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生活是一條不斷的河流
六姐妹、四代人,共同呈現了從20世紀60年代到新世紀初以來五十余年一個家庭的發展演進史,讓過往時光照進現實生活,這是正在熱播的年代家庭倫理劇《六姊妹》所要表達的內容。生活是一條不斷的河流,它在時代變遷中刻下個體家庭的經歷,每個觀眾都能從中獲得共情共鳴,從而體會到生活的真諦。
《六姊妹》預告海報
時代演進中的家庭倫理
年代劇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就在于能夠通過一個小的切口體現時代的風云變幻。時代在個體身上的投影,實際上也是社會的縮影。何常勝、劉美心夫婦一直希望能夠生育一個兒子,沒想到連續生下六個女孩,從最開始的心有不平到后來的安之若素,再到大家相互扶助艱難前行,從而成就了一個平凡卻又圓滿的家庭。這個平凡家庭的倫理表達對于時代中國來說很有代表性。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國家發生的很多大事情,都對何家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而生活就像一條河流,雖然會遭遇各種挫折或者阻攔,但是最終是堅定前行。凡俗人家的生活軌跡總是與國家命運、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讀懂了何家各個成員的性格特征以及前景出路,也就讀懂了中國當代社會發展史。“國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國”,家國同構成為年代劇打動觀眾的不二法寶。
時代的演進不可避免地對家庭關系、鄰里關系、同事關系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比如,大老湯從對何常勝無所不用其極的各種擠兌,到最終捐棄前嫌真誠的一句“謝謝”,將人與人之間“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善良本質表達得非常透徹。何家六姐妹在愛情上的不同選擇,姐妹之間關系的分分合合,都使得血緣倫理、道德倫理、社會倫理在沖突的同時又形成和解。這是大眾對劇情大呼過癮的重要因素。
作為一部年代家庭倫理劇,《六姊妹》講述了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和曲折前行,但是并不止于“痛說家史”,而是希望通過幾個有著血緣親情卻又性格各異的六姐妹將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展示出來,從而極具張力。同時,六姐妹的不同命運是否也會讓觀眾暗暗地審視,自己究竟像六姐妹中的哪一個呢?這種共情自有一種溫婉的力度。
時代環境的考古再現
《六姊妹》劇情跨越了五十年之久,這不光對演員的表演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更在于劇情通過媒體考古的方式,將時代環境真實再現出來,從而讓觀眾更好地認同。
何文氏在劇中屬于年齡最大的人物,盡管大字不識,但是對家人極盡呵護之能,往往有著以柔克剛的力度,是全家的定盤星。但她也不是因循守舊之人,這從她對幾個孫女婚姻的態度就可以看出。該劇盡管時間跨度大,但是通過人物性格的轉變,形象裝扮的改變,處事方式的變化等,將時代環境揭示出來,感性而又客觀,從而真正做到對時代的還原。
為了使得年代劇真正意義上體現“年代感”,《六姊妹》在細節上做足了功夫。比如,迎娶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從自行車到架子車再到汽車,讓人真正感受到時代變遷帶來人們生活和消費方式的變化。從物資匱乏年代時的窩窩頭配咸菜,到家麗組建小家庭后的“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再到家文的嫁妝為電視機等,時光的流轉通過這些實際的物質載體彰顯出來,在生活化畫面中進行質感性表達,大眾的懷舊感和共情性就順理成章了。
時代對人物際遇的影響,也通過人物性格彰顯出來,比如劇中多次出現的高考,姐妹們在其中表現各異。此外,六姐妹幾次和母親的沖突,也是時代在人物身上的投影。
家麗年少時希望報名參軍,到后來與張建國再相逢相愛最終走進婚姻殿堂,體現了革命軍人在大眾心中的分量。何常勝對二女婿的考驗極富戲劇性,希望完成子承父業的心愿,也都具有高度還原性。窩窩頭、豬油渣、搪瓷臉盆、蒸汽火車、手扶拖拉機等,這些道具都是時代生活的具體體現。年代劇不是“做舊如舊”,而是在嚴格考證基礎上的充分再現和高度還原。
時代觀念的當代審視
《六姊妹》是一部成功的年代劇,引發了不少觀眾的時代共情和集體懷舊,年代感十足。這種集體式懷舊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金婚》《父輩的榮耀》《父母愛情》《大江大河》《人世間》等作品中均得到體現。但是,難能可貴的是,《六姊妹》還能體現出對時代觀念的當代審視,從而真正達到穿越時空的效果。
何常勝先后養育了六個女兒,事實上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社會環境、傳統觀念以及同事的擠兌,他一直有生兒子的想法,最終事與愿違。這種重男輕女的觀念,今天看來不免顯得有些陳腐,劇作并沒有用當下的觀念對人物進行簡單的臧否,而是在略顯同情隱性表達人物觀念的轉變,從而與當下更好合拍。何常勝最開始不得不接受沒有兒子傳承香火的事實,到大女婿主動讓兒子“姓何”使他欣喜萬分,再到認識到兒女平等真正意義上疼愛幾個女兒,這種生育觀無疑對當下依然隱性存在的重男輕女思想進行了深度審視和溫婉的批評。
家庭觀是《六姊妹》著重探討的又一個重要話題。盡管時代環境在人物心理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夫妻、姐妹也因為觀念不同、利益之爭而產生或大或小的矛盾,但是最終都得到化解,依然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在生活的演進中,何常勝意識到“家和萬事興”,并時常告誡女兒們“無論啥時候,你們六姊妹團結一致了,咱們家才能興旺發達”。而奶奶何文氏盡管出身于“舊時代”,而且大字不識,但是識大體,而且有生活智慧,溫婉中不乏力量,是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情感黏合劑。同時,何文氏還能隨時代而改變觀念,比如對于孫女的情感問題,她并不因循守舊,一切以孫女的幸福為前提,并且還能規勸兒媳。一方面恪守道德傳統,另一方面又不因循守舊,這才是維系家庭穩固的重要基石。《六姊妹》不說教,但是在時代觀念的當代審視中進行了相應的觀念探討,自然能給不同年齡段的觀眾以不同的啟迪。
(作者系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