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勇氣與庇護 ——讀羅蘭·英格斯·懷德《草原上的小木屋》
“小木屋”系列是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羅蘭·英格斯·懷德的自傳,曾榮獲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大獎?!恫菰系男∧疚荨肥恰靶∧疚荨毕盗兄凶钣写硇缘囊徊?,以美國的西部拓荒運動為背景,從一個小的家庭著眼,講述拓荒者自強不息的故事,再現了19世紀后半期美國西部的拓荒生活。
“羅蘭就這樣聽著聽著,感覺眼睛越來越酸、眼皮越來越重,她覺得整個身子都飄了起來,飄蕩在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飄蕩在爸爸輕柔的歌聲中:船槳輕輕地搖啊,劃開了美麗的水面……”當讀到《草原上的小木屋》的結尾時,我的眼前浮現出書中描繪的場景、內心涌上來的是深深的感動、不舍、牽掛。
1867年,羅蘭·英格斯·懷德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一個拓荒者家庭,童年時期的羅蘭跟隨父母,足跡幾乎遍布整個美國西部。書中的故事是羅蘭童年時期的真實寫照,故事中的主人公“羅蘭”也是她自己的化身。故事就是從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講起的,為了創建美好的新生活,羅蘭的爸爸決定帶領一家人到西部去生活。一路上,爸爸駕著馬車,帶著家人驚險萬分地渡過漲水的河流、在野外露宿,終于來到堪薩斯州的大草原,蓋起了小木屋。他們自己挖井打獵,從狼群身邊僥幸逃脫,應對闖進來的印第安人,逃過熱病的侵襲和草原大火的劫難……最后,又離開草原,去往更遠的西部。
故事的敘事以羅蘭的視角,敘述她看到的、經歷的一切。爸爸帶著全家人到西部拓荒,爸爸是那么堅毅勇敢,什么樣的困難都難不倒他;媽媽是那么溫柔能干,理解、支持爸爸,全心全意照顧整個家庭。西部廣袤粗獷的大自然既帶給他們無數的挑戰,也蘊藏著無數的寶藏,讓人心生敬畏。
隨家人去往西部草原時,羅蘭還只是一個年幼嬌柔、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她和全家人一起經歷大自然風霜雨雪的洗禮,經歷從一無所有到在草原上蓋起溫暖的小木屋,躲避狼群的襲擊……這些經歷讓她迅速成長。她牢牢記住爸爸的叮囑,爸爸不在家時知道如何巧妙地面對突然造訪的印第安人、在煙囪失火時機智又勇敢地保護了弟弟妹妹……讓讀者看到一個拓荒小女孩的成長蛻變,細膩、真實又動人。
拓荒生活是艱苦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無論生活中有多少艱難險阻,爸爸、媽媽總是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用自己的雙手辛勤勞作、用勇氣開拓、用智慧去創造嶄新的生活。爸爸媽媽的言行也深深感染了孩子們,他們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和溫暖,教會他們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追求和創造更好的生活。羅蘭一家人總是其樂融融、相親相愛,小木屋里總是充滿了悠揚優美的琴聲、歡樂的笑聲和溫馨的交流。父母、兄弟、姐妹之間有著深厚的親情,與其他的拓荒者之間有著純真的友誼,愛德華先生穿越湍急的溪流來給羅蘭家的孩子們送圣誕禮物,這些情誼是那么美好、那么感人。這也是為什么作者在晚年回憶起童年這段不斷遷徙、顛沛艱苦的拓荒歲月時,她的內心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奧秘無窮、父母的勤勞勇敢、對孩子們深深的愛以及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涌上心頭的是美好的回憶和幸福的暖流。
書中語言質樸、純凈,把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用簡潔而引人入勝的語言串聯起來,自然景色和故事場景描繪得真實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飽含真摯、赤誠的情感,處處流淌著詩意。寫到廣袤的草原,“橘紅色的落日閃耀著萬道光芒,落日的周圍是一圈淡粉色,淡粉色的周圍呈現出一圈黃色,黃色上面又增添了一些藍色,而藍色上面就沒有什么東西了”;寫到在強渡溪流時狗狗杰克不見了,“羅蘭盡力抑制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再哭出來。她覺得哭鼻子很不光彩,可她的內心一直在痛哭。”哪怕在寫到因為很多歷史的原因,羅蘭一家被迫離開草原上的木屋、遷往更遠的西部時,她的筆觸也是克制和柔軟的。印第安人點火燒草原,他們的營地傳來陣陣鼓聲和尖銳的喊叫聲,“天空中,又亮又大的星星垂得很低,它們在被大火洗劫后的草原不停地顫抖著。夜風刮起來,輕輕吹動羅蘭的秀發”,一個小女孩眼中看到的一切既有恐慌和困惑,也有試圖理解和接納。羅蘭一家要離開小木屋和大草原了,“茫茫大草原上,到處都是靜悄悄的,蔚藍色的高空中,朵朵白云自由地飄蕩著,剛剛長出來的嫩綠青草隨風搖曳。”
繼續向西遷徙的羅蘭一家面臨的是未知的命運,他們還會遭遇新的困境,但他們有力量克服任何困難。因為積極樂觀的心態可以迸發出無窮的力量和勇氣,迎接人生的每一個考驗,并將這一切化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養料。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寫實主義的兒童文學經典,雖然沒有懸疑曲折的情節,也沒有華麗的文辭,卻借樸素的故事和動人的情感滋養了無數小讀者的心靈,讓孩子們從中感受到愛、勇氣、智慧、幸福的源泉和對生活的希望。
(作者系杭州市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