后,實則是注重真材實料的俗常道理。

    20世紀的時代主潮是啟蒙、革命,以往的文學敘事強調知識分子在民族救亡中的重要作用,甚而以知識分子的成長史反映整個民族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商業、商人的革命價值被大大忽略。在城市化的今天,我們思考傳統商業倫理現代轉化的同時,需重新審視商業、商人與革命的關系。張欣在《如風似璧》中,既凸顯出廣州綿延千年的傳統商業文明,又以楊雙慶這一“歸來者”視角,揭橥古老商都的歷史劇變,展現出其長期被遮蔽的“宏大敘事”。鴉片是英國為扭轉外貿逆差采取的極端手段,廣州的鴉片貿易頗為猖獗,“當年潮州商人開的德勝號是數一數二的華人鴉片商,在上海和各口岸多地設有商號”,精明的潮州商人掌握了鴉片的內地分銷渠道,幾乎壟斷了沿海、沿江的鴉片貿易。28鴉片貿易改變了世界貿易格局,給中國人帶來深重災難。鴉片戰爭更使中國門戶大開,“五口通商”后,“無數的廣州買辦早已挾著算盤、賬簿,風塵仆仆轉戰于上海、廈門、福州、寧波等地了”29。十三行風華不再,但其商業文明隨廣州商人北遷,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楊雙慶的商人身份背后,潛隱著革命者身份,體現出時代對商人的身份、價值重塑,商業倫理與革命倫理的交融共生。商鋪進而成為革命聯絡點,金琉璃的最后一份情報也是經由商品與人物身份的隱喻得以實現的。即使顧懷玉、賀大夫等“小人物”,也有自己的氣節,并為抵抗日軍的威逼利誘逃往香港,體現出商都人根植于心的民族精神、愛國情懷。

    三、飲食書寫與地方性知識的創造性轉化

    張欣在自序中直言“很想寫一部獨具廣州特色的小說”30。廣州是她長期傾力構筑的文學地理,但在其以往的都市小說中,廣州更像是一個現代性表征,那些頗具識名性的地域特質被有意無意地弱化。《如風似璧》中,張欣在描摹女性精神成長史、重述千年商都傳統商業文明時,將人物的“主體性與空間連接在一起,而且不斷與空間的特定歷史定義重新絞合在一起。在這個意義上,空間和主體性都不是自由漂浮的:它們互相依賴,復雜地結構成統一體”31。人物在頗具象喻性的地理空間挪移,形成特殊的成長共同體,地理空間進而不再是純粹的物質地貌,而是一個可解讀的文本。32恩格斯曾強調人物與環境的互動關系,張欣“小說中出現的諸多地理空間和景觀,不單是為了情節的展開建構坐標系,同時也承擔著推動敘事進程、塑造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等重要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塑造了小說的美學風格”33。地理空間、地理景觀猶如系物樁,將人物與特定的地理經驗、地理記憶,尤其廣府飲食、器物、騎樓、園林、書畫、粵劇、南音、英歌舞等地方性知識相勾連,在凸顯人物性格特質、價值認同與精神訴求的同時,解碼民國廣州的社會文化結構及歷史記憶、廣州人的精神底色,并以此探尋地方性知識的創造性轉化路徑。

    “地方性的經驗與知識,固然不會直接形成文學的地方風格,但沒有地方性經驗與知識的支撐,寫作就是無根的、漂浮的。”34對廣府地方性知識的“深描”是《如風似璧》的一大亮點,體現出作家對長期生活、寫作的這座城市的濃濃深情,一個現代心靈與千年商都的對話。地方性知識也是張欣勘察廣州文化地理,重述廣府文化的重要媒介。張光直指出“到達一個文化的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腸胃”35。飲食作為一種沉淀于身體的“習慣性記憶”,能夠“最為直接地反映某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真實形貌,它構成了‘地方性知識’的最生動部分,也是‘民間智慧’的生動寫實,甚至成為地方社會結構的構成部件”36。卓絕的外貿優勢、經濟的繁盛,形就了廣州自成體系的飲食文化,“廣州城舊時的繁榮都是從‘吃’開始的”,“所有商行的開張尾牙、商務宴請,人們的婚喪嫁娶、滿月壽席、人情交往、同鄉聯誼,包括節假日、時令、節氣等說辭都不過是找個理由吃飯而已”37。張欣抓住飲食這一“地方記憶”,實寫了八十多道粵菜:既有宴會中的高級名菜,中西合璧的點心;亦有名不見經傳的家常菜,秘不示人的獨家風味。從而經由“廣州味道”的建構,凸顯廣府飲食文化、地方風物,勾勒民國廣州的時代面影與社會文化結構。

    地理空間是文化的產物,又是一種文化的再生。與銀行、大新公司等現代新型空間不同,九如舫是一個集美食、娛樂為一體,商業與欲望交織的消費空間,也是一個不斷被時代新風改塑的文化再生物。這里不僅名廚云集、佳肴薈萃,更是高端宴請的不二之所。“食色,性也”,大酒樓的欣欣向榮促進了妓寨的發展,九如舫這座“金碧輝煌的水上浮城”“名不虛傳的銷金窟”38,與妙合形成某種利益共同體關系。在吳將軍父親的壽宴籌備期間,妙合老鴇梅貴姐特意請書法家顧懷玉,在瓷盤中寫上“遍地金錢”“喜從天降”等不免俗氣但喜慶吉利的菜名。食材的產地、烹飪、搭配、擺放、器皿背后蘊含著一種文明的方式,更折射出宴會的規格、人物的身份地位。宴會當晚蘇大闊又將餐具換成九如壽宴瓷,餐桌中央放著他送的玉雕壽禮,足見吳將軍權勢地位之高。飲食早已超越其使用價值,被社會消費符號、價值編碼賦值。器物作為身體的延伸物,亦映襯出上流社會講排場、好面子的奢靡風氣。人物的性格、心象、文化身份認同也經由器物呈現出來,形成物我合一的美學效果。服飾、發型乃人物文化認同與身份的象征物,同時嘶啞蒼涼的老琴別有韻味,“老琴背后不起眼的地方刻有一方印記,篆體的四個小字‘殘音沉韻’,令心嬌自小就有了以弱勝強的朦朧意識”39。琴與人互為鏡像,映襯出心嬌柔弱中不服輸的倔強。

    作為至關重要的話語裝置和審美意象,飲食是建立和維護人物關系的重要媒介,并促進了人物的成長蛻變、故事情節的發展。二太太不是因為漂亮,而是以一道蛇羹征服了蘇大闊的胃。阿麥去打金時帶給鵬仔一些蘇府的食物、酒,進而與之發生了關系,她也是在買云吞面途中與鵬仔重逢,并結識花豬的。食物將人物巧妙地勾勒在一起,推動著其命運的突轉與主體生成。飲食也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當“言語被迫變成場面話的時候,食物則會傳遞某種信息”40。在成長期反復遭遇變故的心嬌不是妙合的頭牌,長相并不驚人,能力也談不上卓絕,但對人情世故的掂量,美食精髓的把握,使她得以在吳府絕處逢生。“食在廣州”不僅指涉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粵菜特點,更顯示出“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近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也”的飲食風范41。心嬌精心準備的“家的味道”,喚醒了肖副官沉睡的“身體記憶”,也進一步拉近了兩人的關系。

    這種以飲食為媒介的無聲交流,更體現在吳府家宴中,并勾勒出官場的權力角逐。鐘小姐的青樓菜、宛若出浴美人的荷花相映生輝,構成一幅曼妙絕倫的春夜圖。妙合姐妹的戲曲更是將宴會推向高潮:《武家坡》《聶隱娘》等京劇經典曲目,迎合了軍人的審美趣味、意識潛流;大喇叭留聲機的靡靡之音攝人心魂。留聲機、唱片的出現帶來廣州人娛樂方式的改變,豐富著粵曲、粵劇的傳播媒介。心嬌挖空心思討好吳將軍,以便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本;吳將軍小小翼翼地侍奉上司,借此維護、鞏固自我權力、地位,人世間的生物鏈如此鮮明地鋪展開來。然而暗流涌動的亂世風云,將一切全化作黃粱一夢。面對整個社會攀龍附會、奢靡淫亂的文化風氣,“南天王”陳濟棠為整治不正之風發起道德重建運動。吳府因家宴奢華成為整肅對象,心嬌首當其沖,被列入遣散名單。與社會的腐朽糜爛互為表里,打著抗日旗號的“兩廣事變”,透視出國民黨內部嚴重的派系之爭。兵變失敗后陳濟棠逃往香港,吳將軍、肖副官被暗殺,心嬌徹底失去最后的指望,重回妙合,對自我、世界有了更痛徹的體悟。

    張欣還將美食上升為一種人生態度和智慧,一種開放的中西文化交融的承載物。食物之美不僅在于食材的新鮮,更在于食物與烹飪者的心情交換、與享用者的能量交換。鐘小姐與心嬌、梅貴姐推杯換盞間互訴衷腸,女性間的憐惜、互助經由食物傳達出來,巧妙揭開各自隱秘的成長史。蘇、嚴兩家的中秋節宴會,顯示出廣州人的日常禮儀。“飲食文化與任何其他文化體系不同之處在于:特別強調通過對食物的品嘗過程貫徹一種社會倫理。”“從文字結構看,‘禮(禮)’與飲食從一開始就在倫理中約定俗成,而禮器與飲食器(諸如‘鼎’‘爵’等)的契合,更將中國文明中的‘飲食文本’抬高到了‘禮制’的高度。”42作為一種社會語言,“飲食文本”潛在的地方文化表述及社交屬性中,包含著特定的人倫秩序與社會價值體系。食物因此具有階層、等級之分,人物的政治經濟地位、階層屬性,總是經由這一“身體慣習”表現出來。出身卑微、窮得不愿跟人提及身世的鵬仔,在投靠黑社會老大陸山河后,企圖通過飲食的高品位,將自己裝扮成上等人。小說既以阿麥之口道出鵬仔無可逃遁的底層身份歸屬,又經由蘇步溪對其權力與欲望根源的揭示,表達了作者對這類于連式人物的同情、對人性的幽微與復雜的勘察。

    阿麥于蘇府、黑市的空間置換,呈現出廣州淪陷前后的慘烈景象、廣州人的生存哲學與日常生活圖景。國民黨撤退前的焦土式破壞、日軍的轟炸掠奪,使廣州淪為人間地獄,“以食為天”的廣州人面臨嚴重的饑荒。小說進而以凄慘悲涼的饑餓敘事,揭開淪陷區廣州被遮蔽的歷史。食物亦是偵破命案、還原真相的推注器。二太太請章球來家里吃蛇羹,竟使他意外發現偵破鵬仔被殺案的線索。心嬌為求生存,借著鑼鼓喧天的英歌舞表演擊斃鵬仔,地方性知識與人物巾幗不讓須眉的英勇行為相映襯。各方勢力在鵬仔死后傳話章球停止查案,透視出鵬仔可憐又可恨的悲劇人生,社會內部盤根錯節的權力之爭。

    早在1905年,梁啟超便提出要以世界視野取代中國視野來重新看待廣東。“中國中心觀”的生成和發展為我們重新審視我國的現代化過程提供了新思路。伴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提出,大灣區的文化獲得一種交融發展的歷史契機。張欣新作《如風似璧》經由女性的精神成長史,鉤沉千年商都的傳統商業文明、時代的現代變革,有著鮮明的全球化視野。小說以對廣府文化的重新敘述凸顯出作家的自我變法,同時有助于我們回到中國自身的歷史脈絡,以更為寬廣的視野探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諸多可能性。

    注釋:

    1 雷達:《當代都市小說之獨流——張欣長篇近作的價值拓展》,《小說評論》2013年第2期。

    2 程文超:《欲海里的詩情守望——我讀張欣的都市故事》,《文學評論》1996年第3期。

    3 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 30 張欣:《自序》,《如風似璧》,花城出版社2024年版,第3、1頁。

    5 [美]漢娜·阿倫特:《精神生活·意志》,姜志輝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頁。

    6 [美]蘇姍·格巴:《“空白之頁”與女性創造力問題》,孔書玉譯,《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張京媛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頁。

    7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Ⅱ》,鄭克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9頁。

    8 16 23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5、48、9頁。

    9 32 [英]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楊淑華、宋慧敏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37頁。

    10 15 17 19 25 28 29 37 38 39 張欣:《如風似璧》,花城出版社2024年版,第174、146、31、14、214、128—129、7、32頁。

    11 陳序經:《廣東與中國》,《東方雜志》1939年第2期。

    12 [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歐陽景根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頁。

    13 14 葉曙明:《廣州傳》(下),廣東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633、637頁。

    18 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20 倪錫英:《廣州》,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

    21 黃遵憲:《羊城感賦六首》,載錢仲聯《人境廬詩草箋注》(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4頁。

    22 [美]段義孚:《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王志標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9頁。

    24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5),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432頁。

    26 潘小英:《現代商業文明應從傳統商業倫理中汲取營養》,《商場現代化》2006年第16期。

    27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30頁。

    31 [英]凱·安德森、[美]莫娜·多莫什等:《文化地理學手冊》,李蕾蕾、張景秋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439頁。

    33 單昕:《地理空間的敘事功能——對張欣廣州書寫的一種解讀》,《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34 謝有順:《談談“新南方文學”的文化地理》,《當代作家評論》2024年第1期。

    35 張光直:《中國文化中的飲食——人類學與歷史學的透視》,載[美]尤金·N·安德森:《中國食物(附篇一)》,馬孆、劉東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頁。

    36 42 彭兆榮:《作為文化文本之“舌尖上的中國”》,《文化文本》(第一輯),李繼凱、葉舒憲主編,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第182、186、198頁。

    40 [美]尤金·N.安德森、瑪利亞·L.安德森:《近現代中國的南方》,《中國文化中的飲食》,張光直主編,王沖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351頁。

    41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9),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304頁。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

    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亚洲| 九九热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精品女人毛片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不卡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蜜芽精品久久|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九九九| 九九在线精品视频专区| 国产产无码乱码精品久久鸭|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之3 | 久久e热在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99 | 第一福利永久视频精品|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入口|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国产精品 羞羞答答在线|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不卡|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久久久2019精品|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蜜夜内射| 国产精品先锋资源站先锋影院|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不卡|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大全| 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99小说| 99re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日韩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 国产精品午夜高清在线观看|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227| 免费精品久久天干天干|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迷|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