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2025科幻春晚收官!十年探索,全球作家共寫中國年
    來源:不存在(微信公眾號) | 船長  2025年02月21日09:06

    農歷乙巳蛇年,我們度過了第一個“非遺春節”,節前全球網友在小紅書跨語言交流,為這個春節帶來了不尋常的感受:當Chinese New Year作為人類文化遺產首次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向世界展示,當我們嘗試用外部視野重新看待這一古老習俗,科幻春晚,這個邀請全球科幻創作者都來書寫春節的“大型線上寫文活動”,已經走完了第10年。

    為什么用文字過年?這個想法看起來很瘋狂。很多人吃年夜飯過年,看晚會過年,看電影過年,跟朋友聚會過年,但在文字之間,過年的味道可以更濃,再加入科幻這樣一味擴展人類情緒的佐料,春節情緒就可以被放到最大。

    世界上還有什么節日比春節更盛大?地球上十幾億人都要張燈結彩,穿上紅色,互道發財,祈求身體健康,把新的愿望一口氣說完,吃特殊的難以消化的食物,并且必須在這個時刻見到家人和朋友,向對方表達強烈的情感。這是件宇宙中都頂級稀罕的事,所以要用科幻去表達。

    科幻春晚的第10年沒有使用傳統意象,比如龍、車站、故鄉、團聚等等作為主題,而是采用了更有“元敘事”意味的“去往新世界”。

    “年”是辭舊迎新,“讀科幻過年”的方式對于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節日來說還是新生兒。今年,來自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的12位科幻作者以“去往新世界”為主題創作了小說,2位設計師帶來了10周年主視覺和節目單、壁紙、紅包封面等延展物料,50多位嘉賓和朋友共同錄制了“10周年特別紀念視頻”,分享自己與科幻春晚的10年回憶,還有一只貓詩人宇宙毛巾送上彩蛋,用詩歌陪科幻迷開啟新的一年。

    不只春節,整個人類也站在轉折點上。技術的涌現和迭代,溝通的斷裂或重建,都在勢不可擋地將我們拉進一個未知的新世界。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的羅小茗評論道:“‘新世界里有什么’對每個人都變得異常重要”,因而“認真地辨別描繪那一個可能的新世界,獲得自己對于它的提問和看法,形成據此擁抱或拒斥的動力,也就構成了被推搡著進入新世界的普通人,想要在這個世界里獲得主動性的第一步”,而“科幻春晚則把這個重大問題拉回到眼前,讓那個充滿了問號/危機的新世界重新向所有人敞開。” 

    那么新世界里有什么?

    新的創造,新的共鳴,新的聚合,當然也有新的邊界、挑戰和冒險。

    去新世界,或“傳送門”,是人類幻想文藝作品的經典概念。星門、蟲洞、結界、兔子洞、黃磚路、魔衣櫥、任意門、九又四分之三站臺、連著時光隧道的抽屜、通往宇宙的藍色警亭、把人拉進數字世界的電話鈴......從桃花源和伊甸園伊始,創作者們想象“傳送門”已經有上千年,怎么把去新世界的故事寫得新鮮?

    今年許多人過年回家給爸媽斷舍離,許多人不做年夜飯改帶全家人旅游,也有人自己在出租屋輕松過年。新年可以是扔掉執念,去掉負擔,自我更新。去新世界也可以是一種“斷舍離”,比如擺脫一個執念,形成一個想法,找到心的另一處歸宿。楊平寫到了孩子與不辭而別的母親和解,江波的故事里外星研究員理解了自己的考察對象“地球”——這個它不情愿到來的銀河鄉野之處原來藏有宇宙文明的根系。江艾讓打工人放下心結,從快速發展的天空城市回到地面,追趕錯過的時光。比起物理空間的移動,這幾個作品中新世界作為載體,承載著精神和思想的變化。

    新世界不一定總是理想鄉,也可能是離開伊甸園,走出搖籃,獨自承擔責任與風險。談雀的新世界故事是一曲挽歌,實驗動物意外獲得人的智慧,對自我身份和生命尊嚴有了清醒認知,如同科幻名篇《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里主角從低智變為天才又退化,局外人偶然進入原本不屬于自己的“新世界”,發出何去何從的吶喊。晝溫的新世界是一顆飽含身份認同危機的游子之心,向往大恒星的先進生活卻無法融入,逃離地球又想回去,令讀者@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感同身受:“不管說多少遍不想留在小城里,本質還是戀家的人”;同時,故事里“新世界”也是指涉了先進對落后的隔離,人為制造語言、思維的鴻溝,使舊世界失去與之對話的橋梁。面對這種“壁壘”,最后主人公許下想要親手修復斷橋,重建連接的愿望。

    薩曼莎·莫里認為,去新世界不都是前進,也可能意味著逃避。她筆下的科學家離開愛人走進了量子傳送門,一去不返,故事里這樣寫道:“不是離開你、離開地球,離開她曾了解或關心的一切,而是向前,向著未知,向著那些未解的謎團。”

    去新世界不只有關目的地,更在于去的過程。德里克·昆什肯和藤井太洋都詳細描寫了關于“去程”的抉擇和辯論。藤井太洋的世代飛船上,上一代選擇借助AI為下一代鋪路,為孩子們建造充滿人性的未來世界。昆什肯的太陽系法庭上,理念迥異的幾支人類后裔展開激辯:順應自然規律,以及冒著風險逆轉時間去移民,哪一種才是更大的責任?

    科幻春晚不只有合家歡故事,春節里打動人的也可以是幽默、諷刺或感傷。李夏的小說融匯古今、渾身是梗,講電磁波夫妻伏羲女媧遭遇婚姻危機,授意古代科學家張衡造出電磁波發射陣列,順利將兩口子送去太空旅游。她表示自己非常喜歡脫口秀,“所以使用了大量脫口秀技巧,比如說預期違背,call back,結尾也會上價值,在評論區會看到有些讀者朋友的閱讀體驗是笑中帶淚、欲哭無淚、哭笑不得、啼笑皆非。”韓松的“面條科幻”描寫了面條、米飯、餃子、包谷等食物群“食”逐鹿,因理念不合而引發星際爭端,羅小茗評論:是餐桌上的風波,也是現實世界中的“新聞”和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今天一些人過年回家,一些人過年離家,“家”的意義不同以往,因此春節聚焦的重要關系可以是伴侶、朋友、師生,不局限于親情和鄉情。程婧波的神話新編寫的是創造者(女媧)對造物(人類)的大愛,蘇莞雯筆下的春節,處在人生困境的老師與缺乏家庭關愛的學生們彼此治愈,相互溫暖。

    未來局合伙人、影視VP鄧韻認為,這十年有很多優秀的作者作品提供了新鮮的生命體驗,比如在太空船上也要帶著折耳根,“是因為科幻春晚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舞臺,大家會在這個時間點上突然DNA蘇醒,可能你不在科幻春晚就不會這樣寫東西,或者不會運用這些(元素)。”云南人在太空涮折耳根離譜但合理,這種鮮活感根植于作者們對中國人,或者說人類人情味和生命力的細膩觀察,也根植于技術快速浸入的現實。“當科幻春晚出現的時候,你就會有一種生命經驗特別被喚醒的感覺。這是科幻春晚給我最重要的感受,每年都能夠這樣開啟我的新年,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一件事情。”鄧韻說。

    這10年,借由科幻春晚,科幻愛好者、從業者、創作者和讀者形成了新的聚合。很長一段時間里,科幻迷總是覺得孤獨,科幻雜志隨著紙媒衰落了,論壇這個形態落伍了,新媒體造成的分散無法避免,但這個“跨年故事會”讓大家重新走到一起。這兩年新鮮勁兒少了,留下的陪伴,評論區多了許多眼熟的ID,大家自覺地聚集,默默地看,像打開電視看一臺不用刻意吆喝、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晚會。

    作家們也搭建了新的交流平臺。他們放棄休息,在春節創作、較勁、磨練技巧已經成為習慣。作者慕明說,“我們應該是最后一代受紙質傳統出版物影響,塑造觀念和審美的寫作者。但是我們也是第一代成長于互聯網中,可以深度利用自媒體乃至AI這些新技術進行合作的寫作者。所以在這樣一個承前啟后的節點,我們為什么寫,寫什么,以及怎么寫,對于我們來說,至少對于我個人來講都是很新的挑戰。”

    昆什肯的《藉由時間機器進化的六個案例》用短短幾千字濃縮了6個不同的故事,將演化論、時間穿越巧妙結合在一起,譯者何銳感嘆“是篇炫技式的科幻。”韓松每個大年三十都在趕稿,“我來不及寫了,這回是真的”,結果去年一下交了兩篇,今年還借助AI創作了AI不能理解的面條科幻。他坦言這些年“唯一保持的就是每年給科幻春晚寫一個作品”,“希望今后有人,有外星人,有生命的每一個地方,在太空世界,虛擬世界,平行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看到科幻春晚。”

    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每年都堅持用翻譯軟件讀完每一篇小說,去年,他出版的個人短篇集收錄了4篇科幻春晚小說,集子的同名作品是《仿佛候鳥》,“這篇小說是我想象著大家春節返鄉的場景創作的,感覺就像是為了讓人們回家過年才鋪了那么多路,修了那么多鐵道,如果真是這樣,宇宙飛船也會為了返鄉而進行整備吧。”韓國作家金寶英的小說創作于母親逝世期間,她回憶道:“2018年,我憑借短篇小說《年來的那一日》參加了科幻春晚,至今我仍愉快地回憶著大家對這部作品的喜愛......我還記得在母親離開的那天,我在醫院完成并提交了那篇小說。轉眼間已經過去7年了。我在小說里表達了這樣一種想法:我們之所以哀悼逝去的人,是因為在他們生前,我們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愛。而現在,我有了心愛的戀人,正沉浸在愛情之中。希望在我們有生之年,能夠去愛更多的人。”

    在科幻春晚,劉慈欣于《三體》獲獎后創作了首個短篇,幻想作家楚惜刀第一次嘗試科幻故事,劉宇昆時隔許久再次創作短篇并承認“寫得很過癮”,還有更多海外作家第一次寫春節,既努力試著理解中國人過年的感受,又把自己對人類和未來的想象融入進去。讀者科幻光年覺得,“科幻春晚的厲害之處就在于這些一流的作家每一年都在做命題作文......實在是太卷了。”

    就這樣,一些許久不寫的作者重新拿起筆來,更多的粉絲與愛好者進入了這個領域,比如工程師、建筑師、職業游戲選手、主流暢銷作家、舞臺藝術創作者、基金經理。新人和著作等身、星云雨果等世界大獎拿到手軟的資深作者同題競技,他們帶來的新鮮想法沖擊了行業,給成熟的作者們帶來新的靈感,也讓這個圈子不斷向外打開。

    作者-作者、作者-讀者互動的新循環又開始了,屢次參加春晚的老面孔有固定粉絲,新作者很多自帶新讀者,大家帶著競技味道進來,接受觀眾的審視,重新洗牌,每一個人都能感到:在這個時代,成為一名科幻迷,意味著有很多人和你一起分享、討論。

    2024年春節申遺成功,而科幻春晚請全世界都來寫春節已經堅持了10年。20余位海外作者中,一半的人參加過兩屆以上,最久的已經寫了5年。這些小說以英語、日語翻譯后被收錄于《克拉克世界》《阿西莫夫》《光速》《SF雜志》等頂尖科幻雜志,積累了國際認可,并收獲獎項和海外讀者好評。中國科普研究所的姚利芬認為,科幻春晚“為全球科幻作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平臺,亦在深刻推動中國文化在全球語境中的多維拓展與深化。”

    10年間,10國63位科幻作家圍繞中國春節創作了145篇小說,在中文互聯網累計收獲閱讀量近5億。從去年開始,人民文娛作為科幻春晚的聯合主辦,與讀者們一同開啟狂歡,更有30多家媒體報道并轉載了科幻春晚的作品,包括人民文娛、China Daily(中國日報)、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科技日報、環球人物、中國網、外國文藝、科普時報、文學報、文藝報、北京科技報等。韓松認為,“它是一個獨特的創造,真正的中華科幻品牌,把本土的文化傳統與西方來的東西融合,催生了獨特而奇異的想象,產生了大量經典而神奇的作品,在世界科幻史上也別無替代。”

    用十年堅持做一件事很難,十年前我們希望它可以成為科幻迷自己的新年俗,也許做到了一點兒,也許要真正成為年俗,路還很長。下一個十年不會重復這十年,將是科幻春晚要去往的新邊界。

    是否選擇去往新世界、以什么樣的姿態面對新世界不只是小說題目,更是當代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在這個時刻,科幻作為變化的文學、關于人的文學、一種“現代神話”和“一種關于可能性、關于世界的真正的哲學思考”,要一直沖在前面,更敏銳地書寫變化,描繪人類面對變化的選擇和姿態。

    新世界之門已經開啟,下個十年,我們也要一起過春節!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牛牛|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二区| 九九99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成人三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精品|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直播 | 国产精品ⅴ无码大片在线看| 热99re久久国超精品首页|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999|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a播放|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视频无圣光一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99|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熟妇无码乱子成人精品|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不卡在线| 精品国产线拍大陆久久尤物|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小网站| 3D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超碰12396|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97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videossex另类|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