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眾文藝崛起, 如何給這龐然大物畫像?
新大眾文藝是時代浪潮發展到當下,在文藝領域涌現出來的一個突出表征。對于這個2024年底赫然被廣泛關注的新概念,我們需要對其內涵與外延,對其構成主體、接受主體、研究主體等進行有效辨識,以更好地推動相關實踐與研究的發展。
對“新大眾文藝”的拆詞理解
“新大眾文藝”這一概念由三個詞語組成,首先突出的就是一個“新”字。任何“新”的提出,都有相對隱含的“舊”的存在;而且,往往隱含著對于“舊”的“否定”,或者對于“舊”的發展與超越,進而呼吁相關闡釋話語的更新。當前,面對新的文藝現象、文藝現場,我們需要提出新的觀念與方法,建構新的評價體系,啟迪新的文藝創作。因此,“新大眾文藝”之“新”,既指向文藝創作現場的嶄新氣象,也指向文藝研究方法之破舊立新。
第二個詞語是“大眾”。中國歷來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強調文藝要為人民大眾服務。古代暫且不論,從100多年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通過民主、科學的思想革命,表達對個體的發現與尊重,就已經呈現出這種趨勢。到了20世紀40年代,《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的目的是“為了人民大眾”,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指向。新時代以來,我們既關注作為服務對象的“人民大眾”,也關注作為創作主體的“人民大眾”。“大眾”的內涵也變得更加豐富了。
因此,關注新大眾文藝,要注意“大眾”是何人的問題。“大眾”是誰?“大眾”在哪里?我們能為“大眾”做些什么?這些問題一經提出,也就很容易暴露提問者的身份立場。過去我們習慣以啟蒙者的姿態進行思考和提問,而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化的新媒介時代,這種高高在上、一家獨大的啟蒙話語姿態,在全新的大眾文藝浪潮面前便顯出其弊端來。這是因為,啟蒙/被啟蒙的角色定位與話語言說方式,正與新大眾文藝的反啟蒙/去中心的特質相齟齬。更重要的問題是,大眾群體未必是大眾文藝群體。如何把握文藝與政治之間的微妙距離,在政治的“大眾”與文藝的“大眾”的重合之處,尋求恰切的主客體身份定位,是新大眾文藝研究的一大難題。
第三個詞語是“文藝”。大眾文藝群體的極大擴容,對于傳統文藝圈層是一種脹破。從“量”的維度來看,近十年來的文藝發展,早已超出此前幾十年的積累與認知。這種對此前既有文藝狀態的打破,是潛滋暗長后的集中爆發。各種文藝的邊界處在不斷消解和彌合的變化之中。需要關注的是打破以后新的認知尚不清晰、規范尚未建立、言說與評價體系還未成熟時的混沌狀態。
所以,面對新大眾文藝,在進行概念界定時,我們需要思考:能不能建立起適用于當下文藝現場的話語體系,在一定標準下把這一范疇內的文藝作者、文藝作品、文藝現象等涵蓋進來?這套話語體系又由誰來制定、如何制定?這些都是我們面對新大眾文藝時需要深思的課題。
新大眾文藝的構成主體
任何一次文學浪潮的發生與推進,都伴隨著從“無名”到“有名”、從散到聚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文藝創作者自發而分散的創作行為,接受者無意識的接受與關注,甚至參與,帶來量的積累。與此同時,也需要文藝研究者的主動介入與自覺研究,帶來理論的思索,推動實踐的飛躍。因此,談論新大眾文藝,涉及其創作者、接受者、研究者等多方力量。
一個新現象的發生,總會有一批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代表性思想觀念,甚至是代表性話語言說模式,要能夠引發關注、形成一定的共識,進而確立其獨立性。而對這些有代表性或說以整體性特征出現的人、事、作品、觀念、話語的發現、集結、定性與命名,需要觀察者、集結者、命名者付出巨大的工作量,進行長時間的觀察、思考與總結。新大眾文藝有沒有它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需不需要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如果要把新大眾文藝的研究話題推進下去,這些問題是繞不過去的。
一般認為,新大眾文藝的構成主體主要是廣大的社會基層寫作群體,像外賣員、保安、瓦匠等平凡職業者,或說“無名”者,其所在行業也是五花八門,他們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創作成果,與讀者互動交流,其表現形式主要是網絡文藝作品,特別是利于手機傳播的文字、視頻等,內容主要表達其切身生活經歷與情緒感受。只能說,這些都只是新大眾文藝的冰山一角。它所包含的主體與表現形式遠比這些龐雜得多。也正是這種龐雜,使得總結與評價這一文藝現象變得困難。該從何處下手,標舉哪些代表性創作者與文藝作品,才能更好地表現新大眾文藝的特征?這其中對創作主體標舉與遮蔽的不斷糾結與纏繞,會給新大眾文藝這一概念的界定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當然,也可能有另一種聲音出現:面對這一嶄新的文藝現象,到底需不需要標舉一些代表性作家作品進行聚焦?如果需要,會不會又回到傳統的創作、發表、評介的老路上去,那新大眾文藝的“新”又何從談起?隱藏在地表之下的海量自媒體創作與粉絲評論等,構成了嶄新的文藝生態。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富有個性、但又默默無聞的創作。這些個性化作品,又該如何被“共性”的文藝現象梳理與評價體系所看見?總之,新大眾文藝構成主體的龐雜、隱蔽與不確定,將給其研究者帶來巨大考驗。
新大眾文藝研究應采取的態度
應該看到,新大眾文藝海量作品中,肯定存在著豐富的文藝新質,蘊含著文藝革新的無限可能。眾多的“爆款”作品與大量的同質之作,同時奔涌到接受者眼前。在“流量為王”的網絡環境中,如何甄別流量內容的核心品質?當我們面對幾千萬甚至上億次的點擊量,在驚掉下巴的同時,能不能警覺其中隱藏的同質化問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那些真正有價值、有新質的新大眾文藝作品中吸取到有利于專業創作的文藝財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要開放懷抱,也要有所警覺。對文藝本質與原則的堅守,對真善美的堅守,需要通過剔除低俗、丑惡的內容,保留與弘揚高尚美好的內容來實現。這需要新大眾文藝的創作者、接受者、研究者共同努力。
一個新概念的出現離不開背后研究者對概念的提煉、對理論的生發以及對相關話語系統的建構。新大眾文藝的提出,以及結合時代背景的闡發與推進,需要有人來做。在這其中,青年研究力量,自然是責無旁貸。他們在新的時代環境中成長起來,更易于理解與接受當下的新事物、新現象,能夠運用新的視野與新思維方式去認知與評判。但一個巨大的實操性難題也擺在面前,那就是如何歸納、匯總,從哪種路徑去研究新大眾文藝。現有的文藝批評思維模式、批評理論話語,能不能適應新大眾文藝的發展現狀與出現的新質,能不能把它說清、說透,這是文藝研究者面臨的挑戰。
新大眾文藝概念提出后,研究闡釋工作務必要跟上。研究范圍的確定、研究領域的細分、研究階段目標的制定等等,其中的輕重緩急都要有序鋪展,有計劃、分階段、有目標地開展對新大眾文藝現象的觀察研究。與此同時,研究者要理解并利用好新媒體技術平臺的運作模式,開展充滿主動性與創造性的闡發,真正做到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在一定范圍內、一定層面上實現對新大眾文藝現象的梳理,實現對新大眾文藝內涵的闡釋,實現對新大眾文藝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的觀察,令新大眾文藝的輪廓逐漸明晰,對其時代價值與社會意義的研究逐漸深入。
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征是區塊化、分眾化、多維化。文藝創作與研究,面對新時代的種種變化必須做出調整。我們不能再以單一的、慣有的模式去培養作家、生產作品、評價作品。新時代環境下,需要打開思路、拓寬眼界,以觀察更廣大文藝群體的創作行為,思考如何認識與評價新形態下的文藝現狀、如何引導大眾文藝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我們要對新大眾文藝展開分批、分類的研究,以其小觀其大,以其散觀其聚,既要有微觀視角,也要有總體意識。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大眾文藝這個駁雜而體量巨大的“龐然大物”面前保持冷靜,不致迷失。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兼職研究員、《當代作家評論》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