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張建英:文心筑夢,著墨雄安!記錄未來之城的“成長”印記
張建英,筆名心盈,雄安新區容城縣人,河北文學院簽約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散文創作研修班學員。作為雄安新區一名本土女作家,她多次到工地建設一線實地體驗,從生態、建筑、教育、體育、醫療、文化、智能城市、非遺傳承、鄉村振興等各個方面,傾情書寫雄安建設者,多篇作品在省級及國家級報刊發表。本期雄安故事匯走近雄安女作家張建英,聆聽她在雄安的文學創作故事。
春節期間,《人民日報》整版報道《我們的春節 山河意趣》。其中,張建英創作的《雄安逛年》,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了雄安濃濃的年味。
“我的文學創作一方面致力于描摹雄安新區拔節生長,以在場者的筆觸,講好雄安建設者的故事;另一方面研習、挖掘、書寫家鄉歷史,希望能夠以文學的溫度和力量,助益文化雄安建設和現實社會向善、向上、向好。”張建英說。
“作為雄安本土作家,您對雄安歷史文化有什么感受?”面對記者的提問,張建英說:“雄安新區位于太行山東麓,京津冀腹地,‘華北明珠’白洋淀在這里熠熠生輝。其中被譽為‘容城三賢’的元代學者劉因、明朝諫臣楊繼盛、明末清初大儒孫奇逢為后世景仰與推崇。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上,雄安三縣同屬冀中革命根據地,這里有著厚重的紅色文化。《荷花淀》《小兵張嘎》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成為河北乃至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雄安人杰地靈,文脈是這座城市的靈魂。古今中外,舉凡知名的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人文底蘊和精神氣質。城市建設不僅要有外在的美觀時尚,更要有內在的豐盈厚重。重視文脈傳承,用好歷史文化資源,把歷史名人、古圣先賢的故里建設好,以文化人;在現代化建設中融入文化元素,塑造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張建英說,雄安新區設立之初,就想著為雄安的文化建設做點事情。雄安新區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她走訪了很多建筑工地,走進白洋淀的生態建設現場,寫了很多建設者的故事。
張建英的散文《濕地天使》寫的是一個小學美術教師業余愛鳥、護鳥的故事,這篇作品入選河北文學榜散文榜。同時,她還努力探索以文學的方式展現家鄉歷史,為更多的人關注、了解雄安的文化打開一扇窗,文集《走近大儒孫奇逢》就是她研習“容城三賢”之一的孫奇逢寫的。當前,張建英在容城縣教育局工作,工作之余,她經常走進學校和社區,給孩子們講解家鄉歷史,捐贈書籍,希望孩子們能夠多關注、傳承弘揚雄安歷史文化。
“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一個同心同力實現中國夢的大好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著我們,我們用文學讓它們煥發出獨特的、創新的光芒,回望歷史,關照現實,引發思考,留給后人豐厚的文化財富和文學魅力。現在講守正創新,守正,就是守住根脈;創新,就是從根脈上開枝散葉。新的一年,我希望以文學的溫度和力量,助力雄安新區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張建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