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一代學人,在時代裂變中的主動突圍
    來源:解放日報 | 鄭從彥   2025年02月23日10:13

    現代學者的三重治學境界

    《進學記》分為“問學之路”“從師歲月”“師友往事”“東瀛書影”“學人書序”“我的大學”等六輯,全書以樸實的文筆、深邃的哲思,勾連起學術傳承的“金針”與人文精神的“血脈”,為當代學術生態提供了一面鏡鑒。

    在黃仕忠看來,人生的確是一段不斷學習的旅程,對于上下求索的學者而言,更是如此。于這段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旅程中,幸運常伴,或也難免遭遇挫折。正因為如此,黃仕忠心存感激,感謝那些為自己指路、樹立榜樣的人,是他們讓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學術以及如何平衡學術與生活。

    《進學記》的學術價值不僅在于其娓娓道來的治學歷程,更在于其系統建構了現代學者的三重治學境界:個體精進、團隊協作與時代擔當。三重境界環環相扣,構建起當代人文學術研究的立體坐標,不僅賡續了王國維“治學三境界”的精神血脈,更在全球化語境下為中國學術的守正創新提供了范式參考。這種層遞式的治學觀,不僅是對中山大學古典戲曲研究學統的當代詮釋,也是黃仕忠教授三十載學術實踐的智慧結晶。

    個體的精進應重視對學問的“悟”與“守”。書中以徐朔方先生為典型,展現了學術個體如何通過“悟通”實現自我突破。徐朔方強調“學術是個人的事”,主張材料雖重要,但“起決定作用的是人”。他要求學生“不作干預,自行領悟”,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培養真正的學者。黃仕忠通過《徐門問學記》等篇章,深度還原了徐先生在病房走廊捧書等待的經典場景,以細節勾勒出“精神貴族”的學術風骨——不迎合世俗,只追求真知。這種“自度”精神,在黃仕忠的學術轉型中同樣鮮明:從江南到嶺南,從個體研究到團隊引領,他始終以“硬讀”“硬寫”的笨功夫突破舒適區,最終完成從“文獻整理”到“學術重構”的跨越。

    團隊的協作應關注集體研討的“同”與“異”。王季思先生倡導的“群體學問”,成為黃仕忠學術團隊建設的核心理念。書中詳述了中山大學戲曲研究團隊“集體研討課”的傳統:不同年齡、層級的學者共聚一室,形成“學術共同體”的雛形。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師徒單向傳授的局限,轉而強調“年輕人與年輕人交朋友”的橫向聯結,使學術傳承從個體經驗升華為群體智慧。每提出一個問題,都能引發不同的回應,進而引出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激烈的爭論。

    為學術創新注入持久活力

    長久以來,黃仕忠始終秉持作為一個嚴肅學者的基本準則:求真、協作、突破。自己思考、解說、敘寫的,原本不過是事實,自然尊重事實是基礎之基礎。有用抑或無用,大多會受制于某一時期的某種價值觀念,有用者亦未必能沿之久遠。唯有真實,才是不滅的。一個學者應該以求真為務,只要所據者為真且不管有無人認同,有用或無用,都應該堅持。

    在黃仕忠看來,當代人文學者應該展現文獻考據與人文價值的深層互動。從《進學記》一書中,讀者得以窺見其治學生涯的雙重維度:既包含對文獻實證的執著堅守,又蘊含著對知識傳承的人文關切。

    日本因歷史上長期受漢文化影響,保存了大量中國本土已佚或罕見的戲曲文獻,如元雜劇、南戲、明清傳奇的抄本、刻本。黃仕忠通過系統調查日本公私藏書機構,如內閣文庫、天理圖書館、東京大學等,發現了諸多珍貴版本,如明代戲曲選本、清代宮廷戲曲抄本等,填補了中國戲曲研究的文獻空白。《影書側記》記錄黃仕忠影印一套珍稀戲曲文獻的曲折經歷,在日本拍得膠片,輾轉在臺北交接,驚心動魄的過程恍如諜報,卻道出了訪曲影書的實情。《東京短章》,是黃仕忠訪書、尋曲的一些花絮;其中《寄內》兩札,約略可見當時的工作情狀。所述千葉掬香的藏書、徐志摩的題跋、王國維舊藏善本詞曲的去向,因人系事,拓展延伸開去,當屬于現代學術史的內容。通過對日本藏本的校勘與整理,黃仕忠揭示了中國戲曲文本在流傳過程中的演變,尤其是日本藏本往往保留了中國本土散佚的早期版本或原始形態,為文本復原提供了關鍵依據。

    黃仕忠的海外訪書非止于文獻收集,更通過《戲曲文獻研究叢稿》實現文化記憶的重構。而《日本所藏中國戲曲文獻研究》則呈現出嚴謹的版本譜系,揭示了戲曲文本的文化流動軌跡。黃仕忠曾深情地回憶道:“就這樣,我對日藏戲曲的研討逐漸深入,從版本考證出發,進而涉及各館藏文獻來源的研討,各文庫多來自戲曲研究者的私藏,對早期收藏者的追索,又追溯到明治中國戲曲研究的緣起。正是對這些方面的研討,構成了本書的基本框架。”

    人生就是進學的過程

    黃仕忠的散文筆法,亦使他的學術記憶充滿了人文溫度。“治學歷程”勾勒出他數十年間的學術探索軌跡。少年困居山鄉時,對書籍的饑渴驅使其在煤油燈下四處尋訪典籍,以書為伴逐漸積累知識儲備,終在恢復高考后叩開大學之門。學術之路上蹣跚前行的每一步,皆得益于碩導徐朔方與博導王季思兩位先生的薪火相傳。從他們身上繼承的不僅是考據箋注的治學門徑,更是學術品格與治學精神的傳承——那些在經史子集中體察世道人心的學術自覺,在文獻爬梳中把握文化脈絡的研究視野。回望學術歷程,任何所得皆源于先生們立下的學術范式,使黃仕忠得以沿波討源而葆守治學初心。“師門憶往”以學生視角重構前輩學者的精神肖像。關于王季思先生的晚年記述,既展現特殊年代知識分子的生存境遇,亦透現其暮年的學術沉思。所遴選追懷徐朔方、沈文倬、劉操南、郭在貽諸先生的文字,試圖為“老杭大”學人增添生動注腳。這些學者或曾朝夕問學,或僅數面之緣,卻在不同維度滋養了黃仕忠的學術生命。

    “人生就是一個進學的過程,對于我輩學人,更是如此。在這個過程中,幸運相伴,波折難免。正因如此,我心懷感激,感謝那些為我指引方向的人,樹立榜樣的人,讓我了解何為真正的學術,如何處理學術與人生的關系;也感謝與我共同進學的伙伴,給我許多幫助與鼓勵,使我能夠堅定前行,義無反顧。”在行文時,黃仕忠有意避開程式化的頌揚,著力呈現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學術堅守與生命姿態,通過日常交往的細節捕捉其獨特風骨。真正的人文學術應是方法論自覺與人文關懷的共生體。當文獻考據的精確性與文化闡釋的開放性形成良性互動,學術研究便得以突破專業界限,在知識生產的同時實現人文價值的當代轉化。這種交織狀態不僅塑造了個人的學術品格,更為數字時代的人文學術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發展路徑。

    以“笨功夫”筑起學術堤壩

    《進學記》如同一部跨越時空的學術史詩,既是對韓愈《進學解》千年文脈的現代回應,也是學者黃仕忠的精神自傳。如果說韓愈的《進學解》以“業精于勤,荒于嬉”的警世之語道盡傳統士人的困頓與堅守,那么《進學記》則以更開闊的視野重構了“進學”的深層意涵——它不僅是對知識的求索,更是對學術傳承使命的自覺承擔。黃仕忠筆下徐朔方“悟通學術之路”的孤勇,王季思構建學術共同體的遠見,以及曾永義以“酒黨”消弭兩岸隔閡的智慧,共同勾勒出當代學術的立體圖景:在工具理性盛行的時代,真正的學問依然需要“金針度人”的胸襟,需要將個體的學術生命融入更宏大的文化敘事。

    相較于韓愈筆下“投閑置散”的憤懣,《進學記》展現的是一代學人在時代裂變中的主動突圍。黃仕忠通過自身從“自度”到“他度”的轉型,將韓愈“提要鉤玄”的治學方法論發展為系統性學術工程——從文獻調查到團隊協作,從十年周期的深耕到學術共同體的構建,這種“最笨拙卻最便捷”的路徑,恰是對“業精于勤”的當代詮釋。當韓愈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黃仕忠則以實際行動破解這一困局:他像匠人打磨榫卯般培育后學,通過“根據地”理論指導學生建立學術坐標,將中山大學的研討課傳統升華為跨越地域的學術網絡。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經驗復制,而是如波多野太郎推動中日交流、曾永義架設兩岸橋梁般,將學術轉化為文明對話的媒介。在這個意義上,《進學記》已超越個人回憶錄的范疇,成為觀察中國學術現代轉型的棱鏡——它既映照出前輩學人在動蕩年代守護文化星火的堅韌,也折射出當代學者在全球化語境中重建學術主體性的努力。當數字洪流沖擊著知識的深度與溫度,黃仕忠們以“笨功夫”筑起的學術堤壩,或許正是抵御異化的最后堡壘。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性欧洲精品videos|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国外AV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18 | 2048亚洲精品国产| 99热在线精品免费播放6| 99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hd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99精品视频观看|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精品99久久aaa一级毛片|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麻豆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久久九九青青国产精品|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成人综合久久精品色婷婷| 日韩A∨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少妇30P| 99j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精品va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国产亚州精品女人久久久久久|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入口|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 CAOPORM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99re|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香蕉v区|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拍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