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煙火里的情感微光
孫郁的《城市故事》以主人公馮獻和程譯的相遇為線索,通過他們的情感糾葛和生活狀態,展現了現代都市人在追求愛情、事業與自我價值實現過程中的復雜心態與抉擇。小說開篇便以馮獻在婚介所的遲到為引子,巧妙地設置了故事的背景與氛圍。婚介所這一場景的選擇,既是對都市單身男女尋求愛情途徑的一種諷刺,也是對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真誠交往缺失的暗示。馮獻與甲老師之間的互動,更是將婚介所的商業化、功利化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馮獻的形象,一個年輕卻略顯迷茫的都市男子,也在這段描述中呼之欲出。
巴赫金認為中世紀晚期的民間及半民間文學中有諷刺和戲仿的趨向,里面有三種突出的形象:騙子、小丑、傻子。他們是生活的密探,以戲仿的方式揭露各種陳腐、平庸、虛假的陳規舊習。小說開篇的馮獻作為“婚騙”,正是這樣一位愚弄情感、諷刺婚戀的“他者”。然而,使用“騙子”角色諷刺婚戀市場現狀后,孫郁筆調一轉,使“騙子”遭逢真愛,將馮獻本人也作為諷刺對象。在此意義上,馮獻高大漂亮的外表、孱弱的性能力以及遠落后于年齡的工作能力都成為了某種都市文化表征。
《城市故事》最矚目的特點就是文體和語言的輕盈。孫郁嘗試化俗為雅,在一段“刻奇式”的都市情感故事里找尋、鐫刻人性的復雜與人生的況味。馮獻與程譯的相遇,成為小說情感發展的關鍵點。他們的對話、交流,以及彼此間的試探與了解,都充滿了都市男女在愛情面前的謹慎與渴望。馮獻的直率與幽默,程譯的聰明與爽朗,兩人在性格上的契合,為他們的感情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年齡的差異、過去的經歷,以及都市生活中的種種壓力,都成為了他們感情路上的絆腳石。小說中,馮獻與程譯的感情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他們之間的誤會、猜疑,以及彼此的退縮與猶豫,都反映了都市人在面對愛情時的脆弱與不安。面對馮獻的表白,程譯猶豫與掙扎,更多地體現了女性在面對愛情與婚姻時的復雜心態。她既渴望真摯的愛情,又擔心年齡差異帶來的種種問題。她的經歷,更是對現代女性在職場與家庭之間尋求平衡的艱難探索。雖然小說對職場的刻畫略顯虛浮和戲劇化,但通過對外企職場生活的呈現,孫郁試圖展開“城市故事”的更多褶皺。
小說人物之間的故事,既是個體情感的抒發,也是都市生活的真實寫照。以都市情感生活為題材的文藝作品不計其數,如何點鐵成金,擴充小說的意義容量?如何讓角色去扁平化,獲得更多血肉與肌理?或許在《城市故事》身上,可以思考得更多、更遠。
(孫郁中篇小說《城市故事》,刊于《廣州文藝》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