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敘事:從“共享的故事世界”到“共享的角色世界”
近年來數字敘事實踐方興未艾,傳統文學文本的經典敘事學不斷面臨新媒介敘事的沖擊,去中心化、去邏輯性的后現代文化和解構主義對于經典敘事學構成了嚴峻挑戰。那么,從傳統的經典敘事學到數字敘事學的轉型,是一種決絕的“斷裂”,還是有內在的連續性?轉型的軌跡是不是按照堅定不移的歷史進化論?我們應該如何回應這一轉型帶來的挑戰?蘇州大學教授陳霖的新著《數字敘事十講》,既呼應了新媒介技術下的數字敘事實踐,又在學理層面回應了敘事學面臨的挑戰,探索了數字敘事領域的一系列前沿問題。
數字敘事學雖然是一個嶄新的學科,但是其來有自。《數字敘事十講》并不局限于數字敘事領域本身,而是將學術視野探向傳統的經典敘事學的深海,去尋求其深邃的學理根基。這本書既看到了數字敘事對于傳統敘事的突破與異變,更看到了數字敘事與傳統敘事學之間的內在關聯性。正如陳霖自己所言:“數字敘事并不一定就比非數字敘事高級或更有價值;而且對數字敘事的關注和研究,也并不意味著對經典敘事學之前和之后的敘事研究的否定和拋棄。”數字敘事不但沒有對傳統敘事學造成“斷裂”,恰恰在深層回應了傳統敘事學的學理根基。按照勞爾·瑞安的說法,“敘事乃心理建構,不是感官直接感知的東西。同樣,語言表征也是訴諸心理而不是感官感覺”。(詳見張新軍的《數字時代的敘事學:瑪麗-勞爾·瑞安敘事理論研究》)這種心理認知,超越了傳統敘事學和數字敘事的界限,形成了敘事學的“模板”。陳霖進一步分析道:“語言文字將故事確立為一種在心理層面的認知建構,在認知層面喚起受眾對故事的感知,從而為其他媒介‘如何進行敘事’設立了模板。圖畫、音樂等媒介在后續的敘事嘗試中,同樣是在效仿語言文字對受眾認知模板的有效激活。”敘事研究具有本體性意義,我們不斷挖掘故事世界作為被文本喚起的心理模型的本質,探究不同媒介是如何構建故事世界,以及不同讀者(受眾)對不同故事世界的不同體驗方式,并進而形成對于社會集體想象的塑造。于是,敘事學研究重心從經典敘事學轉向了讀者和受眾的想象活動,從以“共享的故事世界”為核心的研究轉向以“共享的角色世界”為核心的研究。這便是數字敘事學發生的內在動力。而貫通傳統的經典敘事學與數字敘事學的通道,就是故事世界的“心理模板”。
全書分為十講。第一講,闡釋了三個貫穿始終的核心概念(敘事、敘事學、數字敘事)及其嬗變過程;第二、三、四講,從“數字敘事文本”“數字敘事主體”“數字敘事的媒介思維”三個基本層面,搭建宏觀的數字敘事學框架;第五、六、七、八、九講,從“數字互動敘事”“數字敘事時空”“數字敘事視角”“數字敘事聲音”“數字敘事結構”等具體的問題與角度進行剖析;第十講“數字文化視野下的數字敘事”,回到宏觀視角,闡釋數字敘事如何構成了數字文化及其內在的活力,實現公共性服務的功能。論述層層深入,邏輯嚴密。陳霖在書中的每一講,都是從傳統敘事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著手,逐漸進入數字敘事領域,進而分析數字敘事的原理和實踐。如第三講,從經典敘事學中的“隱含作者”到數字文化中的敘述主體分身,再到數字敘事主體的復合性。第七講涉及“數字敘事視角”,作者先闡釋文學領域經典敘事視角的概念,再考察電影等媒介的敘事視角,最后討論數字敘事情境中的敘事視角,在深層的學理層面逐步演化。也就是說,經典敘事學的結構分析作為一種“方法”,非但沒有失效,反而為數字敘事提供了討論框架。陳霖的這種“瞻前顧后”的態度,體現了一種嚴謹而務實的研究風格。
數字敘事學具有開放的跨學科性質。媒介技術不斷開疆拓土,擴大著數字敘事的實踐場域。數字敘事呈現出鮮明的過程性、生成性、開放性,因而數字敘事學也永遠隨著時光的前行而不斷追蹤、研究新的敘事實踐。陳霖緊緊跟蹤著數字敘事的最新經驗,即時更新自己的視野。在他的視野里,數字新聞、數字電影、數字游戲、數字藝術,乃至于日常生活中的數字敘事,都被納入了數字敘事學考察和研究的范疇,在更大程度上實現傳播學與敘事學的學科交叉、“通感”與“共情”。開闊的視野和豐富的案例討論保證了本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品格。比如,書中多次論及博物館的媒介敘事和數字敘事的案例。博物館作為人類記憶的載體和記錄特定現實信息的載體,經歷了從“去語境化”到“再語境化”的變化,博物館作為特殊的傳播媒介本身就具有潛在敘事元素。同時,博物館與受眾社區之間構成的敘事關系又通過新媒體和自媒體轉化為虛擬的數字社區,形成了數字敘事時空。以豐富的數字敘事手段為主導的博物館展演行為以及虛擬博物館的建設,都為博物館數字敘事學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實踐基礎。博物館敘事既為數字敘事學提供了經驗,反過來,數字敘事學又為博物館敘事提供了闡釋的理論武器。陳霖將博物館數字技術和數字敘事經驗納入“數字敘事的媒介思維”框架下進行研究,不僅拓展了數字敘事學的研究邊界,也顯示出勇于突破理論前沿的銳氣。
人們往往將媒介技術和媒介經驗奉為圭臬,導致了技術至上和感官至上的認知錯誤。陳霖在討論數字敘事的時候,對此具有清醒的認識。他在本書彰顯的理念可以概括為:破除工具理性,秉持人文理性,倡導實踐理性。陳霖并未將數字敘事學視為純粹的“數字技術”和“敘事技術”,而是在“審美”“技術”“社會”三個維度的綜合考量中,建構起來數字敘事學三足鼎立的學理框架。這三者都與“人”密切相關。由此,本書也具有鮮明的反思意識。技術催生了新媒介傳播的更新迭代,但是也容易陷入技術至上和技術理性主義的宰制,使得人的生命感覺缺乏豐富性和敏銳性,甚至導致主體性的迷失。陳霖清醒地看到了面對數字情境下副文本激增的情況,數字文化的生機與危機同在。在機械化、數字化、人工智能化的媒介技術環境中,更多的人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的視覺能力減弱,對視覺義肢的依賴加強,而且視覺理性的力量面臨廢弛的危險。在人機互動行為中,觀眾通過操縱界面觸達敘事事件中的某個奇點,在另外一個虛擬世界中獲得釋放,開啟屬于自我的意義世界,解放出審美主體性。同時,這也提醒我們,數字仿真的控制讓觀眾在無數個虛擬的空間與現實空間中穿梭,外化了觀眾自我身份的迷失。
(作者系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