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薄駢體愛古文——李商隱詩鑒賞之一
在李商隱走上詩壇之前,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及陳子昂已經(jīng)形成了唐初詩壇的高峰,而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韓愈、李賀等又以自己獨特的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形成了盛唐、中唐兩次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峰。到了晚唐,李商隱、杜牧、溫庭筠等又崛起了唐詩創(chuàng)作里程上的又一次高峰。
李商隱詩深情綿邈、索解無端,具有超前的現(xiàn)代性和象征手法,以最恰當(dāng)?shù)奈膶W(xué)藝術(shù)形式反映了晚唐江河日下、黃昏漸近、風(fēng)雨飄搖的時代精神。李商隱詩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已經(jīng)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活水。
宦官專政、藩鎮(zhèn)割據(jù)、牛李黨爭是李商隱所處晚唐時代的三大政治問題。終其一生,李商隱始終忠誠朝廷,屢屢以唐朝宗室自居,渴望進入朝廷中樞,希望扭轉(zhuǎn)乾坤之后歸隱扁舟。但在二十年幕府生涯中,他始終做著身穿青袍的八九品小官。
李商隱的古文功底異常深厚,卻因緣巧合練就了天下無雙的今體駢文(四六文)本領(lǐng),以至于歷史學(xué)家范文瀾說,李商隱的四六文是唯一值得保存的,其余四六文全部廢棄并不可惜。這源于李商隱幼時跟叔父學(xué)古文、青少年時隨令狐楚和崔戎學(xué)習(xí)駢文。
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憲宗元和七年(812),李商隱出生于滎陽(今河南滎陽)。他的祖籍原是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祖父李俌把家遷到滎陽,去世后就葬在那里。
李商隱出生時,他的父親李嗣正擔(dān)任懷州獲嘉(今河南新鄉(xiāng))縣令。李嗣給兒子取名“商隱”,意思是“商山隱者”,這個典故出自秦末漢初商山四皓的故事。
商山位于咸陽城南,因商鞅封地而得名。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嬴政選拔了七十名博士資治理政。后來秦末大亂,有四名博士跑到商山巖居穴處,躲避戰(zhàn)亂。他們須發(fā)皆白,當(dāng)時人稱“商山四皓”。
漢朝建立后,漢高祖劉邦禮聘商山四皓出山,他們堅辭不出。后來,劉邦想廢掉原配呂雉所生太子劉盈,改立新歡戚夫人之子如意。呂雉聽從張良計策,請出四皓出山輔助。劉盈后來順利即位,是為漢惠帝。四皓功成身退,仍回商山隱居。李嗣給兒子取名“商隱”,或許是希望他長大后能夠像商山四皓那樣功成身隱吧?
李商隱三歲時,李嗣受聘為浙江東西兩道觀察使幕僚。李商隱隨父親在浙東越州(今浙江紹興)、浙西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生活。在父親的教導(dǎo)下,李商隱自幼飽讀詩書,五歲誦讀詩書,七歲擺弄筆硯,沾染了江南的靈秀之氣。
長慶元年(821),李嗣病逝。作為長子,李商隱身穿孝服,侍奉母親,帶領(lǐng)姐弟,舉著招魂幡,千里迢迢把亡父的靈柩運回滎陽安葬。由于千里歸葬,家財耗盡,一貧如洗,幾乎沒有立足之地,沒有可以投靠的親戚:“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祭裴氏姊文》)
守喪期間,李商隱和弟弟羲叟跟著堂叔李處士學(xué)習(xí)古文寫作技巧。李處士的父親曾擔(dān)任“皇郊社令”職務(wù),職責(zé)是在京城郊外祭祀天地。李處士十八歲入太學(xué)學(xué)習(xí),精通五經(jīng),在父親生病后退出太學(xué),陪侍父親回到滎山養(yǎng)病二十多年。父親去世后,李處士在墳邊結(jié)廬守孝,發(fā)誓終生不仕。
李處士精通書法,各種書體都達到極高的水準(zhǔn)。有一次,李處士為亡父造福抄寫佛經(jīng),刻在墓碑上,結(jié)果前去摹寫碑文的人絡(luò)繹不絕。李商隱跟隨李處士學(xué)習(xí)書法,練就了過硬的童子功,他尤其喜歡臨寫王羲之的小楷《黃庭經(jīng)》。
長慶三年(823),李商隱十二歲。三年孝滿后,為維持生計,李家搬到鄭州居住。李商隱和母親、姐姐買進帶殼的谷物舂成細糧后再轉(zhuǎn)手賣掉,以此維持家里生計。他還找了一份抄寫公文的工作,抄書、抄經(jīng)所得成為家里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
當(dāng)時書籍保存的主要途徑是抄寫。政府公文分發(fā)到各地各級機構(gòu),也需要專門雇用社會人員來抄寫、校對。同時,人們?yōu)槠砬笃桨玻腿顺瓕懛鸾?jīng)十分流行。李商隱的一手好字派上了用場。
李商隱跟著李處士學(xué)習(xí)古文,深受韓愈作文風(fēng)格的影響。李商隱開始抄書謀生的時候,韓愈剛剛?cè)ナ馈.?dāng)時社會上流行的公文文體是六朝以來的今體駢文,古文屬于小眾文體。韓愈逆潮流而上,反對犧牲內(nèi)容迎合形式,提倡古文反對駢文。
李處士還擅長賦論歌詩,追求遺世獨立的高古之風(fēng)。他作了數(shù)百首舊體詩,味道醇正,詞義古奧,從不作社會上流行的今體詩。李商隱得到李處士的真?zhèn)鳎稛o題》就是一首典型代表作品: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xué)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fēng),背面秋千下。
這首詩用白話或可譯為:
八歲小姑娘羞澀地暗中對鏡,已經(jīng)能夠自己描出纖長眉峰。十歲時到荒郊野外踐草踏青,衣裙飄飄上面繡著靈動芙蓉。十二歲時開始學(xué)習(xí)彈奏古箏,戴上銀制長假指甲異常用功。十四歲時知道回避年輕男性,滿腹心事重重正在待字閨中。十五歲時背著蕩秋千的女伴,春風(fēng)里暗自哭泣著滿地落紅。
這首詩借鑒了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的“十三能織素,十四學(xué)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也借鑒了蕭衍《河中之水歌》的“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李商隱后來在《樊南甲集》序中說,自己十六歲就寫出《才論》《圣論》兩篇古文,在當(dāng)時轟動一時。這兩篇古文可惜都失傳了。李商隱在這首詩中借小姑娘的心事來暗寫自己的懷才不遇。他滿腹才華、渴求仕進,就像待嫁的小姑娘,幽閨深藏,青春虛耗,半是希冀,半是擔(dān)憂。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隱十八歲。當(dāng)年三月,令狐楚檢校兵部尚書,并擔(dān)任洛陽的行政長官。“檢校”就是皇帝下詔特批,兵部尚書為正三品官員。
李商隱帶著自己平日所寫的古文,去洛陽拜謁令狐楚。令狐楚非常賞識,讓他和兒子令狐绹等一起學(xué)習(xí)游玩,參加文學(xué)聚會活動。
令狐楚是著名的今體駢文大家。他成名很早,五歲就能寫文章,先后受到三任河?xùn)|節(jié)度使(駐太原)的喜愛,一直從幕府的書記員做到軍事長官。
當(dāng)時的德宗皇帝,非常喜愛文學(xué),他每次看到太原府奏章,都能辨認出令狐楚的手筆,經(jīng)常稱贊。令狐楚因為文章寫得好,進步很快。后來,令狐楚到朝廷任職,起草的詔書又非常符合憲宗皇帝心意,多次升遷。他先后擔(dān)任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等要職,負責(zé)起草朝廷詔令。后來又從河陽節(jié)度使任上入朝為宰相。
今體駢文是唐朝標(biāo)準(zhǔn)的公文文體。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字?jǐn)?shù)要求,相鄰兩句還要構(gòu)成精致的對仗。由于漢字單音節(jié)、易偶對、重韻律等特點,運用得好可以增加文藝修辭的美感。當(dāng)時的官書公文、章表奏記甚至法律判決,多沿襲舊習(xí)使用駢體。
李商隱要想在仕途上晉升,就必須熟練掌握今體駢文。他下了極大功夫跟隨令狐楚學(xué)習(xí)。而令狐楚待他也非同尋常,盡數(shù)傳授章奏之法。李商隱很快掌握了今體駢文的寫法,努力追求辭采絢麗、音律鏗鏘、字字珠璣、用典豐富的境界。
李商隱自幼嚴(yán)承父訓(xùn)、博學(xué)強記,又經(jīng)過李處士的諄諄教誨,如今再加上令狐楚的悉心指點,很快練就了世上無雙的今體駢文撰寫本領(lǐng)。以至于歷史學(xué)家范文瀾說,只要李商隱的《樊南文集》存世,唐代的駢體文即便全部散佚也絕不足惜。
李商隱感激令狐楚的精心傳授,作了《謝書》: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
自蒙半夜傳衣后,不羨王祥得佩刀。
這首詩用白話或可譯為:
對幕主未曾有一絲一毫報效,徒然攜筆硯捧兵書侍奉辛勞。自從承蒙秘授章奏真?zhèn)髦螅俨涣w慕王祥得到呂虔佩刀。
令狐楚是著名的政治人物和文壇大家,而李商隱此時只是一個貧寒書生。在當(dāng)時,秘授章奏之法是很重要的事情,李商隱把它比作佛教中的傳法。詩中的“傳衣”,典出和李商隱家境相仿的禪宗六祖惠能的故事。
禪宗五祖弘忍非常認可惠能,為惠能說《金剛經(jīng)》,又將法衣傳給惠能。惠能得法后南下,沿途被人追殺,隱形藏跡在獵人隊伍,十四年后才出來弘法。李商隱以“傳衣”“傳法”來表達令狐楚對自己的悉心栽培。
此時,李商隱進入幕府不到一年,令狐楚就轉(zhuǎn)任天平軍節(jié)度使(駐山東鄆城)。當(dāng)時,朝廷授予節(jié)度使軍政調(diào)度全權(quán),可以聘任幕僚。一般聘用有功名在身的人,而且需要取得朝廷認可。而李商隱還是身著白色衣服的平民百姓,就被令狐楚聘為巡官(幕府低級僚屬),隨同前往鄆城。
鄆城東距瑯琊(今山東臨沂)不遠。東漢末年瑯琊人王祥以孝著稱,侍奉繼母朱夫人,隱居十年。有年冬天,繼母想吃鮮魚。王祥就趴在冰上,用肚子暖開冰塊,捕魚給繼母吃。王祥后來被魏國徐州刺史呂虔召為別駕(州刺史佐吏)。呂虔有一把貴重的佩刀,工匠說要有登三公高位的命運方可佩戴此刀。呂虔以刀贈王祥說:“你有宰相的度量,所以贈你。”王祥推辭不掉接受了寶刀。后來,王祥因功到了三公的高位。李商隱覺得從令狐楚這里真是得到了今體駢文的寶刀。
在令狐楚幕府,李商隱就像王祥從呂虔那里得到了寶刀,更像從五祖那里得到了秘傳法衣,他懷著感激之情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自己遇到令狐楚這位伯樂的感激之情。
大和六年(832),李商隱二十一歲。春天,令狐楚擔(dān)任今山西的行政長官——河?xùn)|節(jié)度使(駐太原)。太原是當(dāng)時北方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常駐兵力有五萬余人。李淵父子當(dāng)年就是從太原起兵奪取天下的。武則天因太原的政治軍事地位重要,設(shè)為北都,與東都洛陽、西京長安并列。令狐楚對太原有著特別的感情。他父親曾經(jīng)統(tǒng)轄此地,自己也長年在此任職。
大和七年(833),李商隱二十二歲。夏天,令狐楚檢校右仆射兼吏部尚書(從二品),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組織部長,主管四品以下官員選拔。令狐楚回到朝中,但是沒有權(quán)力自行辟用幕僚。李商隱也就辭別令狐楚回到鄭州。
臨行前,李商隱向令狐楚借閱歌詩。令狐楚的詩清朗可誦,與劉禹錫、白居易、張籍等人都有唱和往來。早年間,令狐楚曾奉皇帝命令編選《御覽詩》,選了劉方平、皇甫冉、盧綸等三十家詩三百多首。這些詩李商隱大都讀過。
令狐楚本人的詩,李商隱也都讀過。比如《年少行》:“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fēng)走馬出咸陽。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令狐楚發(fā)誓如果不收回失落的河湟一帶,絕不回頭看一眼故鄉(xiāng)。李商隱反復(fù)學(xué)習(xí)揣摩令狐楚詩的內(nèi)涵、風(fēng)標(biāo)、氣勢、辭藻,表示一定要把它當(dāng)作秘寶,用最好的書箱珍藏起來。
李商隱在鄭州閑居。到了冬天,華州刺史崔戎禮聘他到華州幕府任職。崔戎是李商隱的從表叔,跟李處士關(guān)系極好。崔戎在李商隱小的時候就很欣賞他的才華:“丈人博陵王名家,憐我總角稱才華。”(《安平公詩》)
在唐朝,博陵崔氏和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并稱七大家族。崔戎年輕時便高中狀元,屢獲升遷,曾任給事中(正五品),陪侍皇帝左右。
崔戎在看各地章奏時,對令狐楚幕府章奏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知道這些奏章多出自李商隱之手。當(dāng)崔戎從朝廷出任潼關(guān)防御使兼華州刺史(從三品)后,就禮聘李商隱到幕府。崔戎可謂李商隱人生中的第二個伯樂。
崔戎也是一代文章名手,水平和令狐楚不相上下。李商隱到華州后,崔戎精心傳授章奏之法,從早晨直至天黑交談甚歡,連府吏早晚兩次參謁都免了:“華州留語曉至暮,高聲喝吏放兩衙。”(《安平公詩》)
大和八年(834),李商隱23 歲。朝廷任命崔戎為兗海觀察使(駐山東兗州)。崔戎帶著李商隱赴任。華州至兗州1600 余里。他們星夜兼程,終于在端午節(jié)抵達兗州治所。崔戎任命李商隱為幕府掌書記。
李商隱在幕府宴席上,吃到了當(dāng)?shù)靥禺a(chǎn)——於陵(今山東鄒平)竹筍。竹筍在長安和成都等地并不稀罕,但兗州地處黃河流域,竹子稀少,筍價昂貴。李商隱聯(lián)想到自己,少有才名,年輕氣盛,耿介清高,參加進士考試不按時俗行卷、請托,考進士屢試不中,于是作了《初食筍呈座中》: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
皇都陸海應(yīng)無數(shù),忍剪凌云一寸心。
這首詩用白話或可譯為:
雨后破土而出新鮮幼嫩竹筍,拿到於陵市場議價貴似黃金。長安益州附近竹林多得無數(shù),怎忍齊根剪去一寸凌云初心?
正當(dāng)李商隱得到崔戎信任,在幕府想大展身手之際,孰料好景不長,才一個月不到,崔戎暴染霍亂,遽然辭世,年僅55 歲。李商隱非常傷痛,代擬了崔戎的遺表。崔戎的兒子崔雍、崔兗扶柩返鄉(xiāng),李商隱又回到鄭州。
大中九年(855),李商隱24 歲。秋天,李商隱步行赴京師趕考。路上,李商隱旅宿在駱姓人家的園亭,懷念崔戎,想起兩個表兄弟,寫下了《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這首詩用白話或可譯為:
亭榭竹林環(huán)繞湖水分外幽清,相思之情飛向遠方越過高城。秋空陰云不散霜期也來遲了,徹夜傾聽殘荷灑落蕭瑟雨聲。
李商隱得到令狐楚、崔戎這兩位今體駢文高手的加持,文章真是獨步古今。他作了《漫成》:“霧夕詠芙蕖,何郎得意初。此時誰最賞,沈范兩尚書。”詩中以沈約、范云這兩位南朝尚書來比喻崔戎和令狐楚。對李商隱而言,詩歌只是副業(yè),今體駢文才是主業(yè),是他一生最為自負的本領(lǐng)。
(作者簡介:王軍,現(xiàn)任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館常務(wù)副館長。著有《詩心:從〈詩經(jīng)〉到〈紅樓夢〉》《司馬相如西南行》《李商隱》《高語罕傳》《高語罕年譜》《〈九死一生記〉校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