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小帥小美”后,還能正確打開《花樣年華》嗎
上周末,全球影迷公認的影史經典《花樣年華》在情人節重映,是該片上映25周年后的第一次重映。“我可能老了,竟然看懂了王家衛”“看到一半在想今天要是下雨就好了”,不少觀眾感慨“再看卻有了新感悟”。但也有不少網友發文“昏暗的畫面,緩慢的節奏,看《花樣年華》睡著了”。如此反差的背后,是短視頻時代觀影習慣的變遷嗎?
《花樣年華》由王家衛執導,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香港,報社編輯周慕云和秘書蘇麗珍之間一段情感故事。影片成為經典之作,豆瓣分高達8.8。
對不少中年人來說,《花樣年華》常看常新,它的藝術魅力在于導演以極簡的故事情節構筑起復雜的情感關系,在有限的空間下表達無盡的愛意,正是這種克制表達,情感的生發才更加熱烈,留給觀眾更多想象的空間。“再看《花樣年華》就明白現代愛情片的問題出在哪里了”……《繁花》中的演員馬伊琍近期在重看《花樣年華》后也感慨道,自己24歲時以為懂感情,如今卻有了新的感悟。
然而,就在很多中年觀眾反復咀嚼劇情,逐幀分析成年人的情感之際,伴隨著短視頻成長的年輕觀眾們卻表示,“坐不住”“節奏太慢了”“背景太昏暗了”“看睡著了”…… 更有網友神評論建議,如果坐不住,那就用短視頻代表人物“小帥”“小美”來代入周慕云和蘇麗珍吧,可能一下子就帶感了。這一建議引發了不少熱議。
確實,在短視頻時代觀看電影《花樣年華》會面臨諸多挑戰,影片的敘事風格、節奏,以及美學特質等,都與當代觀眾的媒介使用習慣形成了鮮明對比。
很顯然,《花樣年華》官方清楚這一點,其短視頻官方賬號曾試圖迎合短視頻一代,特地進行了更符合落地下沉的解讀,譬如,挖掘電影里的女性觀點,解讀蘇麗珍的女性意識,“女性最大的靠山就是自己”;又或者談蘇麗珍被出軌后的正確打開方式,“是努力生活,愛自己”,等等。這樣的宣推既迎合了當下市場對女性題材的偏愛,也頗有種大女主爽片的既視感,效果是有的。
不過,對熟悉了節奏“短平快”、敘事“反轉又反轉”的年輕一代,沖突就來了。短視頻重在“即時滿足”,通過快速剪輯、強節奏音樂和直白敘事刺激用戶感官,而《花樣年華》的敘事是“沉浸緩慢”的,充滿了留白與克制,通過長鏡頭、緩慢的鏡頭運動和細膩的情感遞進,這就要求觀眾投入耐心去體會角色的曖昧與隱忍。例如,片中蘇麗珍與周慕云多次擦肩而過的場景,在短視頻中可能被壓縮為“名場面混剪”,然而原片的魅力恰恰在于反復疊加的細節積累。觀眾若缺乏沉浸式體驗,可能難以捕捉到情感的微妙變化。
此外,《花樣年華》可能是愛情電影里“留白”最為經典的電影之一了,這也有悖于短視頻的“直給”特點。當下,短視頻依賴強沖突、明確結局或反轉,而《花樣年華》卻是開放式結局,周慕云在吳哥窟樹洞傾訴秘密,就有不少網友發文表示不解。另外,影片中的碎片化敘事,如電飯煲、船票等,是符號是隱喻,也需要觀眾主動拼湊線索,從而解讀情感。
《花樣年華》勇于在短視頻時代重映,并通過限定影院放映、強化儀式感、聯動電視劇《繁花》等策略,試圖在“快”與“慢”的張力中得到關注和討論,可見其蓬勃的生命力,這一嘗試不僅是對電影本質的回歸,也在提示我們:在碎片化時代,深度體驗或許正因其稀缺性而更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