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后各自有怎樣的命運
《鄭伯克段于鄢》是《左傳》中的一篇,后收錄《古文觀止》,均以全本首篇位置出現(xiàn)。這篇文章記載了鄭伯與母親武姜、弟弟段之間矛盾沖突,由家庭矛盾演變成國家權(quán)力之爭的故事。文章內(nèi)容很多人都比較熟悉,那么鄭伯克段之后,他們各自有怎樣的命運?
鄭伯是誰?從字面上解釋,鄭是鄭國,伯是爵位,亦稱鄭莊公(謚號莊,公是國君的尊稱),文中直呼其爵,表達(dá)了作者對鄭莊公的鄙夷。鄭國開創(chuàng)者是周厲王小兒子姬友,史稱鄭桓公,鄭桓公在保護(hù)周幽王時戰(zhàn)死,兒子掘突繼位,即鄭武公,鄭武公娶武姜,武姜生鄭莊公時難產(chǎn),取名寤生,很不喜歡他,武姜偏愛小兒子段。鄭莊公繼位后,武姜有意把段扶上君位,請求把京地封給段。段得到京地后,便開始招兵買馬,制造兵器,擴大城邑。有人提議,段這樣發(fā)展下去,很難對付,不如早做打算。于是,鄭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克是個動詞,這里表示打敗,戰(zhàn)勝的意思,克字用法上十分考究,有正義的味道。一字寓褒貶,采取的春秋筆法。古人用詞,如殺、弒、誅、獻(xiàn)等字都表達(dá)作者是非觀念,不明是非用殺,臣?xì)⒕⒆託⒏赣脧s,殺掉亂臣賊子用誅,恭敬而莊重地殺人用獻(xiàn)。戰(zhàn)爭方面,攻、征、討、襲、侵……每個字都有深意;稱呼方面,稱楚國國君為楚子,稱吳國國君為吳子,正如《文心雕龍》所言:“褒見一字,貴逾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
公元前722年,段與母親武姜里應(yīng)外合發(fā)動叛亂。鄭莊公事先得知叛亂的消息,便派兵攻打段,段逃到共地,鄭莊公把母親武姜安置在城潁,發(fā)誓不到黃泉不相見。
段被迫流亡共國。歷史上有兩個共國:商代共國和西周共國,商代共國故址在今甘肅省涇川縣,而西周共國故址在今河南輝縣。共是一個獨立的諸侯國,鄭莊公也不好向人家開戰(zhàn),還要考慮母親的感受。段最終老于共國,以共為氏,兄弟長幼次序為叔,段為名,文中直呼其名以示譴責(zé),史書上通常稱他共叔段。
提到共國,有這樣一段歷史。按《竹書紀(jì)年》的記載,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被國人趕下臺后,共國君主共伯和,因為口碑好,被推舉代行王政,周公、召公輔政,直到周宣王即位,史稱共和行政。而在《史記》記載中的另一種說法是,周公、召公,代周厲王共同攝政,處理公務(wù),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jì)年的開始,從此歷史大事以編年形式記載下來,不過學(xué)術(shù)界對此未能達(dá)成統(tǒng)一說法。
鄭莊公與武姜經(jīng)歷這場母子決斷后,一次,鄭莊公請手下大將潁考叔吃飯。
席間,端上來一盤羊肉,潁考叔舍不得吃,便打包帶走,問其緣由。
潁考叔說:“我家里有老母,只吃過小臣的飯,國君的飯菜這么好,老母親還沒嘗過,我想帶回去給母親吃。”
鄭莊公感嘆:“真是孝子啊,可惜……”
潁考叔奇怪,問:“怎么了?”
鄭莊公說:“你還有老母親可以孝敬,我身為一方諸侯,反而不如你。”
潁考叔假裝不了解情況,問道:“老夫人不是身體很好嗎?”
鄭莊公無奈,把事情的經(jīng)過跟潁考叔講了一遍。
潁考叔聽說這件事后,說:“我倒有一個辦法,派人挖地道,只要見到了泉水,國君和老夫人在地道見面,這樣就不會違背國君的誓言了。”
鄭莊公覺得這個主意好,就讓潁考叔來辦這件事。潁考叔帶著五百壯士挖了一條很深的地道,終于見到了泉水,水中還帶有泥土的黃色,這不就是“黃泉”嗎?
于是,潁考叔在泉邊蓋了木屋,先請武姜去,再去請鄭莊公前來見面。母子見面后悔恨不已,抱頭痛哭。鄭莊公扶著母親走出地道,親自趕馬,把母親接回新鄭,對武姜來說也算有個好的結(jié)局,這就是“掘地見母”“黃泉相見”典故的出處。
潁考叔結(jié)局怎么樣了呢?公元前712年7月,鄭莊公攻打許國,鄭軍逼近許國都城,攻城時,潁考叔奮勇當(dāng)先,很快爬上了城頭,公孫子都眼瞅著潁考叔就要立下大功,心生忌妒,便抽出箭,對準(zhǔn)潁考叔就是一箭。潁考叔一個跟斗摔了下來。這就是典故“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出處。
鄭軍攻入許國,許國的國君許莊公逃亡到了衛(wèi)國,許國土地并入了鄭國的版圖。許國還有一部分人逃到鄢地,春秋時被鄭國所滅,后稱鄢陵,今河南鄢陵縣。
公元前701年,鄭莊公去世,“春秋小霸”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