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到來是契機而不是危機 “DeepSeek時代的文學現場交鋒”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2月16日,由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學藝術工作委員會、江南時報社、文藝觀察家網主辦的“沖擊與顛覆:DeepSeek時代的文學現場交鋒”學術研討活動在南京舉行,當代著名詩人、小說家、文藝批評家、學者和編輯、AI專家、媒體人等20多位嘉賓相聚新華全媒體藝術館,共探AI與人工寫作的奇妙碰撞。研討會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學藝術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何言宏主持。
“最近幾乎全民都在熱議DeepSeek這一新生事物,其實人工智能早在本世紀初就已經出現了,而此次問世的DeepSeek研發主體是中國公司,這讓我們感到十分自豪。”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學藝術工作委員會會長、詩人、文藝批評家沙克在致辭中表示,當前,DeepSeek的影響不斷深入,在這樣的背景下,各方聯手籌劃、組織“沖擊與顛覆: DeepSeek時代的文學現場交鋒”學術研討非常及時,共同面對這一新生事物的到來,對它做出基本的認知、預測、判斷,并表明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幾天前,我們參加了由江蘇省當代藝術創作研究會主辦的‘Al背景下文藝創作研討會’,這場研討會帶給我們的沖擊非常大?!苯蠒r報社社長、總編輯,新華文投總經理管云林首先向大家分享了在“Al背景下文藝創作研討會”上的收獲,并分享了《江南時報》刊登的整版報道?!拔覀兗瓤吹搅思夹g對我們文化文藝工作者的巨大沖擊,同時也看到了它的短板和不足,對這個工具該如何應用?這是當下我們所有文化藝術工作者都要深度思考的問題,我們期待聽到大家的真知灼見?!?/p>
圍繞AI寫作的“DeepSeek沖擊波”、AI寫作時代的文學生產等話題,與會嘉賓展開了不同維度的討論。不少人認為,AI的優勢在于快,它基于模塊化和海量信息搜集功能,極大提高了文本生成效率。但AI時代的到來是契機而不是危機,它抬高了文學門檻,會逐漸淘汰掉那些早就公共化、模式化的寫作,也倒逼作者學習更多新技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AI作為工具,是通過人的指令與條件來進行創作,它所生成作品的最終審查權仍在人的手中。當然也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AI有一天或許也會發展出自己的思維,AI時代也在改造著人尤其是年輕人。所以,我們要保持人的在場性的同時,要學會如何與AI共處,擁抱AI的同時不要失去個人主體性。
研討會后,一場作家與DeepSeek的寫作互動,激起了嘉賓濃厚的興趣。大屏幕上,詩人傅元峰的《春節》、沙克的《在母語中生活》、李少君的《應該對春天有所表示》等六首短小、明朗但并不淺薄的詩歌逐一作為文本A進行展示。隨之,由與會非詩歌作者使用DeepSeek輸入每首詩歌的關鍵詞,進行同題詩歌寫作,產生相應的文本B。與會嘉賓在分析A與B對比的同時,還能看到DeepSeek對于A與B比較分析的結果?!艾F在的南京先生不再需要代號,他活成雨花臺的松濤,活成長江路過烏衣巷時,突然轉身的浪……”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曉亮還以小說家賴繼新著《南京先生》為素材,給DeepSeek命題,創作出了同題詩歌。
“寫得比我好”“詩人的作品水平明顯高于‘仿寫’”……現場,大家就各自觀感暢所欲言。有嘉賓認為,DeepSeek作詩是一種降格以求,它缺少情感與個性,與一個詩人從靈魂深入去花心思凝練出來的語言不同;有嘉賓認為,AI所作詩歌有種歲月靜好、甜甜膩膩、迎合大眾的感覺,其對于A與B版本區別分析也有道理,但我們也不能盡信;還有嘉賓認為,我們不能通過輸入關鍵詞得出同題詩歌的方式,簡單判定DeepSeek的能力不行,就像同樣使用一臺高端相機,不同攝影者拍出來的效果截然不同。
“我們成功舉辦這樣一場研討會,在國內算是較早回應AI帶來的文學挑戰。”主持人何言宏表示,他特別想變成DeepSeek或者說借助DeepSeek,總結出今天研討的要義,讓DeepSeek的意義充分發揮出來。
攝影 潘浩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