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故事說不盡
水泊梁山,我的老家。每當別人問起家鄉,我都這樣自豪地回答。
“迤儷梁山,犖確延岱宗脊脈;浩淼水泊,波瀾接黃河源頭。”一部經典名著《水滸傳》,讓梁山的美名廣傳四海,享譽中外。梁山并不高,主峰海拔只有197.9米。當年這里四面環水,山險水惡,易守難攻,自宋代以后便成為農民起義軍的據守之地,也就有了施耐庵筆下108位好漢的故事。
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父親在梁山老汽車五隊工作,每年寒假和暑期,我就纏著跟他去單位住上幾天。從村里到梁山,20多公里,幾乎一半都是土路。父親騎的“二八大杠”,沒有兒童座椅,我就坐在自行車橫梁上,一路顛簸,有時腿麻得連車子都下不來,心里還是樂呵呵的。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梁山可是我心目中的大城市。
每次到了梁山,我都要騎上父親的“二八大杠”,沿工業街穿行一次,梁山油漆廠、梁山軸承廠、梁山國棉廠等“五大廠區”都留下過我的身影。30多年風雨,一切都成了過往云煙,成了最純真的記憶。
郵政書店是我每次到梁山必去的地方。說是書店,其實就是兩間用石頭砌的平房。門頭很小,也很簡陋,門口上方掛著一塊“郵政書店”牌匾。記得屋子好像沒窗戶,里面有些昏暗,不大的空間里擺滿各種期刊。《文學天地》《少年文藝》《演講與口才》等等,都是我喜歡的。因為一年的雜志我訂不起,只好把一學期零花錢攢下來,每次來這里挑一摞,然后躲在父親車間后面的廢棄油庫里,慢慢品讀。廢棄油庫,看上去有些蕭條,但很安靜,郁郁蔥蔥的梧桐樹下,晶瑩的喇叭花迎風招展。我背靠在粗壯的樹干上,獨自暢游在文學的海洋里,時而歡笑,時而憂傷,仿佛只有此刻的世界才屬于自己。
當年在梁山,還有一個地方是我渴望去的,就是梁山電影院。它位于縣城中心,兩層小樓,橘紅色外墻,在不大的縣城里格外顯眼。那個時候,文化場所少,文化生活單調,不要說在電影院,就是平常能看上一場露天電影就不錯了。鄰居家小偉就是跟他小叔去電影院看了一次《少林寺》,炫耀了好一陣子。我當兵之前好像去梁山電影院看過兩次電影,一次是看《媽媽再愛我一次》,哪一年忘記了,只記得骨肉分離的痛楚讓我哭得一塌糊涂;另一次是看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祿》。那一次,除了感動,我的內心深處更多了幾分震撼,這種感受甚至影響了我的后半生。有意思的是,兩年后我參軍去了部隊,在機關禮堂當放映員,放的第一場電影就是《焦裕祿》,我還寫了一篇影評,獲得全軍征文二等獎。
二
不論走多遠,我就像梁山的一只風箏,它牽著我的手,我掛著它的心。其實,在梁山城里還有一座山,叫龜山。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村子后面的山腳下有一只神龜,每到天快亮時,就爬到一個隱秘的地方下金蛋,誰去得早,就能撿到。憑著它的愛心,當地窮苦百姓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后來,一個逃荒人來到這里,他嫌天天起早撿金蛋太辛苦,又不想被別人撿走,就準備趁神龜下蛋的時候把它殺掉,從肚子里把金蛋全部取走。就在他舉起剪刀刺向金龜的那一刻,受到驚嚇的神龜猛一回頭,搖身變成一塊烏龜形狀的巨石,把逃荒人壓在了下面……
為了紀念這只造福鄉鄰的神龜,老百姓把這座山改稱為“龜山”。后來,有文字愛好者還把這個傳說當作教人處世的教材,寫進縣志,幾百年來一直影響著梁山的后人。龜山主峰也不高,海拔119米,和梁山虎頭峰相差不多。它們一個在城東南,一個在城西北,隔城相望,遙相呼應。或許是梁山名氣太盛,人們更多津津樂道于英雄的傳奇,讓本不秀麗的龜山黯淡失色。幾百年來,它就像梁山的影子,又像它的兄弟,左右南北,靜靜相伴,甚至讓人忘記了它的存在。
有好多年,我也只是聽說過龜山的故事,沒見過它的容顏。“有山不知山,看山不見山”成了一道奇葩的風景。也難怪,龜山本來就不高,周圍又分布有11家工廠、10多個事業單位,住著2000多戶居民。那個時候的龜山,真的成了一只被牢牢束縛的烏龜。直到前幾年,政府實施人居環境工程改造,讓沉寂多年的龜山迎來了春天。昔日喧鬧的棚戶區成了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靜雅之地,新落成的“春園”成了市民放松身心、強健體魄的好去處。
三
說到強身健體,還要說說梁山的民風。梁山是好漢故里,武術之鄉,自古以來就有習文尚武的傳統。有人說,梁山的小貓小狗,也會伸伸胳膊練兩手。雖是笑談,足以說明習武之風的盛行。記得小時候,梁山好多村里都有武術訓練隊,我也參加過。不過,我不是那塊材料,練了兩年都沒學會空手翻。以至于,每次走過梁山腳下的操練場,看到一個個威武士氣、豪氣沖天的“練家子”,都羨慕得不得了。
在一些人眼里,梁山人粗獷豪放,喜歡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其實,梁山受孔孟文化影響很深,也是知書達理,粗中有細。就拿喝酒來說,在梁山也是很有文化的。桌上分主陪、副主陪,主賓、副主賓。第一波,主陪先帶4口,副主陪再帶3口,不論杯里有多少,7口必須喝完,寓意著萬事皆順,事業雄起。梁山也興給別人端酒,以示尊敬。但端酒之人必陪客人一起喝,講究喝好不喝倒,喝盡興絕不掃興。所以,外地人對梁山人的評價就六個字:豪爽、仗義、實在。
梁山的小吃也很有特點。解放橋的燒雞,拳鋪的李家驢肉,南陶莊的炸蛤蟆,還有糊魚湯、糊粥等等,都承載著我們兒時的記憶。雖然已經離開梁山30多年,最想念的還是家鄉的味道。每次回到梁山,我都要先跑到老宋街,要上一碗糊魚湯,外加兩個炸蛤蟆,再配上一碟玉堂醬菜,那種愜意頓時從胃里流進心里。
前些年,父母在梁山買了房子,搬進縣城,生活就醫更方便了。對于遠離家鄉的游子來說,年齡越大越是戀家。特別是父親去世后,我每年都要回去幾次,最大感受就是變化太快,如果不用導航,都有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四縱七橫”的路網格局讓東部新城成為梁山的一顆璀璨明珠;聚義湖、梁山泊水庫,還有全長29公里的生態健康環城水系,讓昔日的梁山泊重現水滸遺風;梁山港的正式通航,開啟了濟寧內河水運、多式聯運、智慧港航的新征程,讓具有梁山標志的特種車輛從這里起航,奔向了俄羅斯、蒙古國、中東和東南亞等更遠的地方。
前不久,我又回到梁山,和朋友一起登上虎頭峰,鳥瞰整個城區,徐徐涼風中不由得幾分心醉。遠眺北方,滿目生機,美麗的梁山盡收眼底。“讀水滸不游梁山,等于沒讀;游梁山不大碗喝酒,等于沒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