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回響”第二屆甘肅生態文學創作計劃首場采風活動舉行
春意初萌,萬物蓄勢。2月17日-21日,甘肅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王正茂帶領“祁連回響”第二屆甘肅生態文學創作計劃采風團赴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武威開展主題創作采風活動,用實際行動、用文藝方式,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次活動由甘肅省生態環境廳、甘肅省文聯主辦,甘肅省生態環境宣教中心、甘肅省作協承辦。
甘肅省文聯副主席、作協名譽主席、作家馬步升,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宣教處處長魯學悟,甘肅省作協專職副主席王熠,副主席李學輝、嚴英秀、唐榮堯,作家王文思,吳玉萍,王新軍、王選、劉山、黃璨、張子藝、三丫等全程參加采風活動。甘肅省生態環境督察專員李作斌和武威市政府副市長蘇國波,武威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有恒,武威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李紅、武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沈興林、市作協主席徐永盛及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務局、市文體廣電旅游局、市林草局分管負責同志等出席啟動儀式。
啟動儀式上,蘇國波代表市委、市政府致辭,馬步升、嚴英秀、張子藝三位采風團作家代表發言,李國斌、王正茂先后發表講話。
作為甘肅生態文學創作的重要品牌,“祁連回響”是繼2023年“黃河安瀾”首屆計劃后的又一力作。首屆活動結集出版的《黃河安瀾——甘肅生態文學作品集》,通過詩歌、散文、小說、紀錄片腳本等多元形式,展現了黃河沿岸生態保護與人文共生的壯美畫卷,為甘肅生態文學樹立了標桿。此次“祁連回響”計劃聚焦祁連山這一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將文學視野從黃河沿線延伸至祁連山脈,以更宏闊的視角探索自然與人文的深層聯結。
蘇國波在致辭中從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生態區位三個方面介紹了武威這顆鑲嵌在河西走廊的明珠。近年來,武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南護水源、中保綠洲、北固風沙,生態治理成效顯著,祁連山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珍稀動物頻現,荒漠化治理取得突破。此次采風活動首站選擇在武威,是對武威生態環保工作的肯定與激勵。
馬步升在發言中表示,祁連山不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人文的瑰寶。他提出了“小祁連”與“大祁連”的概念,強調祁連山的自然與人文相融相洽,才是一個完整的祁連山。此次采風活動正是對這一理念的踐行,作家們將通過深入祁連山,感受其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魂,創作出既有文學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的生態文學作品。嚴英秀在發言中表示,生態文學不僅是自然之美的描摹,更是對人類生存之道的深刻反思。她呼吁作家們以謙卑的心、年輕的眼,感知自然、敬畏生命,用情用力書寫山川草木的呼吸,記錄萬物生靈的悲喜,為祁連山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奉獻應有的文學力量。張子藝在發言中表示,自己能參加此次活動,既深感使命光榮,又覺責任千鈞。在未來一周的采風活動中,她將跟著大家一起深入祁連山麓,將個體的感動升華為集體的共鳴,在隴原的變遷中捕捉綠色發展的力量。
李作斌在講話中回顧并肯定了首屆“黃河安瀾”甘肅生態文學創作計劃取得的豐碩成果。他指出,這些作品不僅喚起了公眾對黃河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更為甘肅的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他強調,祁連山作為甘肅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其生態保護意義重大。他期待作家們能夠深入挖掘祁連山的生態文化內涵,用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筆觸,描繪出祁連山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講述出祁連山生態保護的故事和人物。
王正茂在講話中對省作協和省生態環境宣教中心以奔跑的姿態提早謀劃、充分醞釀此次采風活動給予肯定。他指出,甘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文學創作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通過文學的力量可以更直觀地展現生態環境的現狀,更深刻地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更有效地推動生態保護政策的落實。他對參加此次采風活動的作家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要以宏闊的視野認知生態文學創作;二是要以躬身的姿態感知武威人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偉大實踐;三是要以嚴謹的作風保證采風創作取得豐碩成果。他鼓勵作家們要通過此次采風創作出更多反映祁連山生態之美、武威歷史文化厚重的文學作品,讓文學之光映照這片土地的壯美與輝煌。
啟動儀式后,作家們先后赴天祝縣祁連鎮冰溝河、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民勤縣青土湖、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角城林場、紅崖山水庫,天祝縣炭山嶺鎮千馬龍煤礦、天堂鎮大通河流域等地進行考察采風,圍繞祁連山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深度挖掘祁連山生態故事和文化內涵,講好新時代祁連山故事,為打造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注入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