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如果讀文學只為了情緒價值,那太狹隘了
不同改編版本的《射雕英雄傳》。(資料圖)
六神磊磊牢記著金庸筆下的每一個情節,經典武俠里的橋段,和當代生活也有許多契合之處。他提起現代人的內耗和糾結,用令狐沖的事跡勸解,“他師父告訴他,他們的武功只有劍宗和氣宗兩條路可走,可令狐沖就會思考,為什么非要二選一呢,我做自己不行嗎?”
從金庸的武俠世界到唐詩的浩渺天地,六神磊磊始終在解讀經典。他認為經典作品猶如好的葡萄酒,回味悠長,即便到了多年后的現在,也依然能給人啟示。2024年,六神磊磊出版了“唐詩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唐詩光明頂》。從前他在金庸的小說里看到唐詩,而今在賞析唐詩時也會援引金庸的經典表達。
“唐詩三部曲”第一部《唐詩寒武紀》出版時,六神磊磊將署名換成了本名王曉磊,他曾以解讀金庸小說出名,而后開始了唐詩研究與普及。就像他眼中的“盛唐情緒價值之王”王維一樣,寫作時,六神磊磊坦言自己會考慮讀者的感受,因為現代人的核心需求就是情緒價值。
但是,對于自己想表達的核心觀念,他選擇堅持。2025年1月17日晚,南方周末第六屆 N-TALK“文學之夜”上,41歲的六神磊磊感慨這些年見證了通俗文學類型浪潮的更迭,開玩笑說自己走上社會不過二十多年,卻仿佛見證了曾經以為會永恒的文學潮流的興衰。面對“文學被熬死”的論調,他堅信是危言聳聽,“文學可能真的是萬古長青的,希望文學就像光,光永遠可以照亮我們。”
現代人的核心需求是情緒價值
南方周末:你怎么理解創造力?
六神磊磊:我覺得創造力的核心是想象力,有想象力才有創造力。就像我很喜歡武俠小說,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特別好看,就是因為他們特別有想象力,能天馬行空地想象故事、想象武功,像凌波微步,可以走出很神奇的步伐,能躲過一切攻擊;還有六脈神劍,可以從手指頭上發出劍氣傷人,這些都是想象力。我覺得要有創造力,首先得放飛想象力,讓大家敢去想。
南方周末:當下的社會環境,對于創造來說有哪些局限和機遇?
六神磊磊:機遇是現在大家需求很大。我是80后,至少要到十五六歲后才有購買力,我手上零花錢最多的時候都沒超過一百元。那時候我雖然需求旺盛,但沒什么購買力,只能用押金去租一本武俠小說。現在很多年輕群體能去購買,支持自己喜歡的偶像、文化產品,劇、卡通、游戲等等,需求特別大。
說到局限性,就是現在大家都太懂了。我們那時候文化產品很少,要么去書店租本書,要么去街上的錄像廳看電影錄像。我們見得少,面對什么都覺得好玩,現在的年輕人見得多,什么都見過,再新鮮的東西到他們那兒都不新鮮了,這就導致創作變難了。就像我看網絡小說,發現讀者比作者還懂,底下評論全是指導作者怎么寫的,還會說“你應該這么發展,你應該把這條線用起來”。現在還有個梗叫“抄評論”,讀者老調侃作者說,這段情節是不是抄的評論?因為大家都太懂了,所以創作的時候會被束縛、受影響。
南方周末:你作為創作者,面對這種情況會怎么做?
六神磊磊:我覺得應該給創作者多一點空間,就像現在翻拍金庸武俠劇的導演主創,他們都特別緊張,一上來就先想好觀眾會怎么罵他們,還會問,“你說我這么拍會挨罵嗎?”這么緊張怎么能拍好武俠劇?真的要給他們點空間。
我自己最開始寫作的時候特別愛干一件事,就是到網上去搜自己的名字,看看誰在討論我,誰又說我好話了,看到就特別開心。但后來被罵得越來越多,就不太關注了。現在我會選擇多看少說。網上意見太多了,如果去回應,去懟來懟去,會把自己的創作心態搞得很壞,自然而然就會受影響。我覺得給自己設一個屏障,或者自我隔離一下,寫的時候雜念少一點,還是挺有用的。
南方周末:你提到需求很大是個機遇,那你觀察到現在的人需要的是什么?
六神磊磊:現代人這兩年核心需求是情緒價值,就是得順著他們說話,說出他們的心里話,他們就愛聽,要是說的不是他們心里想的,他們就反感。
不過我覺得這樣有點狹隘了。很多時候我們去看文學、看藝術,并不是為了印證自己是對的,如果看文學只是為了說 “果然這種人是壞人,你看吧”,或者用它來印證自己的職場觀,那就太狹隘了。我覺得文學、藝術、電影、音樂存在的意義,是讓我們知道世界上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別人有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那也是他們的自由。
當然,我理解大家都需要情緒價值,就像昨天晚上我看到有人評論說某本書寫得真差,我也會跟著罵一句,還會轉發給朋友吐槽,朋友也一起說那是一派胡言。但我覺得,在看藝術作品,尤其是原創作品的時候,我們還是應該多一些包容,尊重更多的可能性。
南方周末:你創作的時候會去迎合這樣的需求嗎?
六神磊磊:我覺得有時候不只是迎合,有時候簡直是跪舔。但是我會留一部分給自己,我的核心觀點我必須表達。有一部分是可以迎合的,我覺得也沒問題,比如說前兩天交流時有一位女性讀者說,為什么你們男性總是這么容易原諒自己,我就說沒有,男人沒有原諒自己,我連自己都不原諒。這沒問題,這樣說就是為了讓她開心。
但我還是會保留自己核心的觀點,這對創作、對原創來說,真的很重要。我最近還學到一句話,叫“不要和本博主一般見識”。當我們發表原創作品時,如果你看了之后不贊同,沒關系,希望你不要和我一般見識。
南方周末:你保留的核心觀點有哪些呢?
六神磊磊:有很多方面。就拿我做的工作來說,哪首詩好,哪首詩壞,我喜歡什么樣的詩,不喜歡什么樣的,我都有自己的觀點,不會因為別人的喜好就改變。比如這幾年大家都喜歡李白、蘇東坡,但我作為專門傳播唐詩、傳播傳統文化的人,我還是會堅持自己的看法。
六神磊磊最早憑借解讀金庸小說的自媒體文章成名,近年開始解讀唐詩。
金庸小說里的很多人物都不內耗
南方周末:你從一開始解讀金庸到現在解讀唐詩,轉變的契機是什么?
六神磊磊:這個轉變挺自然的。我覺得喜歡武俠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對詩詞有點興趣,因為武俠本身就是很有詩意的東西。而且金庸小說里有很多傳統文化的元素,讀著讀著就會出現李白、杜甫、蘇軾的詩詞。所以從解讀金庸轉向解讀唐詩,對我來說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
最開始我嘗試寫杜甫、李白相關的小文章,現在回過頭看,那些文章很粗糙。但當時大家特別包容我,普遍都是鼓勵的態度。那時候我還年輕,大家覺得一個年輕人能去寫傳統文化的東西挺好的。正是因為有大家的包容,有這樣的環境,我才有機會去探索新的領域。
南方周末:你的創作大多和金庸、詩詞有關,這些文人為什么能持續給你創作動力?
六神磊磊: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是經典。經典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經得起反復解讀。這就好比好的葡萄酒,回味總是很悠長。經典也是這樣,你反復去解讀,每次都能品出不一樣的味道,這一點特別重要。
這些傳統文化本身內涵就很厚重。莊子說過,“浮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要是水不夠深,船都開不起來;還有“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水很淺的話,放個杯子在上面都能當船。正因為我解讀的是經典,所以有很多東西可以挖掘。
韓少功老師講過經典有幾個評判標準,一個是價值的深度,就是看作品深不深刻;還有共鳴的廣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喚起人們的共鳴,如果只能引起一小部分群體的共鳴,那可能還算不上經典,說不定只是迎合,但要是能喚起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階層的共鳴,那就很有可能是經典了。另外還有創新的難度,像金庸小說作為武俠經典,里面就有很多創新的地方。我靠解讀經典工作,所以經典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南方周末:這些經典里面的文化內涵、價值觀,對現在的社會有什么樣的啟示?
六神磊磊:就說武俠吧,常看常新。別覺得現在是2025年了,去看上個世紀創作的武俠小說會老套,其實它能給我們很多啟示。比如現在的人特別容易內耗,別人一句話,就在心里想半天,自己做個決定也來回糾結,在職場上,領導、同事說點什么,也要反復琢磨,特別消耗自己。但你去讀金庸小說就會發現,里面的人物很多都不內耗,想明白了一件事,就不會再反復糾結。
還有就是做自己,這其實很難。現在網上總有人告訴你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要孩子不對,不要孩子也不對,工作不對,辭職也不對,好像怎么做都不對。但金庸小說會告訴你要做自己。就像令狐沖,他師父告訴他,他們的武功只有劍宗和氣宗兩條路可走,可令狐沖就會思考,為什么非要二選一呢,我做自己不行嗎?這就是很有意義的啟示。
南方周末:我們現在可以怎樣更好地品讀這些經典?
六神磊磊:首先就是不要害怕。很多朋友看到原創經典那么厚,就覺得可怕。其實不用怕,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這些經典寫出來不是為了折磨我們的,而是為了取悅我們,給我們帶來啟發的,大膽地走進經典的世界就行。
還有一點,就是要看真的。現在信息太繁雜,真假難辨。可能一部電影出來,都還沒看呢,營銷號說什么就信了,還給它貼上標簽,這樣看到的就是假的東西了。就像南方周末文化原創榜中,上海博物館得了展覽類的大獎,他們的古埃及文明展在展出時,從埃及運了788件寶貝來中國,聽說賣了160多萬張票,超過了1978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圖坦卡蒙展136萬張的紀錄。有趣的是,互聯網的另一邊也有一部分人并不知道史上最大的埃及文物出境展正在中國舉辦,甚至說古埃及文明是假的。這多荒唐,要是感興趣,為什么不買張票去看看呢?如果不想看展覽,也可以找一些和古埃及有關的原創電影、紀錄片、書籍去了解,這樣看到真實的內容,才不容易被誤導,也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
真正有價值的是發自人內心的作品
南方周末:你之前提到,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現在AI創作已經進入了這個領域,你覺得當下的創作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六神磊磊:我覺得在未來一段時間,很多機械性、重復性的創作都會被AI替代。不僅僅是寫作領域,各個領域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在寫作方面,日常寫作、應用寫作這些,大概率都會被AI取代。我覺得在未來三五十年,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在一定水準之上的原創作品。這些作品是發自人內心的,充滿活力和閃光點,只有人才能創作出來。
就拿武俠小說來說,AI可能會寫出大量60分水平的作品,但有些情節AI很難寫出來。比如金庸小說里有個情節,家里被敵人包圍,敵人把家里人一個個殺掉,這個時候媽媽對孩子說:“孩子,你要是害怕,今晚你保護我。”孩子是個少年,一聽就特別興奮,拿著寶劍就答應保護媽媽。但其實真相是媽媽武功更高,她是為了保護孩子,不過不能直接說,因為青春期的男孩子沖動,不聽勸,媽媽這樣說既能保護孩子的生命,又呵護了少年的自尊心。你看,就這一個情節,體現出的母愛特別打動人心,這就是超越一般水平的創作,是真正的作家才能寫出來的東西,目前AI還很難做到。
南方周末:你看過用AI創作的武俠小說嗎?
六神磊磊:有朋友發給過我,我還沒來得及看。但我自己有很多工作倒是用到了AI,我在做的一個詩詞課程視頻,里面大量的圖片、資料都是AI制作的。雖然現在AI做出來的東西還有點傻,比如說我要做《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內容,一開始它給我生成的圖里只有一個兄弟,我就告訴它王維不止一個兄弟,然后它又給我生成一張圖,滿山都是兄弟,太夸張了。但能看出來它潛力巨大,以后我做詩詞課肯定會高度依賴它。
不過有一點,那些最能打動人心、濃墨重彩的畫面,現在AI還是比不上藝術家的原創。就像給小朋友講詩詞《江南》,“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AI做的所有圖都不如吳冠中先生畫的《江南人家》有感覺。還有講《早發白帝城》的時候,AI能做出很多場景圖,但最打動我的還是李可染先生的《峽江萬里圖》,那獨特的視角和氣勢,AI目前還無法替代。
南方周末:對于創造力而言,AI的出現會是一種破壞嗎?
六神磊磊:我覺得這得看怎么使用。像我這種對技術不太懂的技術小白,也看不了太遠。但我覺得AI這種革新性的手段,在人類歷史上可能也出現過類似的。我希望最終它能讓創造變得更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關鍵還是在于人們如何去運用它。
南方周末:如果讓你用一句唐詩或者金庸小說里面的一個情節來總結2024年的中國文化市場,你會怎么說?
六神磊磊:我想用王灣的兩句詩,“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句詩描繪的畫面是,夜晚快要過去的時候,紅日慢慢升起;舊年還沒結束,春天卻已經悄悄來臨。它有一種在困境中孕育希望的感覺。大家可能都覺得2024年挺難的,面臨了很多挑戰,就像處在殘夜和舊年之中。很多人對未來沒有信心,就像有人說武俠文化好像有點衰落了。但就像這句詩表達的,一定會有海日升起,江春也會到來,中國文化市場肯定是有希望的。