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津鋒:宗璞老師幫我修改文章
2024年12月的一個晚上,我在整理早年筆記時發現2006年、2007年我寫過的幾段文字,都與宗璞老師有關。我突然想起還有一篇文章沒有動筆,早先不知從何寫起,讀了這幾段文字后似乎知道了。
想寫這篇文章緣于一次會議。去年7月27日,我參加了“宗璞創作80年暨《宗璞文集》出版座談會”。那天,剛過完96歲生日的宗璞老師神采奕奕,穿著一身中式紅色衣服,一頭標志短發。
我因工作和宗璞老師相識已二十多年,當年老師住在北大燕南園時,我常去做客,很喜歡那個安靜的小院。每次與宗璞老師聊天,對我而言都是一次愉快的文學之旅。
在會場,聽到宗璞老師致辭時講“八十年,路好像很長,又好像很短,一下子就到了現在。”我心里很有感觸,突然想寫一篇與老師交往的文章,但一時不知該從何處寫起,此事便擱置了下來。
看到筆記的當晚,我寫了一篇3245字的小文,名字定為《我與宗璞老師二三事》。文章寫完后,自己還比較滿意,便想將它收在我即將出版的一部隨筆集中。第二天,我將此想法告知出版社的朋友,他收到此文讀后,很是認可,但也提示我:該文可否請宗璞老師審閱一下?中午,我打電話到宗璞老師家中,向保姆說明來意征詢老師意見。我知道宗璞老師晚年視力不好,文章都是別人讀給她聽。有時她邊聽邊提出意見;有時聽完后思考一陣再提出意見。我在電話中告訴保姆文章的事不急。
12月4日10:44,我將剛修改完的文章發了過去。沒想到11:28宗璞老師便回復了我:小慕,你是一位很好的讀者,尤其對《西征記》的理解。你也會成長為很好的作者,我是這樣看。結婚那段,有一句話照此改一下“回望這旅程,她充滿了思念”。不是“無怨無悔”。
看到宗璞老師如此肯定和期許,我十分感動。宗璞老師提出的修改意見,我十分認同。原文中,我是這樣寫的——她告訴我:婚姻是一種神圣而莊嚴的人生旅程;對于婚姻,她有著自己的信仰與信念。在這場征途中,她與自己的丈夫攜手走過了一生,他們相互扶持,相互鼓勵,回望這旅程,她無怨無悔。“無怨無悔”四字似顯普通而缺乏深度;“充滿了思念”則表達了她對愛人的眷戀與深情。
我回復:沒問題,我馬上改。其他的,您覺得還有什么不合適的地方嗎?
宗璞老師告訴我:你怎樣改的再給我看看。
這一句話讓我看到宗璞老師做事的認真、對待文字的細致、對于文學的尊重。
幾分鐘后,我把改好的文章再次發給宗璞老師,并告知:宗璞老師,改過來了,標紅處,請您審閱。下午4:02,老師回復:再改,她和夫君蔡仲德先生攜手走過一生。一分鐘后,我將修改后的小文發了過去:老師,請審閱,標紅處。很快,宗璞老師發來一個字:好。
就這樣,在微信的往來中,宗璞老師幫我修改了這篇小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