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熱血懸疑攪動盛唐風云
馬伯庸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描畫了一個上元佳節前熱鬧非凡又危機四伏的古都長安,近日,上元佳節剛過,中文原創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迎來全國首演,讓首都觀眾夢回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是唐代故事,舞美設計古意盎然。方非攝
與原著小說和同名電視劇一致,《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上元夜即將到來之際,昔日長安不良帥張小敬與靖安司司丞李泌在十二個時辰之內,解救長安城危局的故事。為了講述故事的需要,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濃縮了原著故事,重新梳理了人物線索,并全新塑造了一個“說書人”的角色。舞臺上,“說書人”以一口西安方言上場“報時”,將時間的流逝具象化,張小敬、李泌、賀知章、太子、龍波、聞染、檀棋等人各懷心思,輾轉騰挪于“一瞬太平”與“一瞬危亡”之間,完成了鼓點密實、險象環生的長安敘事。
《長安十二時辰》的原著小說洋洋灑灑近50萬字,音樂劇也十分充實地上演了210分鐘,長安的望樓、散布的坊市呈現在一方舞臺之上。劇中的數十首歌曲也讓人記憶深刻。張小敬、李泌等人的重唱《守護》,不僅旋律激蕩,更唱出了他們“守護微不足道的人,過習以為常的生活”的熱血與初心。張小敬與聞染的二重唱描摹出二人的情感線,也唱出了他們與長安這座城市的糾葛。檀棋為救李泌、張小敬向“地下世界”的首領葛老求助,甘愿放棄生命后演唱的彝族歌曲感人至深。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是唐代故事,舞美上古意盎然,但在歌舞設計上并不拘泥于古風。全劇音樂時而抒情,時而歡快,既有秦腔,也有說唱。舞蹈也并非一味中國古典舞,而是融合了多種當代元素。返場時,全體演員歡樂又魔性的群舞,仿佛把觀眾帶到了上元節熱鬧的集市。
該劇由冒海飛、徐昊、張澤、于曉璘、蔣倩如、明家歆、桑可舟等多位實力演員出演,法國知名音樂劇演員洛朗·班的加盟,更是為這部原創大戲注入了鮮活濃郁的異域色彩。洛朗·班飾演的葛老本就來自異邦,卻成為長安“地下世界”的掌控者。洛朗·班為首次參與中文音樂劇演出苦練中文,劇中的臺詞與演唱均用中文完成,完成度讓觀眾感到驚喜。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劇中還埋了不少語言梗,既有外籍演員說中文,也有中國演員出其不意地說一句外語,不僅重現了唐代長安是國際大都市的真實歷史,也讓現場觀眾捧腹大笑。
從早期中國觀眾只能出國看音樂劇,到后來外國演員頻繁來京演出,再到現在的外籍演員參與創排中文原創劇目,這樣的變化足以證明,中國音樂劇市場具有極強的號召力,中國音樂劇作品的發展也極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