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黔陽古城
第一次走進洪江黔陽古城時,這里正在大幅度修繕,沒有正式對外開放。我懷著遺憾離開后,心里卻一直記掛著它。
黔陽古城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建筑風貌保存得相當完好。古城三面環水,占地面積約為0.8平方公里,青石街道交錯縱橫,明清兩代的精美建筑比比皆是。這些建筑多以木結構為主,雕刻精美,風格獨特,展現了明清時期建筑藝術的精髓。如今,它會不會像我熟知的那樣變成嘈雜的商業景區,又或是因為游人不多而冷落成了空城呢?再次走進黔陽古城,我懷揣這份疑慮,卻也一心想探尋出一番別樣的生活節奏與韻味。
走進清幽、寬闊的火神巷,只見三位身著旗袍的女子在巷子里悠然自得地拍攝視頻,她們的服飾與老巷的青灰色調相互映襯,她們的步伐間搖曳生姿。執著于對美的追求,她們舍得將時光留在這里,用鏡頭記錄下與古城的每一場邂逅。古城中,所有建筑錯落有致,樸實自然。沒有嘈雜、擁擠,也非冷清、荒涼。見到了樸實自然,也有溫暖的人情味。古城自然是歷史的見證,逝去風華的凝固。然而,令我著迷的是那些賦予這片古老的建筑新的生命與活力的人。沿著育嬰巷走到盡頭,一棟二層木樓映入眼簾,掛在二樓欄桿上的多肉植物,透露出主人的細膩與溫婉,樓下屋檐下的板凳,一定是專為疲憊的旅者所備。我坐在那里,望向門前那棵楓樹,它張開雙臂的姿態,如同父親想擁我入懷的手,一時間,逝去的時光和難以逃離的生死分離之痛再度涌上心頭,不覺眼角潮濕。
然而,我心中也充滿了好奇。這座聞名全國的明清古建筑群,它是保存最為完整的、最長久的;城內的芙蓉樓、萬壽宮、鐘鼓樓、寶山書院等19處建筑被列為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比鳳凰古城早了近900年,比云南麗江大研古城早了1400多年。這些標簽足以讓古城人恃寵而驕。為何這棟打理得如此出色的房子沒有改成民宿?也不見門口擺滿出售各類小吃的小攤?相反,這里的一切都顯得寧靜、淳樸,仿佛時間在這里靜止了一般。
我暗自贊嘆主人的堅持與遠見,也感謝主人讓我看到了理想居所的模樣——淳樸而不失高雅,清雅中又蘊含著無盡的張力和靈氣。尤其珍貴的是,這棟木樓渾身散發著令人著迷的光,那光里不僅裹著主人日日打理的辛勤和操勞,更蘊含著他們對這片土地不離不棄的陪伴與熱愛,以及善待生活的執著與追求。“你看那樓上的多肉多美!”“你看那楓樹多美!”一對帶著兒女的年輕夫婦發出喜悅的呼喊。我在心里默默認同他們的品位。
再往前走,巷角處,紫蘇與三角梅如同兩位優雅的舞者,競相綻放,各自展現著獨特的魅力。從民居的縫隙中,誘人的菜香悠悠地飄散出來,那是老城獨有的味道,簡單而純粹。坐在屋檐下的大媽,手持搓衣板,一下下地搓洗著衣物,她的臉上洋溢著平和與滿足,仿佛這日常的瑣碎也是生活的一種享受。不遠處,一盆盆三角梅在陽光下開得燦爛奪目,它們像是老城人的精神象征,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都保持著那份堅韌與樂觀。電視機里播放著熱鬧的節目,聲音與這寧靜的老街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和諧。遠處,隱約傳來的雞鳴聲和下棋漢子的爽朗笑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老城獨有的生活樂章。
如今,古城的北正街上,曾經的黔陽電影院已經煥然一新,變身為了一座劇院。百姓們可以免票進入,享受藝術的熏陶。劇院門口,鄰近住宅的屋檐下,蝦衣花正靜靜地綻放。這種花全年花開不斷,尤其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更是風情萬種。它的花語寓意著對靜謐時光的細膩感受,正如古城給我的印象一樣,一片冰心在玉壺,清澈而純凈。
而巫儺棕編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入,更是為古城增添了一份神秘與多元的色彩。這些獨特的文化元素,讓我探尋出了黔陽古城別樣的生活節奏與況味。而我,也在這里找到了心靈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