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文學》2025年第2期|王小忠:車巴河紀事(二篇)
那年我在河岸邊
1
吃餃子不要錢。都是熟人,要錢顯得小氣。碗很大,根本吃不完,我只好倒過筷子,一一夾給鄰桌。大家都不要,都說吃不完。進退兩難,我顯得極尷尬,只好豁出去,將那么多餃子硬是吃完了。
這是幾年前的夏天,我和旺秀道智去車巴河深處的牧場時遇到的事兒。答應了要將幾戶人家的羊肚菌和蕨菜全收回來,我知道這根本算不上幫忙,但話說出去了,就要履行。再說了,身居河岸邊,回鄉之時帶點土特產給親戚朋友,何嘗不是做人的本分。
去牧場要路過好幾個村子,中午時分,我和旺秀道智到了郭卓溝。溝口有人支了帳房,準備了各種吃食。吃餃子的人最多,不知道是過路人,還是附近牧場的。大家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氣氛融洽。我相信草地上每個小的帳房都是一個溫暖的家,只是心里多了莫名的擔憂——因為不要錢,能堅持幾天呢?我一度以為是那家人為還愿而放施舍。路上我問過旺秀道智,他否定了我的猜測,說施舍不會設在那種地方。他還說,如果真想開飯館,他一定會賠死的。一個月后,旺秀道智告訴我說,那頂小帳房成了一處旅游點,雖然還有其他帳房,但生意就那一家最好。
是的,當某一天你的付出變成資本時,就很少有人談論你過去的那些想法與做法了。可想法與做法很容易成為經驗,也會成為陷阱。我和旺秀道智再次說起幾年前吃餃子的事情來,旺秀道智就有點羨慕,他說當初還笑話人家,到頭來自己落后了不知道有多少。溝口有許多類似的風景宜人的草地,但大家都直奔那頂小帳房。當然了,昔日的小帳房早就變成了初具規模的大酒店形狀來。
支高招的人一直沒有露面,也不曾有半點兒消息。也許原本就是人家的施舍,也許是營業手段、拉客模式。無論怎么說,那家人已經走出了一條新的生活道路,而我依然想象著明天的美好與幸福。
幾年前,我初到車巴河時河岸邊的柳樹正從鵝黃變成嫩綠,風不再那么粗糲,它們調戲著柳條,讓它擺弄著風情萬種的細柔的腰身。我經常要去河邊驅散孤寂,釋放無聊。河水泛著綠意,臥在河底的石頭附著一層青苔,那些像牛毛一樣纖細的綠絨隨水飄動,石頭也似乎有了生命。萬物崢嶸呀,那樣美好的日子里,我認識了旺秀道智,也盤算著如何大干一場,然后衣錦還鄉。
旺秀道智真是舍命陪君子。可許多事情里,我都不像是君子了,而旺秀道智一直沒有拋棄我,從最初的引路,到最后成了真朋友。為完成既定的任務,必須盡快投入工作,我又不得不“利用”旺秀道智。
2
旺秀道智陪我去村里時,季節剛過立夏,青稞苗已有三寸了,大豆苗也鉆出了地面,油菜和洋芋都探出了頭角,就連十分金貴的羊肚菌都迫不及待,從大地深處冒出了它小雨傘一樣的腦袋。這樣美好的日子里,我進村入戶,卻成徒勞,和群眾見不上面,只能枕著各種表冊,躺在草地上看白云蒼狗,任意東西。
黃昏時分,牛羊入圈了,天邊涌起幾團烏云,空氣立馬就潮濕起來了。車巴溝山大林深,只要見到烏云,便要做好避雨的準備。果然雨下來了,雷鳴閃電不斷叫囂,河水頃刻間變得渾濁不堪。還好,我們要去的那家大門很深,坐在門檻上就像坐在屋檐下一樣。大雨之后,天很快就黑了,焦急萬分,可必須等待主人歸來。
旦知刀知他們終于來了,裹著一身泥水,昏黃的門口路燈下,根本看不出他們有著怎樣的疲憊。見我和旺秀道智坐在門檻上,旦知刀知連聲說著不好意思的客套話。這哪能怪罪于他們呢?從早晨到下午天氣一直是晴空萬里,誰曾想到黃昏之后突然下雨。何況農忙時節,誰有閑心坐等你的到來呀。
家有七口人,兒子和兒媳婦都在牧場,女兒周毛草上大學,兩個孫子都上寄宿制小學,2013年納入貧困戶,2018年脫貧……旦知刀知是明白人,他知道我來過好幾次,因而對相關的政策和有關數據都牢記于心了。沒等我們開口,他就滔滔不絕說起來。他對政策的熟悉程度絕不亞于我,每次去他家,他就像履行一項神圣的職責一般。我好幾次想打斷他的話,卻又不忍心插嘴。
旦知刀知見我露出驚訝的神色,停下來對我說,哪兒不對了嗎?
我說,沒有呀,都非常準確。
旦知刀知說,丫頭一閑就給我說這些,我們家脫貧了,就再不能給你們添麻煩,也不能拉村子的后腿。
旁邊添火做飯的他的女兒周毛草說,阿爸不識字,但記性好,說一遍就能記住百分之七八十。
家里有讀書人就是不一樣。我說,周毛草在哪個學校上學呢?
旦知刀知接過來說,具體我也不知道,反正在合作。
周毛草說,在甘肅民院上學,三年級了。
我笑著說,和我上的同一個學校,算是小師妹了,不過那時候不叫民院。
叫合作師專對吧?周毛草說。
對對對,就是合作師專,旦知刀知立刻接過話題,說,合作師專名氣大得很,全村沒有人不知道的。
我和周毛草聊起學校的事兒,旦知刀知就插不上話了,他顯得很著急,一邊喊周毛草取酥油和糌粑,一邊又讓她取酸奶。
謙虛退讓人家會看不起你的,早些年牧區人家選女婿差不多就這樣,要一口氣吃完一條羊腿,才算過關。因而我毫不客氣,幾下就填飽了肚子。
和旦知刀知的交流十分愉快,似乎也不存在語言上的障礙。他說著牧場上的牛羊,也說起養殖的收入,最后落到孩子的上學上。旦知刀知的確是個明白人,在孩子上學的問題上一點都不馬虎,甚至說出了有文化才算真正脫貧的硬道理來。
貢巴寺維修轉經房,全村人差不多都去義務勞動。旦知刀知說,老人們要早晚轉經,都是給自己修善,多干點活算是好事情。
我避開了他關于義務勞動的話題,說,今年種的莊稼多嗎?
旦知刀知說,今年種得多,青稞、大豆、油菜、洋芋都種了,就是想多增加點收入。不過護林員工資、合作社入股分紅、學生寄宿補助等所有惠農政策都享受了,再不脫貧就說不過去了。
我說,這個你放心,脫貧不脫政策的,平常有啥困難了就到村委會小二樓來找我。
說起困難,旦知刀知欲言又止,但最終還是說了出來。
旦知刀知說,那我就說實話了。
我說,你說吧,能解決的我們盡量解決。
能不能把野豬趕走?旦知刀知說。
趕走野豬?我有點不解,也沒有那個本事呀。
旦知刀知說,大豆、洋芋已經出來了,野豬壞得很,它們不但吃苗子,而且連根都刨出來給吃了。
解決野豬吃苗的問題,的確是有困難的。去年就有群眾反映,說馬鹿經常吃青稞苗,問題匯報過了,不是沒有結果,而是壓根不能徹底去解決。車巴溝屬環境保護核心區,這些野生動物誰都不敢動。原想沿山拉一道鐵絲圍欄,擋住它們進入田地的去路,但不行,它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要來河邊喝水,拉了圍欄,就等于斷了它們的水源,何況野豬走路不抬頭,倘若碰到圍欄,它會更加發瘋般地破壞農田的。
旦知刀知看到我的為難,又說,能不能想個辦法,既不傷害它,也甭讓它到地里來。
我給旦知刀知的回答和給其他村里人的回答一樣,而他給我的建議也和其他村里人的建議一樣。我只好答應著,說了一堆匯報、努力解決之類的話。實際上,關于沿山拉鐵絲圍欄一事,早就被否定了的。
走出旦知刀知家大門時,天已經很晚了。天空分成了兩半,一半透亮,一半幽黑,而幽黑的那一半星星反而賊亮。我和旺秀道智步行著一直到河底,旦知刀知家的燈還亮著。突然間我討厭起自己來,為什么總要答應人家自己根本辦不到的事情呢?這不是給予他們希望的同時,又將他們推入深井之中了嗎?
天色越來越黑,河流的聲音分外清晰。鳥兒們都歸巢了,偶爾有不知名的動物從路邊倉皇鉆進密林,枝條相互碰撞,發出驚人的沙啦聲響。我深吸了一口氣,試圖平復內心的愧疚和自責。旺秀道智似乎察覺到了我的情緒,他原想拍拍我的肩膀,未曾想一拍就拍到我的頭上來了。他沒有自責,反而發出怪異的嘿嘿聲。他的笑聲有點恐怖,令人不適。我更加生氣了。
走到大路交界處時,旺秀道智對我說,每個人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重要的是盡力而為,別像女人家一樣,一遇到事情,不是抱怨就是自責,能起啥作用?野豬吃莊稼的事情多少年了,誰也解決不了。
我們繼續沿著河岸前行,腳步在泥濘路面上發出沉悶的回響。踏上大路時,夜風突然凌厲起來,我忍不住打了個寒戰,也無意中看見河面上泛起的層層微波,是高處護林站的射光掃射到河面上來了。就那么一瞬,莫名的憂傷又填滿了我的身心。我知道心中難以釋懷的不是眼前的難題,而是將失望說成了希望,將毀滅說成了再生。曾經以為善意的謊言能給予他人暫時的安慰,未曾想一切反而成了自己心頭的負擔。虛偽終究要將我推入深淵而萬劫不復。
你知道嗎?旺秀道智忽然打破了沉默,有時候,我們無法實現別人的期望,并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作為,而是有些事情本身就超出了我們的能力范圍。我們能做的,就是誠實地面對。
我停下腳步,望著對面的柏木林,又看了看花白的天空,對旺秀道智說,改天再走一趟吧。
旺秀道智說,等天氣好了,去趟扎什次旦家吧。
3
之后的好長一段時間里,旺秀道智再也沒有來找我。不知不覺到了六月,漫天飛舞的柳絮像剪碎的棉花,毫無目的地飄來飄去。飄到領口,鉆到脖子里,癢出一片紅疹子來。飄到頭上,和頭發死纏在一起,梳子都卡壞了好幾把。然而大多數卻飄落在墻根處,被雨敲打,最后融入大地,不見了身影。
……就這樣等待天黑,盡管我知道接下來就是冬季。
可依舊找不到美麗的詞語,來表達此時的惶恐。
飄飛的柳絮再次讓我感到不安。
可為什么不敢承認自己似柳絮一樣的命運?
如果是現在,我肯定寫不出這樣的句子來,因為少年的心懷總是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感嘆和無奈。而此時,我獨自坐在小二樓上,同樣寫了許多打算,也記錄了在車巴河邊的想法。不同的是那種激情與無奈早已淪為麻木了,我再也不會因為柳絮的飄落而暗自傷懷。然而當我面對一切自然的新生與頹敗時,內心的那種起伏和變化依然沒有徹底消退。總希望讓一切回歸自然,在蕪雜的世界里,接受和承擔光明與黑暗、溫暖與寒冷。這樣的日子里,我必須克制住急躁和不安,于是我再次在車巴河邊漫無目的地行走。看一只鳥雀從山林直飛而來,又貼著水面斜飛而過;看一只螞蟻忙碌搬運糧食,又被一場大雨帶入河流;聽一樹葉片的婆娑與呢喃,也聽一山萬物集體歌唱……
4
高原的天氣變化很快,一片云里就藏著一場雨。下雨的時候天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陰沉沉、灰蒙蒙,抑或黑如鍋底之類,反而是一片一片的透亮。車巴溝四處全是森林,河流在兩岸稠密的灌木叢中委蛇而行,一直到扎古錄小鎮,才匯入洮河。下雨的時候,車巴河并不張狂,它和往日一樣,然而當雨停了之后,才會狂放起來。幾日暴雨,唯一能去柏木林的那座小橋卻被河水沖斷了。在河邊徜徉,聽流水淙淙,卻不能像往日那樣自由出入柏木林。聽不到灰喜鵲的鳴叫,也看不見紅樺新生的葉片,這個時候,我就等待著山頭起霧。霧也不同于草原,霧是綿密的、奔跑的,當它們跑到山頂的時候,我就知道天要放晴了。
必須去趟扎咋村了,這天上午,我專門去山頂的青稞地里找旺秀道智。一切像是換了面容,也是因為幾日陰雨,忽略了萬物在悄然間的變化。青稞苗已經有一尺高了,洋芋秧子也已蓋住了地皮,油菜都差不多開花了,只是蜜蜂還沒有來,或許它們正在路上,等太陽明亮起來的時候,你自然會聽到它們的嗡嗡四起之聲。
旺秀道智好像知道我要來找他,還沒到山頂,我們就相遇了。從半山腰到河邊,我們都沒說話,只是默默地走著。過了林場木材檢查站,左拐,踏上一座橋,前行五公里就到了。扎咋村的情況和車巴河沿岸的其他村子一樣,都是典型的農牧結合地。
過了加錄塔村,路就變窄了,一邊是匆忙奔跑的車巴河,一邊是長長的青稞架。距離青稞架不遠處就是大山。青稞架與大山之間沒有草地,全是農田。其實這里并不適合種莊稼,因為坡度大,濕度也很大,而且靠林太近。跑扎咋村的次數已經很多了,相比而言,扎咋村的未脫貧戶只有一戶。從單一的工作情況來說,不應該這么復雜,然而問題恰恰就是因為只有一戶未脫貧戶,反而復雜了。
扎什次旦家住房已完成“七改”,又因新建住房投入資金較多,沒有裝修,達不到入住條件,究其原因只有一點,沒有木材。雖然住在林區,但不能動砍木材的絲毫念頭,這一點也是我們每到一戶必須強調和宣傳的。令人放心的是他們動森林的念頭的確也沒有出現過,不但如此,而且還相互監視著。
人居條件達不到標準怎么行呢?問題必須按時解決。有人對此也是關心之至,最后聯系到進口的速成木材,先把房子裝修起來。隨時有人來視察,可他家里總是沒人,于是這項工作就徹底落到我頭上來了。
扎什次旦老了,可是他閑不住。我也是瞅準時間才去的,有時候趕上晚飯,有時候恰好他們剛要出門。速成的木料很平展、很光潔,相比本地柏木而言,就是酥軟了。速成木料拉來后,他們就請來木匠,木匠一開工,大家都放心了。于是我對此項工作也有所懈怠,加上連日陰雨,也就沒有去扎什次旦家。
電話又來了,說無論如何都要去看,堅決不能糊弄人,一定要將裝修的具體情況做出詳細說明,還要拍成照片。木匠都來了,還怕不裝修嗎?我是這么想的。想歸想,不跑幾趟是說不過去的。
我和旺秀道智上午十點半就到扎什次旦家門前了,家里依然沒有人,大門上掛著一把明亮的鎖子。沿村子走了一圈,整個村子都似乎沒有人。立夏了,誰能安安穩穩坐在家里呢。快走出村口的時候,遇到一位老阿姨,打聽之后才知道扎什次旦和他老婆去地里了。老阿姨的語言里夾雜著僅有的幾個漢字,表達起來顯得很吃力,不過她的手一直指著河邊靠山的那片地。旺秀道智笑而不語,我生氣地瞪了他一眼。
河邊靠山的那片地全部種了青稞,青稞苗差不多到膝蓋處了。一片一片找過來,在通往加錄塔村和龍多村拐彎的地方我們終于找到了扎什次旦。老人見我們直接到地里來找,也顯得十分吃驚。然而我并沒有說明來意,老人放下噴霧器,坐在地邊的一處灌木陰涼下和我聊天。扎什次旦的老婆年紀也不小了,她取過噴霧器去河邊舀水,之后剪開農藥袋子,配好農藥,背起噴霧器去了青稞地。
扎什次旦沒有掩飾,也是因為我跑得多,都非常熟悉了。他說起這片地,說起種莊稼,就有點激動。
扎什次旦說,這么陡的地,不種不行呀。山腰處有地,十分平整,但卻不能耕種了。
我說,是呀,可是為什么呢?
你來的時間不長,不太了解情況。扎什次旦說,馬鹿、梅花鹿、野豬太多了,撒上種子,你也別指望有收成,青稞出苗的時候就被它們吃光了。
我聽到這里,忍不住看了看旺秀道智。就在前不久,旦知刀知也提起了這個問題。旺秀道智表現出一副挑釁的姿勢,似乎專門看我的笑話,或者等待我的處理方式。一切要真誠地面對,我永遠記住旺秀道智那夜說的話。可我依然言不由衷地說,想辦法吧。又說,如果拉鐵絲圍欄能暫時擋住野豬,可也無法阻攔鹿呀,就算拉圍欄,也不能拉到十丈八丈高的。
只能種到村子跟前。扎什次旦說,可是這幾年村子跟前也不太保險了。
我怎么沒看見呢?我說。
扎什次旦說,你沒有去山里,自然碰不著。
不能種其他的嗎?我小心地問。
大豆是收入最好的。扎什次旦說,可是大豆需要更多的青稞架。
滿路都是青稞架。我笑著說。
扎什次旦說,前年大豆的價格非常好,于是去年大家都種了大豆。大豆產量好,價錢也好。可是到秋天收割后,青稞架就不夠了。大豆收割后要立馬上架,如果不及時上架,放在地里要么就爛了,要么就讓野豬吃完了。
那怎么不多做些青稞架呢?放在自己家門口也可以呀。我說。
你不知道,做青稞架是需要椽子的。扎什次旦說,現在誰敢進林砍椽子呢?再說了村子里也有規定,不允許呀。沒有更多的青稞架,大豆就不能種太多,因而山彎處的地也就荒了。
要想堵住野生動物,是不可能的,在青稞架上動些腦筋還是有很大余地的。于是我又問扎什次旦,村里人對增加青稞架的事情有沒有啥想法呢?
扎什次旦說,有,大家都商議過,就是需要很多錢。聽說其他地方都那么做了,方便適用。
啥辦法呢?我問扎什次旦。
就是用鋼管搭架。扎什次旦說,鋼管搭架結實,不像椽子,風吹日曬,幾年時間就倒了。鋼管搭架只用卡子就好了,秋天掛大豆和青稞,完了再卸下來,統一放到某處,還不占地方,但就是需要很多錢。
用鋼管架替代木頭椽子的青稞架,這個想法太高明了。我對扎什次旦說,既然有這樣的想法,就必然有相應的辦法,我趕緊去匯報,這個事情一定會辦成的。
扎什次旦說,辦成就太好了,明年就可以多種些大豆,畢竟大豆的產量高,價錢好。
電話又來了。我說,我們正在了解情況呢。
如果不是這個電話,我差點都忘記了正事兒。
我問扎什次旦,家里裝修好了嗎?
好了,早就好了。扎什次旦說,我們都搬到裝修好的廂房里住了。
有具體困難了你就反映。我說,我們會想辦法解決的。
扎什次旦說,還有啥困難呢?房子都給裝修好了。如果說到困難,就把鹿和野豬趕走吧,這是全村人的困難。
我站到山頭給你們看守莊稼吧。我笑著說。
扎什次旦也哈哈大笑,說,你站在山頭不起作用,你太瘦了。
大家都笑了起來,似乎早忘記了真正要做的事情,然而電話那頭還等著我們的匯報。
房子裝好了,都入住了。我說,我們和老人聊天,聊到了新的困難,亟待解決。
掛了電話之后,我們繼續聊天,聊溝里的公路維護問題,也聊到巷道里的水路問題。水路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因為家家的屋頂都做了彩鋼,冬天下幾場大雪,巷道里全是水,早晚結冰,老人小孩不敢出門,早晚會出事情的。
電話那頭不消停呀,他們要求將裝修好的照片傳過去,我就此將我們坐在灌木陰涼下的照片發了過去。一會兒,我收到信息,說,這哪是干工作,這不是搭訕嗎?趕緊寫具體的房屋裝修情況說明過來。我沒有理睬,依然和扎什次旦聊天,聊到火熱處,感覺幫扶計劃也越來越寬了。
那天晚上,我寫了很長的一份情況說明,只是沒有提到扎什次旦家的房屋裝修。人居條件是需要不斷地努力改善的,不是靠情況說明來完善的,接下來最大的事情就是鋼管架替代青稞架的事情。我想,過不了多久,村委會小二樓門前就會有一輛接一輛的大車經過,他們拉著鋼管去了各個村里。我還想,如果將這一切都歸于搭訕的話,我多么希望這樣的搭訕不要停下來。因為這樣的搭訕,防不住就會搭出一條光明大道來。
5
幾年后的今天,我再次來到了車巴河邊。旺秀道智還是那個樣子,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樣里隱藏著對生活的無限熱愛。洛克之路旅游線開通了,曾經的泥濘路也變成了柏油大路,車輛來回穿梭,暢通無阻。沿線許多村子都忙著興辦民宿,籌劃新的致富路子。但我沒有忘記最后脫貧的扎什次旦家,也沒有忘記早就脫貧了的旦知刀知家。都脫貧好幾年了,然而防返貧工作不能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目前的首要工作。我再次步入村子,心里有著說不出的高興,同時也帶著說不出的擔憂。
扎咋村、龍多村,包括加錄塔村,沿途的青稞架已經很少了。當年虎視眈眈雄心壯志,鐵絲圍欄和鋼管架并沒有變成現實。我曾以為自己能夠掌控一切,卻沒想到最終被自己的虛偽所束縛。我也不再為過去的那些虛偽甚至虛假的匯報而自責了,因為村子里都不種青稞和大豆了,漫山遍野全是藥材。
扎什次旦家的房子寬敞明亮,似乎又重新裝修了一次,院子里還停著一輛小車。扎什次旦很熱情,他臉上溢滿了笑容,剛一見面就說,你不用站到山頂去堵野豬和馬鹿了,村子里幾乎都種了藥材。又說,閑不住,就在家里專門扎黨參和當歸,收入比種莊稼翻了一番。
旺秀道智說,種藥材收入高,聽說種兩年后地就不行了。
扎什次旦說,到時候再說。
旺秀道智說,青稞還是要種點。
扎什次旦說,其他村子種,你又不是不知道,想吃糌粑可以去買,村里也有了加工廠。又說,無論種啥,都是要靠自己的雙手,靠雙手過上的日子才踏實。
我聽他如此說,也感到很不自在。
出了扎什次旦家,我和旺秀道智在村子里又轉了一圈,村子變化的確很大。然而,我隱約有些擔心,大家都拼命致富,放棄了種莊稼,種植藥材的可持續性保證在哪兒呢?像扎什次旦這樣的極有可能會返貧。
晚飯是在旦知刀知家吃的。旦知刀知家差不多如此,不過他種了藥材,也種了青稞和大豆,他的女兒已經工作了,但他也沒有閑著,趕逢季節,收購些羊肚菌和蕨菜。
旺秀道智似乎也有了心事,不言不語,我們就那樣沿河走著。車巴河在夜色中靜靜流淌。
星星點點的燈火開始在遠處的村落中閃爍。旺秀道智的腳步似乎更加沉重,我能感受到他內心那份不易察覺的波動。
你知道嗎?旺秀道智突然說,車巴溝里的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
我笑著對旺秀道智說,你的故事依然藏在無盡的夢想中。
旺秀道智也笑了起來,說,誰讓我交了你這么個朋友。
我說,和交朋友有啥關系呢!
旺秀道智說,時間久了,會相互傳染。
我大聲笑了起來,不過心中卻多了一份酸澀。人們在不同的環境和地域里,總是用自己的智慧延續著自己的故事,唯有我像個流浪者,在河岸邊始終找不到屬于自己的故事。
村里有了匠人
旺秀道智窮其智慧,終究還是沒有做出羊皮絡鞮鞋來。將草房拆了,開辦個工廠的想法卻依然沒有變。他父親已經說不動了,只能在輪椅上一邊叫罵,一邊痛心疾首地自責。當我再次去旺秀道智家看望他父親時,他已緘默其口,無論怎么說,都是一副決絕的姿態。我此次前去,不為旺秀道智一心要開羊皮加工廠的事兒,而是常規的防返貧調查。
旺秀道智比以前更忙了,院子里擺了好幾口大缸,羊皮和羊毛堆了一地。我不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樣的加工廠,但就眼前的情形來看,和舊時的皮匠家里一般無二。
我的老家在農區,老一輩兒一到寒冬就要穿皮褂子,因為皮不透風,還耐臟。皮褂子大多用羊皮縫制,當然狗皮的更好了,但狗皮縫的皮褂子年輕人不穿,據說狗皮皮褂子會拔干火氣。老年人就無所謂了,恰恰相反,他們更需要火氣的加持,方能度過高原奇寒的隆冬。縫制皮褂子比縫制衣服粗糙些,可是泡皮子、鞣皮子、裁皮子卻需要專業的匠人。一切和皮子有關,因而此行道的匠人就是皮匠了。所有工序離不開皮匠,皮匠索性就搶奪了裁縫的飯碗,裁縫一詞在裁縫眼中縮小了一截,而在皮匠心中又擴大了一圈。
我的母親在村里也算個小裁縫,當然僅限于對布料的縫補。父親常年在農區修房子、蓋經堂,偶爾會遇到有人用羊皮抵工錢。父親不會拒絕,羊皮如數帶到家里,搭在草房橫梁上。那時候父親忙,母親更忙。草房橫梁上的羊皮常常被遺忘,等收羊皮的人來了,母親才會從橫梁上搗下羊皮。日久天長,保存下來可以用的皮子已經沒有幾張了。導致橫梁上的羊皮不能使用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讓蟲子吃透了,二是因為濕羊皮沒有處理,連在皮板上的肉腐爛而連帶皮板也腐爛。收羊皮的人不肯還價,母親只好將羊皮放進河里,任其漂流。
有了那樣的經驗,后來的羊皮都是母親親自處理的。雖然沒有被蟲咬,也沒有腐爛,但皮板堅硬,既不能當褥子,也不能當被子,母親就將它們剪成方塊,要么縫在背簍上,要么釘在凳子上。總之,都是有去處的。然而家里的羊皮依然沒有減少,盡管如此,母親依舊認真地處理好每一張羊皮,然后綁在一起,吊在屋檐下。
有年伏天,村里有人請了皮匠,我們都奔赴而去一看究竟。皮匠也和普通人一樣,不過畢竟是匠人,總喜歡吆五喝六。母親也去看了,但她不僅僅是去看熱鬧的。從泡皮子開始,到鞣皮子,最后裁剪,母親隔三差五都去。第二年伏天來臨,母親將水缸搬到院子里,竟然自己泡起那些羊皮來。
泡皮子的那幾天母親沒有去地里,一大早起來就燒水,要燒一大鍋。等水燒開了,再把事前取好的疙瘩鹽放到開水里溶化。等鹽溶化好,開水變涼后,還要一桶一桶倒進綁在柱子上的大缸里。接下來還要把羊皮上粘連的蹄尾等都要割掉,皮子上干透的殘肉和脂肪都要一一剃凈,粘在皮上的泥沙、糞便、血液等臟物都要清洗掉,先用洗衣粉,再用豆面,這些環節一個都不能少。處理好一切后,要把皮子掛在透風處晾干,直到干透,才可以下缸。
母親像做祭祀一樣,不說話,她將手洗干凈,然后把粬子按比例倒進大缸里,最后才把皮子放進去。皮子放進去后,用一塊塑料布蒙住缸口,蓋上缸蓋,上面還要壓幾塊石頭。母親的記憶真好,她按照皮匠的操作一一去完成,她知道,如果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一缸皮子就廢了,泡出來的皮子就鞣不綿,縫出來的皮褂子穿在身上就像木頭板子,永遠不會順著身軀。
伏天的莊稼正在灌漿,因而母親有的是時間,從早到晚,她精心服侍那些泡在缸里的皮子。小塊的要先撈出來,換到另外的缸里,大塊的皮子要用石頭壓著,等二十幾天過后,才能徹底熟透。熟了的每張皮子都要從四角拉直掛在屋檐下,拉、揉、搓、鏟……皮子漸漸浮現出它的另一面來——毛色光亮如鏡,皮板柔軟似鍛。大皮子的毛長而順,齊齊的像無數把象牙木梳,這樣的皮板最適合做前襟;小皮子的毛短而彎曲,像算盤珠子,這樣的皮板最適合做袖口和領子。別人看不出門道,可母親早有安排。
母親嘗試著要縫羊皮褂子,我想方設法找來半截電線,剝掉外皮,將鋁絲拿給母親。事前我并不知道她要鋁絲有何用,母親將柔軟的羊皮鋪在炕上,然后用鋁絲使勁一劃,雪白的皮板上立刻出現了一道黑黑的線條。母親說皮匠用的就是鋁尺子,不但能量尺寸,還能畫線。母親做好了一件羊皮褂子,起初特好的,可是過了一個冬天,那羊皮褂子就不柔順了,穿在身上,皮板時不時會發出咔咔的堅硬聲響。這時候,母親才幡然醒悟,她說隔行如隔山呀,就差那么一點。后來母親再也沒有泡過皮子,父親帶來的羊皮都換成了鐵盆或針線。
母親說得對,隔行如隔山,旺秀道智拿啥開辦廠子呢?他父親從我進屋到出門,始終沒有說一句話。旺秀道智送我到門口,低聲說,我問過一個老皮匠,你不用擔心。又說,你不用過來,就算失敗了,我也不會變成返貧監測戶的。
我對旺秀道智說,你不會成為監測戶,但我擔心你會成敗家子。
旺秀道智拉著我,快步走出巷道,立馬就換了個人似的大嚷起來,啥叫敗家子?你到村里來就是為大家出謀劃策的,現在可好,你反而是見不得窮人吃白面。
旺秀道智的話語十分尖利,我的臉都有點兒發燙了。我說,你口口聲聲說要干適合自己干的事兒,可哪件是你適合干的?
旺秀道智毫不示弱,說,不干怎么會知道?再說了,大家幾乎不穿皮襖,就是因為沒人會泡皮子,沒人會縫皮襖。
我說,現在誰愿意浪費時間?買的不好嗎?
旺秀道智說,機器縫的穿上沒感情,沒感情的東西穿在身上也不溫暖。
話是沒錯,但我不能順著他的話,那樣他會得寸進尺。我說,你不講道理,你掙不到錢也是咎由自取,你阿爸罵你,不理你,也是你罪有應得。
旺秀道智見我著急了,反而哈哈大笑說,你就知道看人笑話,在你身上我看不到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難怪你接二連三來駐村。
我被他嗆得啞口無言,氣沖沖轉身走了。
七月中旬入伏,沒等我出門,旺秀道智就破門而入。進了房間,卻又顯得很不自在。我說,皮子都泡好了嗎?效果怎么樣?
旺秀道智面對我的質問,囁嚅著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
我又說,這次應該能當大老板了。
旺秀道智撓了撓頭,說,泡皮子也是門手藝活,但凡是手藝活,我們就應該繼承和發揚,你說對不對?
我再次被他嗆住了。沒有理他,我收拾東西,準備去郭卓村。他見我要走,便堵在門口,說,你能不能過去看一眼?就一眼,我覺得還是你的見識多。
我說,問你阿爸呀,他的見識比我多得多。
旺秀道智不說,但也不離開,我只好跟他走了一趟。
選擇頭伏第一天下缸,看來旺秀道智還是懂一點皮匠的活。還沒有走進他家大門,我就聞到了濃烈的粬子味。一排大缸的旁邊放著幾個盛滿水的搪瓷盆子,大大小小的皮張堆放在一起,整個院子里是一片蒼蠅的嗡嗡聲。我看了一番,沒敢吱聲,因為我聽見了他父親在里屋使勁咳嗽了幾聲。
走出旺秀道智家大門,我才對旺秀道智說,煮水,溶鹽,兌粬子,要一氣呵成,比例要合適,皮張要洗干凈,下到缸里要用石頭壓住,缸口要用油布蓋住,如此等等,我把母親泡皮子的經驗都告訴了他,盡管母親失敗了,可我知道的也就那么多。
旺秀道智聽得聚精會神,不時點頭。既已如此,我只能鼓勵他了。同時我還告誡他說,先泡一缸,萬一不行還能保住其余的皮子……
轉眼間十幾天過去了,因為忙于調查走訪而遺忘了旺秀道智泡在缸里的羊皮。這天中午,我在村委會小二樓門口遇見頭哇次力,他告訴我說,旺秀道智的羊皮泡好了,他整天在鞣皮子,還說讓村里人來幫忙,要開工資。
我趕忙去了旺秀道智家,推開大門,一股酸腐味迎面而來,然而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只見一張張小羊羔皮搭在架桿上,顏色雪白,毛色光亮,看起來非常暖和,摸一下柔軟如嬰兒的屁股。旺秀道智看著我吃驚的樣子,更是揚揚得意。幾張老羊皮四角拉直掛在屋檐下,拉、揉、搓、鏟……旺秀道智用盡全力,沒有泡熟的老羊皮也變得如此潔白而柔順。算算看,還沒到時間,我突然明白了,旺秀道智靠的就是蠻力。他的父親坐在輪椅上,面帶微笑,偶爾還會指點幾句。上陣還得父子兵,看來他們之間也和解了。旺秀道智算是上了道,他的父親還有啥不放心呢。
按理說,過了中伏,缸里的羊皮才能熟透。他父親對我說,傳統的皮匠泡皮子絕不會這么心急,熟透的羊皮只要一拉一鏟就柔軟了,而半生不熟的就需要下大力氣。
我笑著說,原來你才是行家。
旺秀道智的父親說,行家算不上,皮子鞣過不少。又說,為了趕時間,只好浪費皮子的邊角了。
我說,為啥要趕時間?
旺秀道智的父親說,一年只有三個伏天,錯過了就要等下一年。那么多皮子堆著,看著都讓人心急。
我又問,皮子鞣好了要干啥?
做皮襖。旺秀道智的父親說,買的皮襖好看,但沒有做的有價值。想當年,誰家還沒有幾身皮襖呢。現在年輕人很少穿,可是逢年過節還是不能缺一身皮襖,尤其是手工縫制的。
我說,皮匠在哪兒呢?
旺秀道智的父親笑呵呵地說,我就是皮匠。又說,皮匠早就消失了,不過我知道皮匠的剪裁和縫制,不會出啥大問題。
我又說,那你怎么還反對?
旺秀道智的父親想了一下,說,原以為皮匠手藝失傳了,皮襖也沒人穿了,但我的確讓旺秀道智的決心感動了。他說得對,人人都那么去想的話,傳統的手藝根本就不會留下來。我沒有想著讓他掙多少錢,手工做的無論如何都比不上機器做的,但還是想給村里留點東西。至少讓年輕人知道,皮子是怎么泡出來的,皮襖是怎么縫出來的。
旺秀道智的父親轉身又對著正在鏟皮子的旺秀道智說,道智,你知道嗎?祖先們穿著皮襖,抵御著嚴寒,可他們的勤勞和智慧都藏在一針一線里。每一塊皮子都經過精心挑選,經過洗、泡、揉、鏟,再經過剪裁、縫制,最后才能成為一件溫暖的皮襖。其中的每一個步驟,你都要用心去體驗,那是手藝人的心血,機器永遠無法替代。
旺秀道智點了點頭,笑著說,當個皮匠也特好的。
他的父親嚴肅地說,皮匠不是嘴皮子上的活,一個好皮匠會受到大家的愛戴,好手藝才會讓人記住一輩子。想當年我們村子里就出過一個很有名的皮匠,雖然她是個瞎眼的老奶奶,但手藝可是數一數二的。只要一聞皮板,就知道是公羊的還是母羊的;只要一摸,就能知道是老羊的還是小羊的;剪刀貼著鋁尺子,不會偏離分毫;她用雙手相互交換,摸索著縫制,針腳卻光滑平順,沒有一點疙瘩。
旺秀道智的父親講述著那位傳奇的老皮匠,眼中滿是對她的懷念與敬仰。那時候,村子里的人都會把最好的羊皮送到她手里,因為她不僅手藝高超,而且心地善良,從不會把不同皮板的皮子搭配在一起。她曾經說過,每一塊皮都有它的生命,都有它的使命,要把它們安放在各自最合適的位置上,它們才能盡顯隱藏著的溫暖。
旺秀道智的父親繼續說,當年村里的一位年輕人因為急需一件皮襖去相親,但他家里窮,買不起好的羊皮。老奶奶拿出自己家里的皮子,幫他縫制了一件皮襖,那件皮襖不僅讓年輕人成了家,還贏得了好名聲。
說到這里,他語重心長地又對旺秀道智說,你如果真要學皮匠,先要學習做人。靠手藝吃飯的人,不僅僅靠手藝,還需要有好的品性。
每一件皮襖背后,都有祖先的勤勞和智慧。靠手藝吃飯的人,不僅僅靠手藝,還需要有好的品性。我一邊回味,一邊朝旺秀道智豎起大拇指,離開了他家。
旺秀道智泡皮子的消息不脛而走,積攢了幾年的老羊皮、羊羔皮都統統從柜子里和屋梁上搜集出來,全都拿到他家來了。屬于旺秀道智的風光的日子到來了,他的阿爸也變得神氣了許多,鎖在柜子里的那副水晶的茶色眼鏡也擺在桌子上,一來人他就戴在鼻梁上,還要指指點點說上那么幾句。
院子里又多出了幾口缸,粬味和酸腐味彌漫著巷子。旺秀道智忙不過來,但也沒有食言,我看見了頭哇次力他們也在幫忙鞣皮子。至于開不開工資,當然不關我的事兒了。渾身沾滿絨毛和粬麩的旺秀道智并沒有擺出師父的姿態來,而是和大家一樣,手里握著刮刀,眼神中充滿了專注和堅定,仿佛在進行一場神圣的儀式。
住在村委會小二樓上,巷子里的風會帶來淡淡的酒香和皮子特有的味道,它們交織在一起,飄到我的小二樓來,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古老而神秘的世界里。是的,村里有了匠人,村子就有了新生和活力。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旺秀道智家院子里的缸會越來越多,皮子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旺秀道智并沒有因此而感到疲憊或厭倦。相反,他的臉上洋溢著快樂和滿足。而我,也在這個充滿了故事和溫情的村子里,感受到了無盡的溫暖和力量。我知道,他們正用勤勞和智慧,創造著美好生活。我心目中的旺秀道智也悄然變化著,他不再是敗家子,他極有可能會成為村里人的驕傲和榜樣。最重要的是,他守住了即將消失的皮匠手藝,也為這片土地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者簡介:王小忠,藏族,甘肅甘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黃河源筆記》《洮河源筆記》《兄弟記》等五部,長篇兒童小說《天邊的月亮湖》《重歸多瓦村》等四部。小說集《五只羊》入選“2020年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曾獲甘肅黃河文學獎、《朔方》文學獎、三毛散文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