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70%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做起自媒體 以分享日常生活為主 當代新聞學圖鑒被流量改變的學業與校園
    來源:北京青年報 | 張子淵 杜俊容 熊珂萱  2025年02月24日08:59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做“媒體”,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們更不例外。

    如今,大學教室里坐著上課的,不乏博主,有些甚至是大流量博主,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早早就利用自媒體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現在的孩子都了不得,站在講臺上的教授可能需要向學生‘取經’了。”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老師劉堅認為,學生做自媒體是這個時代的特征,同時,這也激勵新聞學專業老師必須了解互聯網前沿技術和熱門話題。

    新奇現象

    校園里涌現流量博主

    不少人堅持每周更新

    劉堅第一次聽說自己的學生中出流量博主,還是從另一名在校生口中得知的。“劉老師,我在那個博主的視頻里見過您。”告訴他這個消息的學生正是那名流量博主的粉絲。

    后來劉堅向身邊的學生了解得知,新聞學院很多學生都有自媒體賬號,其中不少學生堅持每周更新,更有幾名學生早早就成了流量不菲的知名博主。

    給劉堅印象最深的大學生博主有兩個,分別是新聞學院2022級和2023級的學生。一個是熱愛街舞的校街舞社社長,網名“甜辣小料”。在她的視頻號上,首屏展示的九條視頻里有五條是10萬+。另一個是主打ENTJ人格(被認為有戰略思維及大局觀的人格)的學霸,抖音賬號名為“摩托(無限導演版)”,抖音粉絲高達37.5萬,賬號內容主要是展示其極度自律、極具時間規劃的日常。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多所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內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在近50份有效問卷中,70%的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在運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這些自媒體賬號主要集中在小紅書、抖音和微信公眾號上。而在有自媒體賬號的學生中,又有90%的學生在運營小紅書賬號。

    調查結果顯示,這些運營自媒體的學生中,90%以上的學生運營自媒體是為了分享個人興趣和經驗;有不到70%學生的自媒體賬號每周更新頻次少于1次,另外30%多的學生則每周更新1至3次。

    相比于學院老師對身邊知名學生博主的“后知后覺”,學生之間對此似乎早已習以為常。他們會互相關注,互相點贊,互相成為彼此的粉絲。與此同時,學長學姐們做自媒體收獲大量粉絲后,也會影響到學弟學妹們的選擇。

    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的藍天最近就在考慮做自媒體,這跟他的同門師兄廖孔港已經成為知名博主有一定的關系。

    藍天覺得,“作為一個傳媒專業的學生,如果自己的賬號能受到認可,是一種不一樣的情緒價值。”藍天說,他的一個同學,就是一名在小紅書上有1萬多粉絲的自媒體博主。

    偶然開始

    做自媒體非刻意為之

    選擇專業受經歷影響

    藍天的師兄廖孔港是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的一名研究生,他的小紅書賬號名為“泡泡超人”。

    廖孔港的自媒體內容主要是記錄自己的生活經歷,發布的視頻圖片集中在旅行、游學、運動、美拍幾個方面,小紅書粉絲4.9萬,抖音粉絲8.5萬。

    廖孔港開始做自媒體并非刻意為之。最初,他的內容點擊量并不高,每篇筆記只有幾十個贊。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小紅書上曬出自己做2020年杭州馬拉松志愿者的照片,一下子就火了,那條帖子點贊量達到3800多個,還有587個評論。

    從那以后,廖孔港發布的一些視頻和圖片點擊量開始上升,逐漸破百乃至上千。到大四畢業時,他的小紅書筆記平均點贊量已穩定在兩三百左右。從此,廖孔港開始用創作的心態打造賬號。在這一過程中,他開始明確將自己賬號方向固定在校園生活博主這條賽道上。

    本科保研成功后的那段時間,是廖孔港漲粉最快的時段,當時他有了很多空閑時間,積攢了不少旅行、攝影、時尚、穿搭的內容,加上他帥氣的外形,又接連創造了幾個爆款,最終確立了他校園網紅博主的定位。

    現在,廖孔港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每周大約更新兩三篇內容,“肯定還是要以學業為先,畢竟主要身份還是學生,要好好學習。”

    跟廖孔港一樣,深圳大學的連英成當上流量博主也是因為一個帖子意外爆火。他經營自媒體賬號始于高二,在高考那年,連英成發布了一條《我用高中三年做了一個VLOG》的視頻,贏得很多網友的點贊關注。讓他在高考后意識到,自己可以更認真地走自媒體創作這條路。連英成坦言,自己填報高考志愿時,選擇新聞傳播專業其實也受做自媒體經歷的影響。

    上大學后,連英成覺得自己做自媒體更游刃有余了,因為他能學著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去判斷可能出現的爆款。他開始嘗試分析抖音、小紅書和B站上的短視頻,并根據各自平臺的特色決定要發布的內容。

    運營自媒體,是否會影響學業?對此連英成認為,每周兩三次的更新頻率,不僅不會影響學業,反而對專業學習大有幫助。“課堂上學到的內容更多的是‘術’,‘道’上的東西就需要在實操中獲取。”

    此次針對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0%的大學生不認為運營自媒體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差異化小

    制作內容同質化高

    不容易成頭部大號

    但是,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做自媒體也表現出一些問題。比如,這些大學生自媒體博主的內容同質化程度較高,很容易卷在同一個內容賽道里。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運營自媒體,內容主要集中在生活日常分享、學習經驗分享,這兩項占比分別為80%和56%,其他諸如娛樂搞笑、時尚美妝、美食制作、科技數碼等賽道的內容創作占比均不足10%。

    連英成也覺得,分享生活和學習日常的賽道挺“卷”的,“因為門檻低,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從這個賽道入手的”。在他看來,這個類型的自媒體也可以從個人愛好入手,做出一些差異化。

    另外,在此次的問卷調查中,有43.3%的受訪者表示,運營自媒體的目的之一是為職業發展做跳板;調查中,還有受訪者表示,“如果以后去廣電領域工作,直接就能對接整個工作流程。”

    談到未來的職業發展,連英成和廖孔港都表示,他們還有一些困惑。比如,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后,賬號內容勢必面臨轉型。

    連英成就讀的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陳顯玲也關注到學生們運營自媒體的情況。在她看來,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做自媒體在垂直領域方面沒有優勢,因為內容豐富多彩的賬號不太容易成為頭部大號,但應該對學生們的求職更有幫助。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天定對比了身邊的新聞專業學生和非新聞專業學生做自媒體的情況,他覺得,能不能把自媒體做好,還是要看對新聞傳播是否有足夠的熱情。“基本每個學生都有賬號,但如果沒有整體設計,也沒有定位,無論是學什么專業的都做不好。”他說,這種現象在以前自媒體不發達的時代同樣存在,“以前做校報校刊,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如果熱情不夠,也可能做得不如其他專業的學生”。

    微妙變化

    喜歡自我個性展示

    選擇社會性選題少

    “我個人是非常支持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做自媒體的。”王天定老師、陳顯玲老師和劉堅老師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都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王天定老師說,媒體工作有很強的實踐性,以前學生只能通過去媒體實習或校園實踐獲得實操機會,現在自媒體時代,這個界限被打破了。

    不過,王天定也有一些疑慮,就他直觀的感受,自媒體進入學生的生活后,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不再熱衷于做新聞資訊類的社會性選題,而是更喜歡通過展示自我個性來打造自媒體。

    不過無論如何,自媒體的出現似乎讓老師和學生的身份有了微妙變化。劉堅老師說,“互聯網時代,我們必須改變教學方式和理念,要了解學生們都喜歡什么,不然課上講的他們不感興趣。”

    陳顯玲老師也表示,她經常在網上跟學生互動,她還開通了小紅書的自媒體賬號“鈴鐺姐姐”,不時曬出自己的日常生活。不過她也承認,自己的賬號運營遠不如學生,每篇點贊不過個位數。

    “在自媒體領域,很難說清誰是老師,誰是學生。”陳顯玲老師說,她很羨慕年輕學生的“網感”,因為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學生們自有一套“語言編碼”,有時候老師要借助“翻譯”才能讀懂他們的話語體系。

    此外,剪輯和編輯軟件的發展拉平了媒體門檻,新聞傳播專業的課程內容也要作出相應調整。

    陳顯玲老師介紹說,學院方面近年來也在逐漸調整課程設置,開設了諸如視頻融合新聞、網絡與新媒體等課程;學院還有專門的項目基金來支持學生成為“知識傳播型博主”。

    此外,幾位老師都提到,學校方面對學生做自媒體并無太多管控。但學生自己還是要把握內容尺度,如果因為做自媒體引發網絡爭端,甚至遭遇網暴,就得不償失了。因此,一些新聞學院也開設了媒體素養等方面的課程,引導學生。

    與機構博弈

    MCN希望打造一批網紅

    學生對合作很慎重

    據悉,深圳大學新聞學院針對學生自媒體的項目基金,是由學校與MCN機構(即與內容創作者合作或直接生產各種獨特內容的實體或組織)合作創辦的。近年來,機構與高校的合作越發密切,不等大學生們畢業,MCN機構就開始接觸他們,尤其是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這些機構希望通過官方合作的方式,打造一批網紅博主。

    作為某頭部MCN機構公關的張薇(化名)告訴北青報記者,將目標鎖定大學生,主要是因為他們形象青春陽光,年輕有激情,非常有互聯網思維,在短視頻創作上容易產生爆點。

    隨著這些年網絡短視頻的發展,對大學生的“爭奪”愈演愈烈。許多本就是“網絡原住民”的大學生賬號成了機構“爭奪”的主要目標。

    張薇說,“大學生的自媒體賬號,只要運營得稍微有點樣子,馬上就會被注意到。但其實這些機構也不是要孵化這個賬號,就是‘占坑’,如果賬號沒做起來,機構也不損失什么。”

    但張薇也注意到,學生也有弱點會被機構利用,那就是學生相對單純,法律意識不強,社會經驗不足,跟機構的配合度會更好。但一旦出現經濟糾紛,學生們則會處于被動地位。

    “不過這種生態方式這些年已經不太管用了,學生們也都看明白了,所以‘配合度’大不如前。”張薇說,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拒絕MCN機構發出的邀請。

    “找我的MCN機構有兩三百家了。”連英成說,“Mark Lian”這個賬號至今沒與任何一家簽協議。

    連英成覺得,機構更像是一個廣告中介公司,其給賬號提供“被看到”的機會,再給賬號對接一些商務資源。這種中介的方式一般就兩種,一種是“生死契約”,賬號成為公司財產;另一種是僅對接商務單。

    連英成不想夾在公司和商家之間做視頻,“那樣會難找到創意點,不如自己直接對接感興趣的商家。”

    廖孔港也同樣拒絕了MCN機構,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跟機構分成后收益會減少,另一個是跟機構簽約后會受到限制。他現在選擇的是一種“商務掛靠”的模式,就是接受機構推薦的商務渠道后,再和對方進行收益分成。廖孔港說,這些經驗他也是從身邊的自媒體博主那里學來的。

    不過事實上,大學生經營自媒體并能成功變現的并不多。北青報記者所做的調查問卷顯示,只有16.7%的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有自媒體賬號收入經歷,而每月平均收益在5000元以上的博主僅有1人。

    所以,即便像廖孔港和連英成這樣,成了擁有一定粉絲的博主,也并沒想將運營自媒體當作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他們依舊覺得這行還不太穩定。

    作為業內人士,張薇也提醒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做自媒體其實很辛苦,能做起來的只是金字塔的塔尖,做成后確實可能會有變現的機會,但如果把全部職業規劃都放在自媒體上,壓力會非常大。

    国产精品理论电影|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播放| 老司机无码精品A|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凹凸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18禁| 久久996热精品xxxx|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国产精品综合AV一区二区国产馆|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y|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2021 | 久久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区免费|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色|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爆乳一区二区三区无码av|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 | 九九久久精品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