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除夕
對于我這個從鄉村走出來的人來說,兒時的除夕值得懷念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從前的那些畫面還時常猶在我眼前,一直那么清新,那么鮮艷,那么充滿活力又富有童話色彩,真讓人迷戀啊!
那時候,雖然大家都過著非常簡樸的日子,但要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殺雞燉肉,蒸白饃花糕,包肉餡餃子。老百姓把這叫作“窮年不窮節”,又叫“年窮節不窮”。所以那時的農家孩子,一過臘八就天天掰著手指頭算日子,盼著早點過年。孩童們喜歡過年,就是為了打牙祭和解嘴饞,還為了“穿新衣,戴花帽;打燈籠,放鞭炮;吃糖果,漱梨膏”。他們那個興高采烈的精神頭兒,平日里你很難見到。
除夕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忙著清理院落,打掃庭舍,把灶臺、桌面、臺面都抹得干干凈凈,樣樣東西都除舊布新,室內室外都換了新貌。各家各戶的門上、窗上都貼了紅對聯,粘了花花綠綠的五彩紙,大門兩邊還都插上了翠綠的柏枝、松枝,把盼了一年的年節,裝扮得紅紅火火、五彩繽紛。
除夕一大早,父親就挎著一個擺滿了供品的籃子,拿著香火、紙錢,到祖墳上去,迎祖宗回家過年。父親在墳地擺上供品,焚香燒紙,口里念叨著:“恭請列祖列宗、諸位先輩回家去,和家里人一起團團圓圓過大年吧!”
父親從祖墳上迎祖回來,奶奶便開始擺供燒香。只見香爐里插上了香火,神案上還擺滿了大花糕、饅頭和花供等等。大門口掛著的紅燈籠也被點亮了!祭拜完,就要在院子里放鞭炮,剎那間,噼里啪啦的爆竹聲給小院帶來一片歡騰,我們幾個孩童興高采烈地拍著手,蹦蹦跳跳地歡呼著:“過年嘍!過年嘍!過大年,放炮仗,我的花炮震天響。”整個村子熱烈的鞭炮聲放出了喜慶熱鬧的濃烈氣氛,給冬天的村莊烘托出祥和歡樂的年味兒,也給每一個人的心里帶來了無盡的愉悅和欣喜。
這樣的儀式,給我的心靈籠罩了一層濃重的神秘色彩,讓我自小對祖先和自然有一種敬畏感,擺在神案上的供品只敢瞧不敢動,即使眼饞得口涎欲滴,也不曾產生偷吃一口的念頭。
過年期間,家家戶戶傳出同一種聲音,那聲音一家比一家的響亮,好像是在比賽似的。這就是剁餃子餡的聲音:噔噔噔,噔噔噔……家家的砧板響個不停,夾雜著廚房傳出的說笑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一浪高過一浪。
餃子餡一定有肉有菜,肉菜諧音“有財”,剁的時間越長,就意味著長久有余財。所以,在母親剁好餡后,奶奶總是讓我們兄妹接著再剁一陣子,為的就是聽個聲響,圖個長久有余財的吉利。
餃子餡調好拌勻后,全家人圍坐在暖烘烘的廚房里包餃子。有的拌餡,有的和面,有的搟皮,一邊說笑,一邊包餃子,和諧溫馨。在小孩子的眼中,大人從和面到包餃子的過程,就像變戲法。那薄薄的面片上放一團肉餡,在她們手里左捏右擠,眨眼間便是一個個精致的餃子,越看越覺得好玩,越看越得神奇。于是自己也湊過去,伸手拿餃子皮,躍躍欲試。奶奶卻將我撥拉開,從兜里掏出零錢,塞到我手里說:“小孩兒可不要亂沾手。給你錢,去街上買塊梨膏吃吧!”后來我才知道,奶奶是擔心小孩兒包不好,餃子下到鍋里會爛,奶奶會以為很不吉利。
餃子捏好后的擺放也是很有講究的。奶奶擺放餃子最有經驗,只見她把蓋簾放平,餃子在上面擺放時,一圈一圈地由里向外逐層擺放整齊,她說這叫“圈福”。在擺放時,奶奶嘴里還會念叨:“過年過節再忙,不讓餃子亂行。圈喜圈福圈財,心想要啥啥來。”
人們將包好的餃子下入沸騰的鍋里,從鍋里盛出來的頭碗餃子必須先敬天地敬祖宗。祭拜完,母親開始給全家人盛餃子,此時鍋臺上又添了兩個碗,這兩個碗也要盛滿。這是祈愿來年家里要“添丁”,盼望“人丁興旺,財源滾滾”。全家人圍坐在熱火升騰的灶前,吃香噴噴的餃子,每個人心里都有說不出的高興,真是甜蜜溫馨。
大年三十,父親還要挑起木筲去挑水,挑了一擔又一擔,往返不停,直到把水缸灌滿。我走出家門口,見家家戶戶都在擔水,濺出的水花濕了胡同里的路。
我問父親:“為什么大年三十各家都要把水缸挑滿呢?”
父親告訴我:“人過年,水井也要過年。它為人忙活了一年,一天不停歇地出水,也很累呀!過年了,該讓水井歇一歇,喘口氣了。”我才知道,過年有不從井里汲水的習俗,除夕黃昏前要封井加蓋,大年初五才能揭蓋挑水。到了除夕的黃昏時分,果然再也沒有人去井臺挑水了,我便跑到井臺看如何封井。這時井口已經覆上了一個大大的木蓋,上面還貼著紅色的對聯,上聯是“天長地久清泉旺”,下聯是“水足糧豐財源滾”,橫批是“飲水思源”。
父親還會在灶前用劈好曬干的柏木和柏樹根生起一堆火,說這是“熰歲(碎)”“點歲火”,即把過去一年的不順、煩惱、憂愁等統統焚毀,以圖來年家境像燃燒的烈火一樣,繁榮旺盛。隨著飄閃的火苗和繚繞的煙火氣,滿屋里蕩漾著溫暖濃烈的柏香,好聞極了。
“熰歲”要一直進行到夜半子時,意味著辭舊迎新,與之相伴的活動就是守歲。聽父親說,守歲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習俗,時間最短的守歲也要守到后半夜,有的甚至終夜不眠,以待天明。年長者守歲,為的是辭舊歲,憶過往,惜光陰;年輕人守歲,為的是給老人祈福,愿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將近五更時分,“熰歲”的火焰慢慢熄滅,父親從夾道里抱出早已備好的芝麻秸,奶奶把用黃紙疊好的元寶粘在捆好的芝麻秸上,她說:“這是咱家的‘聚寶盆’。”“聚寶盆”做好后,父親把芝麻秸撒在庭院里,從大門口一直撒到堂屋門口,從東墻根一直撒到西墻根,直到過道里、院子里都鋪了厚厚一層芝麻秸為止。全家人踩著芝麻秸在院子里走起來,走了一圈又一圈,轉了一周又一周。奶奶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念叨:“踩著元寶走,一輩子都富有;元寶滾進來,過年發大財;芝麻秸稈掛元寶,芝麻開花節節高。”
等到迎來新春第一天,人們在喜氣洋洋的拜年、熱熱鬧鬧的問候和暖意融融的祝福聲中迎接新禧,走進新的一年。
兒時的除夕,給我留下了美好溫馨的記憶,令我難以忘懷。每當除夕到來,身居城市的我就會沉浸憶舊之中,仿佛又回到了家鄉的懷抱,重溫孩童時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