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各文學期刊嚴把質量關、聚焦新趨向、提升原創力—— 做優秀文學作品的精準提供者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結構的深刻轉型,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也在持續更迭,如何更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新的一年,多家文學期刊把增強和提升文學原創力作為中心工作,嚴格把好質量關,持續深入推進刊社建設,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系列舉措,助力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
牢牢抓住讀者對優秀原創文學作品的渴求
“無論傳媒時代的技術如何進步,載體發生怎樣的變化,讀者總有對優秀原創文學作品的渴求。對語言、審美、文學想象力和思想穿透力的重視,是傳媒時代文學區別于其他藝術樣式的存在理由。”《收獲》執行主編鐘紅明表示,《收獲》始終秉承巴金“辦刊物,就是要多出作品多出人,把心交給讀者”的辦刊宗旨,致力于華語原創文學精品的編輯出版,而推出更多優秀文學作品,也是刊物2025年的工作重點。第1期刊載陳繼明長篇小說《大聲獨白》,直指現代人靈魂深處的疼痛與療愈;第2期刊載孫惠芬長篇小說《紫山》,講述遼南農村在時代變遷中的人性困厄;第3期將推出劉亮程長篇小說《長命》,作家將哲學思辨游刃有余地融入由故鄉、人性、世相、生死所構筑的復雜敘事中;編輯中的《收獲長篇小說·2025春卷》將刊載蘇童醞釀11年創作的46萬字長篇小說《好天氣》,該作品入選了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講述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城郊結合部的咸水塘的故事。
《收獲》格外重視文學的迭代與新人的發掘,每年第4期均為“青年作家小說專輯”,集中展示年輕寫作者的文學生態與審美表達。該專輯2025年將以多個媒體平臺為抓手,展開多種方式的靈活推介。文化專欄也是《收獲》一向關注的重點,2025年第1期“東船西舫”專欄刊發金宇澄的《緊緊束縛肉身》,雜糅藝術隨筆與文學描摹;此外還將約請學者祝勇新辟專欄“故宮尋美”,將圖與史拼合在一起,用尺牘詩文、族譜方志、雜談筆記中的蛛絲馬跡去重建藝術作品誕生之時的歷史現場。
《當代》主編徐晨亮談到,2025年,雜志將推出多部重磅長篇:《昆侖約定》是畢淑敏積淀多年后的新作,講述高原診所的青年軍人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經歷生死考驗,情感與生命得到升華;寧肯《馮所在》塑造了一位當代文學史上罕見的“數學英雄”形象,他窮其一生破解世界級數學難題,留下懸而未決的人生謎題;在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天山下》中,新疆作家李健動情講述哈薩克族家庭在牧民定居背景下,融入新時代生活的動人歷程。此外,還將陸續推出鄧賢、董立勃、弋舟、程琳、談波等人的長篇新作和楊志軍、楊爭光、王松、老藤等人的中短篇力作。
托舉新人是《當代》始終堅守的傳統,2025年第1期重點推出東來《涉過歧流》,這是雜志首次刊發來自“90后”作家的長篇小說。作品在向內的內心敘事與向外的時代觀察間自如轉換,寫出了年輕一代的現實感與歷史感。近年開設的“發現”欄目也將繼續關注體現新視角、挖掘新題材、對當下生活有新發現的青年作家新作。
“未來我們將在秉承‘文學記錄中國’這一宗旨、穩步前行的基礎上,聚焦文學原創力提升,不斷謀求創新、釋放潛能,向讀者呈現更豐厚、更多彩、更敏銳的文學面貌。”徐晨亮說。
持續推動新大眾文藝繁榮發展
2024年,《延河》首倡“新大眾文藝”,并得到文藝界廣泛響應。《延河》執行主編閻安表示,2025年,《延河》將在新的文藝局面中,進一步發揮刊物獨有優勢,編輯出版“新大眾文藝”作品特大專刊,為深入推進新大眾文藝健康繁榮發展集結強大的理論及創作隊伍,彰顯主流文藝陣地的引領作用;圍繞新大眾文藝創作,開展“尋找新時代的文學黑馬”主題系列活動,在全國范圍內遍尋各行業的新大眾文藝代表性寫作者,以《延河》為核心平臺,匯聚實力矩陣,助力中國文學原創力的提升;一年一度的“《延河》最受讀者歡迎獎”將改為“《延河》新大眾文藝獎”,通過評獎頒獎活動,立標準、樹標桿,以獎促創,進一步繁榮新大眾文藝創作;舉辦具有全國性規模和影響力的新大眾文藝研討會,加強對新大眾文藝創作的現象闡釋和理論構建。此外,以《延河》和“文學陜軍”融媒體為主要陣地平臺,打造好“新大眾文藝”和“新大眾文藝論壇”兩個欄目,持續跟蹤、解讀和闡釋新大眾文藝。
“2025年,《作家》將追求刊發作品的高品質,努力尋找那些能夠代表各類體裁變化前沿性的力作,挖掘更多具備經典化潛力、能更多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作品,既關注名家們的創作新走向,也竭力發現青年作家打破常規的探索之作。”《作家》主編宗仁發介紹說。
作為綜合性文學雜志,《作家》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增加雜志的文學信息量和內容豐富性,不斷打開文學的話題視野和創作空間。“當下媒介傳播方式日新月異,文學領域正經歷著深刻變革,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期刊難免會產生階段性的焦慮感,但冷靜下來想想,如果你的原創具有足夠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情況恐怕也沒有那么糟糕。”宗仁發表示,如今各類文體間的界限逐漸模糊,非虛構及跨文體寫作成為備受矚目的熱點。“作家書信、作家日記等都是《作家》十分重視的寶貴‘食材’,甚至一些無法歸類的‘四不像’的文字,只要是出自信任的作家之手,我們也會給它呈現的空間。”
重點關注不同職業背景的優秀寫作者
“2025年,《湖南文學》將用心經營‘關注’‘青年計劃’‘筆談’等品牌欄目,新推出‘細讀’‘類型’專欄,以優質的內容助力文學原創力的提升。”《湖南文學》主編沈念表示,“我們格外重視原創小說,每期精選刊發有現實意義的中短篇小說,新開設的長篇小說欄目也將在精心選稿后不定期亮相。所有專欄均密切關注國內外文壇動態,以期有效激發作者創作熱情,尤其強調原創性,努力做優秀文學作品的精準提供者。”
《湖南文學》自2024年初改版以來,始終秉持“推原創、育新人”的宗旨,通過設立多元化欄目,重點關注不同職業背景的優秀寫作者,著力為各種文學聲音搭建展示平臺,使其成為各種創作風格的展示空間。沈念談到,未來雜志將持續強化編輯與作者間的互動,通過專題改稿會、主題創作指導等形式,提升文學原創品質;進一步建設新媒體平臺運營矩陣,實現作品的在線閱讀、評論推介與評刊互動,擴大傳播、增進交流,持續激發文學潛能。
2025年,《長江文藝》將打造重頭欄目“中國當代作家檔案”,每期集中推出一位活躍在創作一線的重要作家的小說力作,同時配發作家的文學觀、評論文章、作家手稿及創作年表,從期刊角度推動當代作家經典化。策劃“新時代文學:如何講述中國故事”系列理論文章,計劃分24期推出,邀請評論家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梳理新時代文學創作實踐,在開放的學術視野中進行理論總結和提升,系統深入探討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路徑和方法。
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長江文藝》主編蔡家園談到,雜志將推出專欄“唐詩傳”“茶道行”“藝文志”“江畔記”,從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中西文明互鑒、民間文化的詩性書寫等角度出發,探索中國故事的新表達,拓展非虛構寫作空間,推動文體創新。此外,還將推出“00后新寫作專號”,發掘文學新質素,推出文學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