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人次到過的理想讀書會,11年來如何在上海生長
11年前的2月15日,由諾獎得主莫言題詞、剛剛掛牌半年的“思南文學之家”,迎來一場主題為“讓過去告訴未來”的讀書會。從此,每周六下午,思南讀書會風雨無阻,11年來舉辦490期,迎來包括6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和11位茅盾文學獎得主在內的2000余位嘉賓,參與讀者超過10萬人次。
11年后的同一天,對思南讀書會而言,既是又一個“生日”,更是一場習以為常的閱讀之約。下午2點,“思南文學之家”屋外的傘架上堆滿了還在滴水的雨傘,滿屋讀者再度詮釋何為“風雨無阻”。
“我的普通話不標準,還特別容易緊張,本來應該請一位評委來發布今年的‘思南書單’,但我的同事黃德海、王若虛說,不能放過一年一次讓我公開‘獻丑’的機會。”《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青年評論家方巖以內斂的幽默開始“思南書單2024”的發布。臺上臺下笑成一片的氛圍,印證了方巖和“思南讀書會”的同道們想要達成的理想:不讓閱讀被職業和專業所困,閱讀應該是每一個人的普通之事。
2017年2月思南讀書會三周年之際,上海作協創辦大型綜合類文學雙月刊《思南文學選刊》,全面關注中文世界文學創作、翻譯和研究的選刊。2022年,思南讀書會和《思南文學選刊》共同發起“思南書單”,使得“思南文學矩陣”越來越立體。
方巖介紹,今年,“思南書單2024”在專家評委之外增設跨界評委和讀者評委。專家評委13人,從121部提名作品中選出30部作品,分為“年度長篇小說”“年度小說集”“年度詩集”“年度非虛構”“年度人文社科(專著類)”“年度人文社科(隨筆類)”6個類別,每個類別包括3部原創作品和2部翻譯作品。專家評委推薦的15部未能進入正榜的作品,組成“專家評委個人特別推薦榜”。
跨界評委由非文學和出版領域的文藝界人士擔任,今年邀請主持人曹可凡,畫家樂震文、張弛伉儷,導演何念共推薦9本書。
讀者評委11人,通過向社會征集海選而來,他們的職業包括公司法務、醫務人員、算法工程師、建筑設計師、心理咨詢師、地鐵維修人員、博物館研究員、在校大學生等,共計推薦33本書。
“在不確定的時代持續不斷地閱讀是與這個世界最清醒的相處。”方巖引用思南讀書會發起人、著名作家孫甘露的話表示,“我們相信,要讓文學重新成為建構公民社會和公共空間的重要力量,唯一的途徑就是要重建文學與更廣泛、復雜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對話關系。”
“思南書單”以文學作為關注點之一,呈現豐富的人文社科景觀,方巖特別提到引入讀者評委的重要性,“讀者的選擇和閱讀反饋是完成一部作品的重要一環。讀者的閱讀趣味和需求,讓這份榜單呈現更有趣的差異性。因職業原因產生的閱讀盲點,被不同背景的閱讀者彼此彌補,才有這樣一份豐富的書單。”
推薦《蘇北人在上海》《貓魚》《陳蝶衣文集》的曹可凡把閱讀分為功利和非功利性的,在他看來,思南讀書會及思南書單引導更多非功利性的閱讀,正是其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
第一次擔任專業評委的同濟大學哲學學者余明鋒說,思南讀書會是一個廣義的文學的殿堂,同時也是思想的殿堂,“在巨變的世界面前,假使沒有更廣闊的視角,文學的入口也會變得干枯。”來過5次思南讀書會的他表示,閱讀的美妙就在于“隨意翻譯、偶然相遇”,在思南讀書會就會發生這樣美麗的偶遇。
讀者評委代表、曾是ICU醫生的唐佳韻推薦了《我叫露西·巴頓》《我們時代的神經與精神疾病》《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生活、實踐與承諾》,她感嘆,無論在哪個行業,保持閱讀的習慣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幸運而難得的事。“我們被生活的壓力、被柴米油鹽消磨著,但總是有一些氣口可以留給閱讀,留給電影,留給文學。”
這場讀書會的下半場屬于臺下的讀者。一位特意準備了發言稿的六旬讀者回憶自己參加過的一期思南讀書會,作家薛舒分享作品《當父親把我忘記》,“我向薛舒老師提問了我母親輕微AD(阿爾茲海默病)帶來的困惑,她簡潔而深刻的回答讓我深受啟發。”
第二位提問的年輕讀者對安哥拉作家、國際都柏林文學獎得主阿瓜盧薩與孫甘露對談的一場思南讀書會記憶猶新。這場讀書會讓她發現了自己2024年最喜歡的作品,讀了兩遍,做了筆記。
第三位提問的讀者介紹自己是“一個農民工”,希望能讀到講這個群體的作品。方巖再一次提到“盲點”,讀者的需求,或許就是讓出版變得更豐富、層次更多的消除“盲點”的過程。
2014年2月15日,為將“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營造的文學閱讀氛圍持續化、常態化,給上海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注入新的活力,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協會、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主辦,思南公館承辦,思南讀書會面向上海全市推出。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秘書長馬文運表示,經過11年成長和發展,思南讀書會已經成為上海常態化閱讀活動最重要的示范性品牌、國內文學名家來滬交流的思想碼頭、讀者心中的理想讀書會。
何為理想讀書會?這個下午或許呈現了答案的一角:是對不功利的閱讀的不懈追求,是不受限的閱讀角度,分享閱讀,更分享生活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